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125.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B )的教学方法。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 D.有教无类 126.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 A)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127.( B )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28.先王治乐的原因是( A )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B.教人民欣赏音乐 C.给人民带来快乐 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 129.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C )
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 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C.善民心,易风俗 D.提升国家形象
130.“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意思是( C )
A.人生很平静,这是上天注定的 B.人生没有大起大落
C.人出生没有情欲,这是天赋予的本性 D.人生的情欲是由上天注定的 131.乐宜适中,乐强调过分了就会( B )
A.使人疏离不相亲 B.使人随便放浪 C.协和感情 D.使人平和安静 132.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B )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133.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B )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134.“立大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什么?(C) A.公园 B.医院 C.学校 D.监狱
135.《诗》曰:“夙夜匪解。”是什么意思?(B ) A.从早到晚都在解题。 B.从早到晚都不懈怠。 C.早出晚归 D.早上和晚上都没有时间。
136.“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出自以下哪篇?( D )
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 D.《对贤良策》 137、“强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 C )
A.行动 B.替天行道 C.践行圣人的学说或道理 D.人行横道
138.“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出自:( C )
A.《孝经》 B.《诗经》 C.《论语》 D.《千字文》 139.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C)
A.道 B.教 C.性 D.义 140、子曰:“好学近乎(C)”。
A.仁 B.智 C.知 D.勇 141.“中庸”的核心思想是(C)。
A.中立 B.平庸 C.中和 D.保守
142.宋代理学家把(A)、《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为《四书》。
A.《中庸》 B.《三字经》 C.《弟子规》 D.《诗经》
14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C)的关系。 A.教与学 B.师与生 C.学与思、学与行 D.行与知
144.《中庸》认为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称为“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称为“道问学”。这两条途径是(A )。
A.相依并进,相辅相成 B.相矛盾 C.相中和 D.相抑制
14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A )。 A.谦 B.律 C.醒 D.查
146.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C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A. 奋第 B.奋弃 C.忿惕 D.负第
147.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 A ),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A.倍 B.众 C.广 D.出
148.汤之《盘铭》曰:“(A),日日新,又日新。” A.苟日新 B.近日新 C.今日新 D.再日新 149.自天子以至于( 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A.庶人 B.众人 C.草民 D.庶民
150.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A )也。
A.必慎其独 B.必慎其慎 C.必独其慎 D.必独其独 151.“修身,齐家,安天下”出自于以下哪一部经典?(C ) A.《论语》 B.《中庸》 C.《大学》 D.《孟子》 152.《大学》篇中“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A )。 A.亲民 B.治民 C.为民 D.富民 153.“岁寒三友”,除了松、梅,另外一种是(B)
A.柏 B.竹 C.桧 D.杉
154.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B ) A.朱熹 B.王阳明 C.韩非子 D.黄宗羲 155.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 D)
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 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
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 156.“传道受业解惑”的“业”指(C)
A.事业 B.学业 C.古人“六艺”之业 D.专业知识
15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揭示了(B)规律。 A.教育 B.学习成败 C.道德教育 D.人的成长
158.“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朱子语类》提倡读书比较好的方法是( B )
A.广闻博览 B.熟读精思 C.多方汲取 D.反复思考
159.朱熹认为,最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是( C)
A.明人伦 B.明确伦理纲常 C.居敬 D.反省
160.《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 A )
A.家教规范 B处世哲学 C.集大成之作 D.家庭教科书
161.颜之推认为培养的人应该具有“应世经务”的能力,这种人是指(D ) A.清谈家 B.章句博士 C.状元 D.服务国家的统治人才
162.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 A)
A. 王夫之 B.梁启超 C.顾炎武 D. 黄宗羲 163.王夫之被世人称为( A)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 164.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 B )
A.行愈远 B.思愈远 C.行愈高 D .教愈好 165.在知与行的认知上,王夫之的观点是(C ) A.行先知后,知行并进 B.知先行后
C.知行合一 D.知行分离
166.“苟非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以终日”语出(A)
A.《习性诸论》 B.《书院》 C.《尚书引义》 D.《四书训义》 167.顾炎武和( C )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王夫之 B.梁启超 C.黄宗羲 D.康有为 168.黄宗羲是( C )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A. 明朝 B.清朝 C.明末清初 D.元末明初
169.“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 B )的知行理论。
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170.二十四史中“前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和(D) A.左传 B.春秋 C.汉纪 D.三国志 多选题
1、除了“仁”和“礼”,孔子还注重“( C )”和“( D )”的结合。 A、忠 B、孝 C、学 D、思
2、下列作品中属于“四书”的是( ACD )。
A、《论语》 B、《尚书》 C、《中庸》 D、《大学》 3、下列作品中属于“五经”的是(BD )。
A、《孟子》 B、《礼记》 C、《乐经》 D、《周易》 5、下列属于儒家的代表性典籍的有( ABC )。
A、“四书” B、“六艺” C、“五经” D、“三颂” 6、孔子的核心政治思想即“( AD )”。
A、“仁” B、“忠” C、“义” D、“礼”
7、《论语》中关于学习的(ABC )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值得今人借鉴。
A、态度 B、目的 C、方法 D、价值
8、下列属于孔子提出的治国的基本方法的有( ABCD )。 A、选才 B、富国 C、育人 D、立法 9、“益者三友”是指( ACD )。
A、友直 B、友善柔 C、友多闻 D、友谅 10、“损者三友”是指( BCD )。
A、友酒肉 B、友便辟 C、友善柔 D、友便佞
11、下列属于《论语·季氏》中提出到“君子有九思”中的有( CD )。 A、视思聪 B、听思明 C、事思敬 D、忿思难
12、要做到允执其中,需要做到五忌。其中包括( ACD )。 A、言行过头 B、迁怒于人 C、失度不足 D、折中调和 13、孔子说“君子道者三”中,道是指( BCD )。 A、义 B、仁 C、智 D、勇
14、以下属于我国古代诚信典故的有( CD )。
A、越王卧薪尝胆 B、霸王破釜沉舟 C、周成王桐叶封弟 D、季扎挂剑 15、下列属于“负荆请罪”典故中的人物有( AB )。 A、廉颇 B、蔺相如 C、楚申君 D、信陵君 16、名臣吕蒙历经的朝代有( AC )
A、宋太宗 B、宋高祖 C、宋真宗 D、宋仁宗
17、下列属于《论语·子罕》中“子绝四”内容的有( ABD )。 A、毋意 B、毋必 C、毋忘 D、毋我
18、下列属于《论语·述而》中“子不语”内容的有( ABD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