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集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6 0:09:3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三 判断题:

1.基本农田不单指“高产稳产”农田,还包括必须保留的中低产田。( √ ) 2.土地利用预测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起点。( ╳ )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具体确定各单位或个人使用土地的范围和每个地块的用途。( ╳ ) 4.在土地利用分区中,某一用地区内不允许其他用地类型存在。( ╳ ) 5.非农业建设用地预测一般可用定额指标法。( √ )

6.交通用地规划、城市规划等部门规划不属于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 7.土地开发专指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 ╳ )

8.一般水库工程占地面积概算是对库区的淹没面积进行估算。( √ ) 9.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必须先编制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 )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项用地指标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任何情况不得改变。( ╳ ) 1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起点。( √ ) 12.只有“高产稳产”的农田才能划为基本农田。( ╳ ) 13.非农业建设用地预测是土地利用预测的核心内容。( ╳ )

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使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达到最佳。( ╳ ) 15.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 ╳ ) 16.交通运输用地规划的关键是确定合理的交通结构。( √ )

17.土地利用计划按照调节控制程度可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 ) 18.复种指数等于农作物播种面积除以土地总面积。( ╳ )

19.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必要时,土地管理部门可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对规划指标进行适当修改。( ╳ )

20.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用地布局的合理程度及规划方案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因素。( √ )

四 名词解释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

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

1

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22.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内或国家中,由不同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23.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4.城市规划区:按《城市规划法》,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27.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指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生产力条件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供养的人口数量。

3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要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规划。

33.基本农田保护区:从战略高度,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满足本地区人口增长需要和国家对这一地区农产品需要而确保的农田。

增加耕地面积,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调整和组织土地关系,使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以土地产出率为基础的土地生产能力;提高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能力。

六 论述题

1请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及其外延,并说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入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2分) 本质内涵:(1)对发展的肯定(2分);

(2)保证生存发展权的代际延伸。(2分)

三重外延:(1)人类社会要发展,但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为前提;(2分)

(2)所有国家(地区)都要发展,但一个国家(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国家(地区)的发展为代价;(2分)

(3)当代人类要发展,但当代人类的发展不能使人类后代失去发展机遇。(2分) 1)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2分)

2)协调土地供求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3分)

3)土地利用规划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要求。(3分)

2土地有哪些自然、经济特性?根据这些特性指出土地利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自然特性

位置固定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2分) 面积有限性--------------------------------珍惜土地资源(2分)

质量差异性--------------------------------重视适宜性评价、因地制宜利用(2分) 功能永续性--------------------------------保护土地功能(2分)

2

系统整体性--------------------------------整体分析问题、追求综合效益(2分) (二)经济特性

供给稀缺性--------------------------------珍惜土地资源(2分) 利用方式分散性--------------------------合理组织土地利用(2分) 利用方向变更困难性--------------------因地制宜(2分) 报酬递减可能性--------------------------合理投入(2分)

利用后果社会性--------------------------重视政府调控、维护稳定(2分)

3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什么要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并要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保生态环境”的用地方针?

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是由土地的自然特性、土地的功能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1.土地具有自然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们不能创造土地,也不能使土地消灭,只能改良土地,影响土地利用。这决定了要遵循客观规律,合理利用土地。(2分)

2.土地具有面积有限性。特别是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耕地资源十分短缺,更应倡导“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2分)

3.土地具有位置的固定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土地。(2分)

4.土地具有永续利用性。只要人们合理利用土地,土地的生产性功能、承载性功能、提供生产资料功能和提供景观功能就具有无限性和可塑性,所以要合理利用土地。(2分)

5.土地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地利用要符合生态经济原则,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土地利用不能破坏生态环境。(1分)

要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保生态环境”的用地方针,是因为: 1.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情,要求我们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优先保证农业用地需求。(2分)

2.社会发展,不可避免要进行非农业建设,特别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交通、居民点与工矿等非农业建设用地需求量更大,在确保农业用地的同时,也要合理安排建设用地,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2分)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就是要使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达到最佳,在合理满足各业用地需求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2分)

4什么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主要有哪些?编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一般应包括哪些内容、各部分内容分别有何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规划。(3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成果有:

(1)图件成果:包括规划的基础图、土地利用规划图;(3分) (2)文字成果: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说明书、专题研究报告、规划工作总结。(3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主要内容和要求:

1)前言。简述规划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1分)。

2)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简述规划区域自然条件、资源概况、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区位条件、土地利用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等。(1分)

3

3)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简述各类用地数量、人均占有量,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及动态变化,阐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分)

4)土地资源利用潜力。简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废弃地复垦、建设用地内涵调整和农业用地整理利用的潜力。(1分)

5)规划目标。阐述土地利用的长远战略目标、规划期主要目标和近期规划任务。(1分) 6)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阐述规划期各类用地调控数量、结构变化,各类土地利用原则、调控措施。(1分)

7)土地用途分区。阐明土地用途区的面积、分布和分区土地使用管制规则。(1分) 8)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简述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配置情况。(1分)

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简述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的区域范围、利用方向和目标;重点项目概况;分期实施计划;管理措施。(1分)

10)下级行政区的土地利用。简述各下级行政区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分解的依据和分解方案。(1分)

11)实施规划的措施。阐明实施规划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1分) 5、试论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途径?

答: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等多方面的因素,必须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手段,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1)要强化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与管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利用计划的具体安排并实施规划的最重要的行政手段之一;

(2)要建立实施规划的领导责任制,层层定立实施规划的领导责任制度可以促进土地利用规划落到实处;

(3)要实行规划公告制度,要有组织地做好规划的宣传、发布工作,特别要重视做好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公告工作;

(4)要建立建设项目用地的规划审查制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阶段,必须经态度管理部门预审;

(5)应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

(6)要加强城市和村镇规划审核,加强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用地布局及近期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等方面的审核,切实保证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7)要建立健全土地开发整理的规划审理制度,保障耕地占补平衡并改善态度生态环境;

(8)强化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总而言之,应充分利用规划过程和动态监测的属性数据及空间数据,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检验、分析规划实施情况,提高规划管理的工作效能和效率。 6、试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的关系?

答: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用途管制则是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的手段措施(2分)。首先,建立有效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以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为前提的,土地利用规划就是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划分的,划分土地用途区,落实用地布局。土地利用分区的主导用途是管制的重点,也是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向;鼓励次要用途向主导用途转变,也可维持现状,但不变为期他用途。其次,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可解决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地位并保证规划实施。依据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规定,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

4

搜索更多关于: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集 的文档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i22b68u998uhsm07tfq670et7c1ze0175h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