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题 文言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生三岁,其父徙家镇江。稍长,从其乡二孟先生学,孟之徒恒百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儿也。”景定元年,登进士第。李庭芝镇淮南,闻其名,辟置幕中。 ....
秀夫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性沉静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宾主交欢秀夫独敛焉无一语。或时宴集府中,坐尊俎间,矜庄终日,未尝少有希合。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虽改官不使去己,就幕三迁至主管机宜文字。咸淳十年,庭芝制置淮东,擢参议官。德祐元年,边事急,诸僚属多亡者,..惟秀夫数人不去。庭芝上其名,除司农寺丞,累擢至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 .
二王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遂相与立益王于福州。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旋与议宜中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罢之。张世杰让宜中曰:“此何如时,动以台谏论人?”宜中皇恐,.亟召秀夫还。
时君臣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属井澳风,王以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共立卫王。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时世杰驻兵厓山,秀夫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所述作,又尽出其手。
至元十六年二月,厓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乃杖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节选自《宋史·陆秀夫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性沉静/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宾主交欢/秀夫独敛焉无一语 B.性沉静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宾主交欢/秀夫独敛焉无一语 C.性沉静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宾主交欢/秀夫独敛焉/无一语 D.性沉静/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宾主交欢秀夫独敛/焉无一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封建社会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迁”“擢”“除”指古代官员职位升降。“迁”“除”指贬官,“擢”指升官。 C.古代“学士”为官职名称,如“内阁大学士”“首辅大学士”“端明殿学士”等。 D.弹劾是指对享有特别权利的政府官员或法官等违法时进行刑事追诉的一种程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秀夫才华出众。年少求学时,其师二孟先生很看重他;中进士后,又得到李庭芝的长久赏识和重用,李庭芝即使调动官职也不让他离开自己。
B.陆秀夫性格沉静。他虽才华出众,却不苟且求人了解自己。每每同僚议事,他都沉默不发一言,即使在酒宴上神色也矜持庄重。
C.陆秀夫坚持己见。他参与议事时与陈宜中意见不合,虽然陈宜中是他的上司,但他不放弃自己的意见,导致本就嫉妒他的陈宜中指派言官对他进行弹劾。
D.陆秀夫忠诚爱国。当益王因为受惊生病去世时,群臣都想要离去,陆秀夫义正词严的一番话使群臣改变了想法,大家共同拥立卫王为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长,从其乡二孟先生学,孟之徒恒百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儿也。” 译文:
(2)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杨终字子山,蜀郡成都人也。年十三,为郡小吏,太守奇其才,遣诣京师受业,习《春秋》。显宗..时,征诣兰台,拜校书郎。
建初元年,大旱谷贵,终以为广陵、楚、淮阳、济南之狱,徙者万数,又远屯绝域,吏民怨旷,..乃上疏曰:“秦政酷烈,违牾天心,一人有罪,延及三族。高祖平乱,约法三章。太宗至仁,除去收孥。..万姓廓然,蒙被更生,泽及昆虫,功垂万世。自永平以来,仍连大狱,有司穷考,掠考冤滥,家属徙边。加以北征匈奴,西开三十六国,频年服役,转输烦费。又远屯伊吾、楼兰、车师、戊己,民怀土思,怨结边域。陛下留念省察,以济元元。”书奏,肃宗下其章。司空第五伦亦同终议。太尉牟融、司.徒鲍昱、校书郎班固等难伦,以施行既久,孝子无改父之道,先帝所建,不宜回异。终复上书曰:“秦.
筑长城,功役繁兴,胡亥不革,卒亡四海。今伊吾之役,楼兰之屯,久而未还,非天意也。”帝从之,听还徙者,悉罢边屯。
会终坐事系狱,博士赵博,校书郎班固、贾逵等,以终深晓《春秋》,学多异闻,表请之,终又上书自讼,即日贳出。
时太后兄卫尉马廖,谨笃自守,不训诸子。终与廖交善,以书戒之曰:“礼制人君之子年八岁为置少傅教之书计以开其明十五置太傅教之经典以道其志。今君位地尊重,海内所望,岂可不临深履薄,以为至戒!”廖不纳。子豫后坐县书诽谤,廖以就国。
终兄凤为郡吏,太守廉范为州所考,遣凤候终,终为范游说,坐徙北地。帝东巡狩,凤皇黄龙并集,终赞颂嘉瑞,上述祖宗鸿业,凡十五章,奏上,诏贳还故郡。永元十二年,征拜郎中,以病卒。(节选自《后汉书·杨终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制/人君之子/年八岁为置/少傅教之书计/以开其明/十五置太傅/教之经典/以道其志 B.礼制人君之子/年八岁/为置少傅/教之书/计以开其明/十五置太傅/教之经典/以道其志 C.礼制/人君之子/年八岁/为置少傅/教之书计/以开其明/十五置太傅教之/经典以道其志 D.礼制/人君之子年八岁/为置少傅/教之书计/以开其明/十五置太傅/教之经典/以道其志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是中国儒家“五经”之一,其他“四经”指《大学》《中庸》《礼记》《周易》。 B.秦王朝杀人如麻,遍施残刑酷法。秦国“夷三族”中“三族”即父族、母族、妻族。 C.古代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淮阳”指淮水北面。
D.“三公”,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西汉“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终自幼聪颖,少年崭露头角。他十三岁时便担任郡里的小吏,深受太守喜爱,于是太守派遣他前往京城从师学习,研习《春秋》。
B.杨终心系百姓,敢于直言进谏。建初元年,大旱谷贵,杨终上书进谏,引用史实,正反对比,后又上书,皇帝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
C.杨终学识渊博,深受同列敬重。他被抓捕入狱后,许多同列认为他深晓《春秋》,学多异闻,上表为他求情,正因为此,他当天即被放出。
D.杨终很有见识,劝友教育子女。太后的哥哥马廖对孩子疏于教育,他便写信谆谆告诫,马廖不接纳他的意见,后来儿子被捕,自食恶果。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永平以来,仍连大狱,有司穷考,掠考冤滥,家属徙边。 译文:
(2)今君位地尊重,海内所望,岂可不临深履薄,以为至戒! 译文:
答案精析
高考第4~7题 文言文阅读(一)
1.A
2.B [“迁”指官员升职;“除”,授官、拜官,并非贬官。] 3.C [原文中并没有说陈宜中嫉妒陆秀夫。]
4.(1)(陆秀夫)逐渐长大,跟随其同乡的二孟先生学习,二孟先生的弟子常常有一百多人,但二孟先生唯独指着陆秀夫说:“这不是个平凡的孩子。”
(2)陈宜中认为陆秀夫长久地待在军队中,熟悉军中事务,每次遇到大事都咨询、访问陆秀夫之后才开始施行,陆秀夫也尽心辅佐他,把自己的想法全都告诉他。
参考译文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在他三岁时,他父亲把家迁到镇江。(陆秀夫)逐渐长大,跟随其同乡的二孟先生学习,二孟先生的弟子常常有一百多人,但二孟先生唯独指着陆秀夫说:“这不是个平凡的孩子。”景定元年,陆秀夫考中进士。李庭芝镇守淮南,听说了他的名声,征召安置他在自己的幕府中。
陆秀夫才思清丽,当时的文人很少有赶得上他的。他性情沉稳安静,不苟且求人了解自己,每当属吏们来到官署(议事的地方),宾主欢聚一堂,陆秀夫独自沉默不发一言。有时在府中宴饮,他坐在酒席间,整日姿态矜持庄重,不曾有一点希求苟合的意思。等到考察他的政务,都治理得很好,李庭芝更加器重他,即使自己调任也不让他离开自己,陆秀夫在李庭芝的幕府中三次升迁至主管机宜文字。咸淳十年,李庭芝管辖淮东地区,提拔陆秀夫为参议官。德祐元年,边境战事危急,李庭芝幕府中的属吏大多逃跑,只有陆秀夫等几个人没有离开李庭芝。李庭芝把他的名字上奏给朝廷,朝廷任命他为司农寺丞,他多次升迁至宗正少卿兼任起居舍人。
二王逃到温州,陆秀夫与苏刘义追随跟从他们,派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人来到温州,于是共同在福州拥立益王为帝。陆秀夫后升迁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认为陆秀夫长久地待在军队中,熟悉军中事务,每次遇到大事都咨询、访问陆秀夫之后才开始施行,陆秀夫也尽心辅佐他,把自己的想法全都告诉他。不久陆秀夫参与议事和陈宜中意见不合,陈宜中让言官弹劾并罢免了他。张世杰责备陈宜中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动用台谏大臣来弹劾别人?”陈宜中惶恐,急忙召陆秀夫回来了。
当时君臣流亡在海边,许多事情疏忽了,杨太妃垂帘听政,与群臣说话时依然自称奴。每到朝会时节,陆秀夫端正笏板庄重地立于一边,到治朝上,或者有时在奔行路途中,陆秀夫凄然落泪,用官服擦泪,衣服都被沾湿了,身边的人没有不悲痛的。在井澳遭遇大风,益王因为受惊生病去世,群臣都想要离去。陆秀夫说:“度宗皇帝有一个儿子还活着,将把他置于何地?古人尚且有凭借一支军队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