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为政以德”,通过德治建立起一个版图辽阔的大同世界,并为此游列国、说诸侯。他反对苛政、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发展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自绘图1:君臣揖让
文字说明:孔子认为,为政以德的基础首先是君臣关系的对等。君臣互相尊重,才能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自绘图2:臣子逐君
文字说明:孔子认为百姓有议论朝政得失的权力。后世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
张只要国君无道,臣子就可以推翻他而“易位”。充分体现出孔子儒家思想中民主性的精华。
自绘图3:孔子站在春秋列国形势图前思索
文字说明:孔子生活的年代,名义上是周天子统治,实际上是大大小小一百多个诸侯
国各自割据一方。针对这种分裂的局面,孔子提出了以“大一统”即推崇用道德力量维系社会、发展社会的主张。
图片:孔子乘车出行
文字说明:孔子向各诸侯国国君宣传自己的主张,劝说他们放弃暴力苛政,建立一个
和谐的“大同”社会。他的主张虽然遭到这些国君的拒绝,但他毫不气馁,一生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奔走呼吁不息。
竹简:“礼之用,和为贵。”
文字说明:《论语》书录 “礼之用,和为贵。”
复制孙文书 “天下为公”
文字说明: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照片:
《礼记·礼运》书摘
文字说明:孔子标点大同
《礼记·礼运》书摘
文字说明:孔子认为在没有达到“大同”前,社会处在“小康”阶段,在“小康”阶段
治理国家时必须德治和法治并行,并特别指出一定要推选出真正有仁德有能力的人担任各级官职。
图片:隋唐初士子科举图
文字说明:在孔子儒家政治思想的影响下,选拔各级官吏的办法从世袭制进步到察举
制和九品中正制,在隋唐(约589—622)时期又发展成不讲血缘门第、只凭考试成绩优劣选用官吏的科举制度。
照片:明清进士碑
文字说明:科举制度使大批出身贫寒的贫民百姓通过平等的考试进入了社会管理层,
不断改变着管理层的人员成分结构。使孔子儒家的政治民主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实物:《中国科学技术史》1—4卷
《黄帝内经》 照片:孔子钓鱼台
文字说明:这是孔子在中都钓鱼的地方。孔子只钓成年的鱼,反对用渔网把大鱼、小
鱼一网打尽、他主张“伐一木,杀一兽”都要“以其时”,既按自然规律、更要取用有度。这种思想有利于社会的持续发展。
表:中国古代科学方法论模式
中国古代科学方法论模式
中国古代科学方法论模式 实际问题→概念方法→一般原理→实际问题 文字说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科学方法论是否正确。孔子的“举一反三”、孟
子的“苛求其故”、《中庸》的“学问思辨行”等思维方法构成了推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科学方法论。
表:世界科技中心(经济中心)所在位置表
世界科技中心(经济中心)所在位置表
位 时 置 期 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公元前3世纪至17前3世纪(约700年) 世纪(约2000年) 希腊 中国(战国——明清) 17世纪至20世纪(约300年) 欧美 科技中心位置 文字说明:这份统计表说明中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时间长达2000年,而这2000年
恰恰是孔子国家学说从形成到发展兴盛的时期。
图片:1800年世界经济总值饼形图
文字:1800年世界经济总值饼形图(中国经济总产占33%,欧洲各国总产占28%,美国占0.8%)
中国欧洲美国其它
文字说明:在孔子儒学思想影响下,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较快的速度和较高
的水平,就是到了1800年(清嘉庆五年)中国社会发展已呈衰落时,中国全年的经济总产值尚占全球经济总产量的1/3。
表:孔子儒学发展阶段与科学技术发展高潮耦合
孔子儒学发展阶段与科学技术发展高潮耦合
时间 6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 南北朝时期 儒学发展阶段 儒家经学向玄学转变、儒道联盟结成 科技发展高潮 在魏晋玄学谈辩求理风气影响下,思想自由、科学发展 科技发展成果示例 数学:圆周率 天文学:浑天仪 地理学:《水经注》 农业科学:《齐民要术》 数学:贾宪三角 天文学:水运仪象台 法医学:《洗冤集录》 科学百科:《梦溪笔谈》 11世纪 北宋时期 新儒学的三个派别: 气学派从逻辑理性方面 新儒学(宋明理理学派从数学理性方面 学)形成、发展 数学派从实验理性方面 构筑了科学理性的基本框架 在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上,于理学的“以物格物”之外,增加了心学的“以心格物”,发展了科学的认知方法 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中叶 晚明时期 儒学中陆王心学兴起、发展 航海学:郑和下西洋 地理学:《徐霞客游记》 医药学:《本草纲目》 工艺百科:《天工开物》 文字说明:从这张表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发展几乎都与儒学发展
的阶段同步。
二、重视人道 造就君子
文字: 孔子从怀疑鬼神存在、重视人的生命出发,建立了“仁”的学说和以孝道、礼仪、忠义、诚信为中心的伦理道德体系,倡导修养自律。孔子的哲学伦理极大地影响着后世,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照片:
四季变化
文字说明:孔子认为四季变化、万物生长都有它固有的规律,并不是人格化的“天”
在主宰。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又从不谈论“怪、力、乱‘神”表明他怀疑鬼神的存在。
照片:考古遗址——殉葬坑及实物陶俑
文字说明:上古盛行活人殉葬,孔子时已改用人形俑殉葬。这虽是一种进步,但孔子
认为这还是对人类生命的轻视。他十分痛恨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管仲画像
文字说明:管仲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管仲是春秋初期齐国政治家,提出过 “以
人为本”的主张。孔子在这一主张的基础上建立了“仁”即“仁者爱人”的思 想。
老照片:四世同堂
文字说明:孔子认为“仁”来自家庭中的“孝道”, “孝道”基础是父母子女人格的
对等。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正”。反对子女单向顺从父母,也反对父母单向制约子女。
实物:合肥李氏宗谱、孔子世家谱等谱书 自绘图: 家庭和睦 图片:二十四孝图
文字说明:元代郭居敬编,形象展示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艺术作品。
表:家庭关系处理表
家庭关系处理表
《论语》 “父父、子子。” “事父母能竭其力。” “父母惟其疾之忧。” “又敬不违。” “事父母,几谏。” “父母在,不远游。” 勿“陷父于不义。” “父在观其志,父殁观其行。”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此数者谓之六顺也。 《春秋左氏传》 文字说明:孔子“孝道”的内容,一是子女要保证对父母生活上的供给,二是子女要
给父母精神上的安慰、对父母的错误应该劝谏。能做到这些就是“孝顺”。
照片:黄岩孔庙铜钟上的八卦坐标
文字说明:黄岩孔庙铜钟上的八卦座标,是按照孔子提倡家族和谐、子女尽孝的“世
间法”铸就的。座标中乾、坤在上,象征父母、儿女分列左右两旁,在向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