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尊称名词演变的考察
摘要: 敬语是汉语礼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称谓语在敬语中占绝大
部分,在古代汉语敬语中,称谓语尤其丰富复杂。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汉语的称谓语涉及尊卑,这是汉语言的一大特点。称谓语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用语,是交际的先行官。本文将对称谓语中的尊称名词的历史发展及演变做一分析解释。
关键词:古今,尊称名词,历史演变
在人们的日常交际过程中,为了表示礼貌,往往对对方一般都不能直呼其名,这一点在现如今的社会有很大的弱化,但在古代是尤为严格的。在古代,一般称呼对方都是称他们的字或号,亦或是一些专有的表示礼貌的词,例如三国时的曹操,他字孟德,所以一般人们称呼他都是为孟德;李白,其号为青莲居士,人们除了称他的字太白以外,也有人称他的号,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无论是称其字还是号,都是一种称呼对方的专有名词。“古人常用尊称来代替第二人称代词,从而尊称不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它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在否定句中不放在动词的前面)”①。但是从意思上说,它却代表了“你”“您”。例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战国策·齐策一》;“今少卿报不测之罪”(司马迁《报任安书》);“足下事皆成”《史记·陈涉世家》。
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后来的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对文言文的取代,人们对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的尊称词也就很少运用了,往往是直呼其名,或用第二人称代词。尤至今日,在一些青年一辈中,更是忘乎殆尽,受主流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尊称类词,认为向对方说不出口,有卖弄文学之嫌,为之不齿,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
在古代,大量尊称有一类较为常见,在一般的称呼前加上一个“令”、“尊”、“贤”等表示礼貌尊敬的形容词,如令堂、贤弟、尊驾等等。这一类的词在古代
①
郭锡良等著 《古代汉语》 商务印书出版社 1999年第一版 第356页
有很多,我们通过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献资料或是现代的电视电影媒介,或多或少有所了解,而且其中大部分一直到现代还在使用着。一般而言,尊称词汇在亲属称谓中所使用的频率较多一些,但这二者在称谓语中分别派属不同的的类别,因而有许多称谓词语是二者兼类,它既属于亲属称谓,也是一种尊称,这类的例子有很多,诸如泰山、令慈等。下面就两个方面谈谈尊称词类的类别以及它的历史演变情况。
一、亲属关系的尊称
(一)祖父辈
1祖父 我们知道,祖父辈就是我们的爷爷辈,除了父亲这一边,与我们同样有亲属关系的外公那一辈也是同祖父们同一辈。其实我们今天喊的外公按古时的称呼应是外祖父。“祖”本义是指祭祀先人的标志,而后延伸为祖先的通称,这是广义上“祖”的意思;从狭义上来说,“祖”指的就是祖父,也就是现在所称的爷爷,而奶奶就是祖母。另外一种对爷爷的尊称为“王父”。《尔雅·释亲》中说:“祖,王父也”;“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所以,也有“王父”一说。《书·牧誓》:“昏弃厥遗王父母不迪”。除上述两种之外,古时还有“大父”、“祖君”等称呼。
现如今,“爷爷”是我们对祖父最为普遍的称呼,“可在古代‘爷’先是广义的尊称,又用做父亲之称,也可以称为祖父”②如《木兰辞》:“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直到宋朝时才出现将祖父称为“爷爷”。随着时代的发展,“爷爷”的称呼范围也发生了变化,对于那些年长自己岁数较大的老人大多称呼为“爷爷”,尤其是小孩子,通常都称呼为“老爷爷”。对于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亲属称谓语外化”③
2 外祖父 在母亲方的亲属中,古代一般都在对自己长辈称呼之前加上一个“外”字,这一现象直到今天仍有所保留,如外公、外婆。在古代,对于外公的称呼很多,如“外祖父”、“外祖”、“外翁”、“家公”等,如《汉书·孝宣许皇后传》:“乃封太子外祖父昌成君广汉为昌平候”;白居易《淡氏小外孙玉童》诗:
②③
郭锡良等著 《古代汉语》 商务印书出版社 1999年第一版 第110页 马宏基、常庆丰著 《称谓语》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8年6月第一版 第45页
“外翁七十孙三岁,笑指情书欲遗传”。此外,还有一种称为“家公”,《颜氏家训·风操》:“河北士人皆呼外祖父母为家公家母”。现在对母亲的父母称呼较为统一,南方地区大多称外公外婆,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呼为“姥爷”“姥姥”。
(二)父辈
所谓的父辈,指的是同我们的父亲所属的同一辈的人;同时包括母亲方的亲属。
1父亲“父”和“母”,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如今都是我们最常看到的关于父母的称呼,当然一般是出现在书面语中较多,“父”在古时候最早是表示对男子的尊称,尤其是那些德高望重,令人折服的人,往往在他们的名或者字后加上“父”字。如我们所熟知的孔子就被后人尊称为“尼父”,《史记·高祖纪》:“诚如父言,不敢忘德”,这里的“父”字并无父亲之义。父母对于我们而言是最为重要的亲属关系,它们常共同并称,既有“父母”也有“高堂之称”。杜甫《新婚别》中:“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李白《送张秀才从军》诗:“抱剑辞高堂,将投霍冠军。”
“严军”,是古代对父亲的一种尊称,在古时候,父亲往往扮演的是一个严格庄重的形象。《周易·家人》:“家人有严军焉,父母之谓也”;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君家严君勇貔虎 ,作尹并州遏戎虏。”“公”是一种称呼父亲的方式,如《战国策·魏策一》:“陈轸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广雅·释亲》:“公,父也。”“翁”,同“公”近似,也是对父亲和祖父的称呼。《方言》卷六:“周、晋、秦、陇谓之公,或谓之翁。”《广雅·释亲》:“翁,父也。”此外还有“家父”、“家尊”等都是对父亲的尊称。
2母亲 “娘”,古时候可做妇女的通称,更多的是对母亲的称呼,一般在口语上运用的较多,至今仍然有很多人在用。杜甫《兵车行》诗:“爷娘妻子走相送”。“媪”可以对老年妇女的通称,也可以作为对母亲的尊称。《广雅·释亲》:“媪,母也。”。“家慈”,是对母亲的一种尊称。前面说到,父亲扮演的是严厉的角色,那母亲就是因其天生的母性从而扮演的是一个慈祥的角色,俗话不是说“慈母多败儿”。“妈”,这是今天使用得最广的对母亲的称呼,虽然这个字在古代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且意义上也与现今相同,但在古文献中极少出现。《广雅》中对“妈”的解释也为母亲的意思;“太夫人”也是对母亲一种较为常见的称呼,
在大户人家更为突出。唐赵璘《因话录》:“奉继亲薛太夫人,尽孝敬之道,凡事不异布衣时。”“萱堂”或倒过来读,这也是对母亲的一种敬称,得名于萱草。古时候人们认为萱草是有令人忘忧的作用,始于《毛传》:“湲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而北堂是母亲的居室,此后便有以“萱堂”代指母亲。
3叔伯 父亲之兄弟,可称为 “诸父”,其妻为“诸母”。《史记·高祖纪》:“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韩愈《祭十二郎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士父”、“士母”,古时候对父亲的哥哥、嫂嫂的尊称。《尔雅·释亲》:“父之兄妻为士母”,这种称呼出现的较少,更多的则称“伯父”、“伯母”与现代人的称呼相近,但明显现代人称呼伯父伯母的范围扩大了。父亲的弟弟,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叔叔”,古时候则有“仲父”、“叔父”、“季父”之称。《史记·项羽本纪》:“其季父项梁”;《尔雅·释亲》:“天之第为叔”这一类的例子在古文献中较为常见。古人可将自己的叔父、伯父共称为“父子”,而今天只能称“叔侄”,这一点,古今有着较大的区别。
二、无亲属关系尊称
(一)教师
“西席”、“西宾”,始创于两汉时期。汉明帝刘庄为太子时,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坐次以靠西墙(西边),面向东方为尊。汉明帝给桓荣安排坐西南面东的坐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从此,“西席”便成了对教师的尊称,也称西宾。 “师长”,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音度)》:“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为变。” 。“山长”,源于《荆相近事》。五代时,蒋维东隐居衡岳,以讲学为主,受业者众多,尊称蒋维东为“山长”。此后,山中书院中的主讲教师亦称为“山长”。久而久之,“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先生”,作为一种古今皆存的尊称,更有着较为广泛的运用。“先生”一词在古代有着多从意义:一则“先出生者”之意,即较自身年长的人。《战国策·宋卫策》:“乃见梧士先生”,有学者认为此处的“先生”的意思为年长有德望的人;《孟子·告子下》:“先生将何之?”学者解释为年老教学的人,究其本义,不敢妄下定论。普遍认为,“先生”自先秦到如今,但凡有德又令人敬仰的人都可称之为“先生”。“先生”发展到今也有了些变化,大部分使用于正式场合对男士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