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第25课 成语历史知识竞赛〉教学设计
李艳芬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册书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中的一课,也是本册书最后一课。
本册书的时间起讫是从中国有人类史开始一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为止。其间经历的无数传说和史实被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凝练成四字或多字成语,言简意赅,脍炙人口,延绵不绝,不仅是中国语言文化史中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道靓丽风景。因此,很有必要让刚接触中国历史的初一学生对这一文化内容耳熟能详。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处于青年期的初期,对世界的认识尚不成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刚
开始形成,对于诸多文化现象不能做出正确回答,需要教师通过适当的方式从旁协助,指点迷津。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初一学生已掌握了大量的古代史史实,这为本课顺利有效进
行提供了知识储备,同时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查阅资料,处理信息,小组合作探究,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等技能,这也为他们的分组合作,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活动目标
巩固学习成果,丰富历史知识
学会查阅工具书和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 培养学生编制历史故事及口语表达的能力
利用有序竞争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认识交流与合作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 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自身审美情趣 四.活动理念和活动方式 活动理念:
始终如一地遵循课改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分组合作,集体探究,
精诚团结,教师给予适当地点拨,引导,配合有条不紊,以此提高我们阅读历史读物的能力,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活动方式:
学生分组竞赛,教师是帮助者,及时调控课堂秩序,掌握好时间。 五.活动过程
(一) 活动准备阶段
1. 将搜集资料的方法,提前传授给学生。 2. 认真选取成语,难度,梯度各组要一致。
3. 提前一周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负责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成
语知识的搜集工作,每组选出三名代表组成参赛队。另外再抽出5名同学组成裁判组,各组其余学生全部作为本参赛队的支持者,裁判组将收到的成语编成多种题型,并将题目按比赛程序依次编号(应多编几道备用)。选一位主持人,由裁判组确定评分标准和比赛规则,并告知参赛队员,组织学生布置比赛场地,准备抢答器,粉笔,记分卡片,每组再确定几名替补队员。布置学生制作一个PPT成语故事小课件,排练表演成语故事。
4. 提前预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时间掌控,纪律,知识点错误等。 (二) 活动过程
A. 主持人首先说明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B. 主持人宣读竞赛规则。即竞赛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必答题。依次由每组的一
号,二号,三号选手独立回答,其他选手不得有任何形式的提示或暗示,否则倒扣相应分数;每位选手回答完毕后由裁判组定成绩,回答正确的得分,回答错误或不完全正确的不得分。第二部分为抢答题,主持人读完题目喊“开始”后方可按抢答器回答,本组参赛队员可在规定时间补充回答;回答正确的得分,抢答或回答错误的倒扣题目相应分数。第三部分为风险题,根据难易程度设置不同题目,然后分别由各参赛队抽取回答;回答正确的得分,反之扣去相应分数。
C. 为活跃竞赛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凡参赛队员不能回答或回答错误的题目
可让场下其他学生回答,回答不正确的可发给一些纪念品以资鼓励;还可以让学生表演准备好的成语故事,讲成语故事,猜成语,观看PPT等。 D. 最后,根据各队得分,评出优胜队和优秀选手,若干表演奖,“故事大王”,由
主持人颁奖。
六.评价
通过活动法进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师不参与评价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
的兴趣,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七.活动自我反思
本课不好操作,资料虽容易找,学生的兴致也很高,但不容易组织,太繁杂。在活
动中,教师一定要先把好内容关,避免小组间因题目难易差别太大而导致不公平因素产生,造成负面影响。另外,时间掌控也一定要事先设计好,本次活动时间就过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