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试卷3份集锦》福建省三明市高考化学第六次调研试卷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15:26:0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21届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2C+SiO2B.2HClOC.3CO+Fe2O3D.2Na+Cl2=2NaCl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2C+SiO2故A正确; B. 2HClOC. 3CO+Fe2O3

2HCl+O2↑,该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多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故B错误;

3CO2+2Fe,该反应没有单质参加,不是置换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2CO+Si,该反应为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2CO+Si 2HCl+O2↑

3CO2+2Fe

D. 2Na+Cl2=2NaCl,该反应为两种或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2.已知热化学方程式:C(s,石墨) ? C(s,金刚石) -3.9 kJ。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和金刚石完全燃烧,后者放热多 B.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等量的金刚石储存的能量比石墨高 D.石墨很容易转化为金刚石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石墨和金刚石完全燃烧,生成物相同,相同物质的量时后者放热多,因热量与物质的量成正比,故A错误;

B.石墨能量低,石墨稳定,故B错误;

C.由石墨转化为金刚石需要吸热,可知等量的金刚石储存的能量比石墨高,故C正确; D.石墨在特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需要合适的高温、高压,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从采集器中获得雾霾颗粒样品,然后用蒸馏水溶解,得到可溶性成分的浸取液。

在探究该浸取液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取浸取液少许,滴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可能含有Cl-

B.取浸取液少许,加入Cu和浓H2SO4,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则可能含有NO3- C.取浸取液少许,滴入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一定含SO42- D.用洁净的铂丝棒蘸取浸取液,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焰色呈黄色,则一定含有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滴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可能含有Cl-、SO42-等,A正确;

B.取浸取液少许,加入Cu和浓H2SO4,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红棕色气体应该是NO2,说明溶液中可能含有NO3-,B正确;

C.取浸取液少许,滴入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原浸取液中可能含SO32-、SO42-等,不一定含SO42-,C错误;

D.焰色反应呈黄色,则浸取液中一定含有Na+,D正确; 答案选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表面镀铜时,将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铜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B.0.01 mol Cl2通入足量水中,转移电子的数目为6.02×1021

C.反应3C(s)+CaO(s)===CaC2(s)+CO(g)在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的ΔH>0 D.加水稀释0.1 mol·L-1CH3COOH溶液,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均减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根据电镀原理易知,铁表面镀铜时,将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作电解池的阴极被保护,铜与电源的正极相连作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A项错误; B. 0.01 mol Cl2通入足量水中发生的反应为:Cl2+H2O于6.02×1021,B项错误;

C. 反应3C(s)+CaO(s)===CaC2(s)+CO(g)中ΔS>0,因在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则ΔG=ΔH-TΔS>0,那么ΔH必大于0,C项正确;

D. CH3COOH为弱酸,发生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

CH3COO-+H+,加水稀释0.1 mol·L-1CH3COOH溶液H++Cl-+HClO,为可逆反应,则转移电子的数目小

过程中,CH3COO-与H+的离子浓度减小,但一定温度下,水溶液中的离子积不变,则OH-的浓度增大,D项错误;

答案选C。

5.在(NH4)2Fe(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100 mL 1mol/L的Ba(OH)2溶液,把所得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的固体质量不可能是( ) A.35. 3g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如果(NH4)2Fe(SO4)2的量非常少,生成的沉淀质量接近于0;当加入的 Ba(OH)2完全形成沉淀时,发生反应:(NH4)2Fe(SO4)2 + Ba(OH)2 = BaSO4↓ + Fe(OH)2↓ + (NH4)2SO4,且生成的Fe(OH)2完全被氧化生成Fe(OH)3时,所得固体质量最大,此时沉淀为Fe(OH)3与BaSO4,故沉淀的质量最大为

0.1mol×233g/mol+0.1mol×107g/mol=34g,故沉淀质量因为0g

A. 干馏:将某种物质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使物质热裂解,产生挥发性的低分子化合物的整个过程叫干馏,不是分离方法,故A错误;

B. 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加热、冷却的分离过程叫分馏,煤焦油中含有的苯和苯的同系物沸点不同,所以用分馏的方式分离,故B正确;

C. 分液是把两种互不混溶的液体分离开的操作方法,不能分离出煤焦油中溶解的苯,故C错误; D. 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来分离混合物的操作,不能从煤焦油中分离出苯,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7.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钠与氧气反应的产物与反应条件有关 B.金属镁分别能在氮气、氧气、二氧化碳中燃烧 C.工业上主要采用高温冶炼黄铜矿的方法获得铜

D.二氧化硫能漂白某些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B.分馏

C.分液

D.萃取

B.33.5g

C.32.3g

D.11.3g

【详解】

A、钠与氧气反应常温下生成氧化钠,加热或点燃的条件下生成过氧化钠,故A正确;

B、镁与氮气燃烧生成氮化镁,与氧气燃烧生成氧化镁,与二氧化碳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碳单质和氧化镁,故B正确;

C、现代工业主要采用“火法炼铜”,即在高温条件下培烧黄铜矿,故C正确; D、二氧化硫不能漂白石蕊,故D错误。 故选D。

8.19世纪中叶,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 A.提出了原子学说 C.提出了分子学说 【答案】B 【解析】

A.提出原子学说的是卢瑟福,B.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主要是门捷列夫所做的工作,C.提出分子学说的是阿伏加德罗,D.法国化学家勒沙特列提出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故选择B。 9.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 L的C2H4和C3H6的混合物中含有的碳碳双键数目为NA B.100 g 质量分数17%H2O2溶液中极性键数目为NA C.1 L0.1mol K2Cr2O7溶液中含铬的离子总数为0.2NA D.65 g Zn溶于浓硫酸中得混合气体的分子数为NA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C3H6可以是环烷烃,不含碳碳双键,故A错误;

B. H2O2溶液中含有极性键的是H2O2和H2O,100 g 质量分数17%H2O2溶液中含有极性键的物质的量为(

B.提出了元素周期律 D.提出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100g?170g?83%?2??2)mol>1mol,故B错误;

34g/mol18g/mol2 H++2CrO42-,因此溶液中含铬的离子总物质的量不等于

C. K2Cr2O7溶液中存在Cr2O72-+H2O0.2mol,故C错误;

D. 锌和浓硫酸反应:Zn+2H2SO4(浓)=ZnSO4+SO2↑+2H2O,锌和稀硫酸反应:Zn+H2SO4=ZnSO4+H2↑,65 g Zn完全溶于浓硫酸中,无论得到SO2还是H2还是混合气体,得到分子数都为NA,故D正确; 答案:D。

10.下列物质属于油脂的是( )

《试卷3份集锦》福建省三明市高考化学第六次调研试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i8021xich6u75f0b3w102ra61x73m01dji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