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为什么被称“千古奇人”?徐霞客徒步踏遍大半
个中国留下的是什么?
本文导读: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
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明朝万历十四年(公元1587年), 徐弘祖出生于江苏江阴诗书世家,更为人所知的,是他的别号:霞客。徐弘祖自小天资聪颖,博览家中万卷藏书,过目而不忘,被人称为“博雅君子”。读到《晋书·陶渊明》时,他笑着说:“还是山上的松风好听呢,如果对着青天攀登白日,那有什么远的呢?”他立下誓言:大丈夫应当走遍天下,朝临烟霞而暮栖苍梧,怎能限于一地终老此生?他却对枯燥的八股文提不起兴趣,说“无聊甚”。
十五岁勉强参加童子试,名落孙山。父亲徐有勉生性萧散傲视权贵,不愿做官,更不愿与达官贵人打交道。当时两
个声名显赫的高官多次慕名拜访,徐有勉一听说他们要来就躲进竹林小道,驾一叶扁舟入太湖,飘然遁去。
徐弘祖名落孙山,父亲却乐呵呵地说:“儿啊,你的眉宇之间有烟霞之气,你不是立志周游天下吗?去吧,我不要你做庙堂的腐臣,不要你弘祖,”
这时,名儒陈眉公说:“我看,他是烟霞之客,就叫他霞客吧。”从此,他便以“霞客”为号。古时候读书人大多走两条安稳的路,要么寒窗苦读走经济仕途之道,要么诗酒田园终老一生。而徐霞客走了第三条险峻的路:去远方探险,去发现世界的另一面,也去发现另一个自己。
十九岁那年,父亲徐有勉去世。守孝期满,徐霞客很想出外游行,却不忍心丢下老母在家。正犹豫不决,母亲对他说:“男子汉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方,怎能因为我而羁留家中,像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非常激动,决心出游。临行前,母亲将亲手缝制的远游冠交给他,为他壮行。他与母亲约定:春草初萌时出游,秋叶染霜时归来。
这一路,他饱览了人间胜迹,也经历了生平未曾遭遇的险境。徐霞客来到幽微清秀的雁荡山,他想找寻古书里记载的雁荡山巅的雁湖。当地向导望山生畏,一指:“越过前面三座山峰就是雁湖。”便逃之夭夭了。徐霞客按照指向,披荆斩棘越过第一座高峰。爬到第二座高峰,山势险峻,有如悬于半空之中。越往上爬,山势越陡峭,仅能勉强站住脚跟,脚下是千丈深渊。眼看无路可走,徐霞客便将布带系在一块岩石上,抓着布带悬空而下。突然,布带被岩石勒断,幸好徐霞客机敏,抓住一块突出的岩石,否则掉下深渊,粉身碎骨。 回到住所,徐霞客的心依然怦怦直跳,不禁感叹:“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旅途再艰难,徐霞客也要燃起篝火或松脂,在摇曳的火光中写下旅途的见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徐霞客每次归来,都带给母亲远方的琪花、瑶草、碧藕、雪桃,并讲述旅途的所见所闻,讲到惊险处,听的人无不咋舌,母亲却笑着说:“你有这样的经历见闻,不愧为男子汉大丈夫。”徐霞客40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的生命没了来处,只剩远方。
《尚书》,相传由大禹所作,孔子编纂,自古被奉为不
容质疑的经典。《尚书·禹贡》中记载长江发源于岷山,岷江为长江正源。徐霞客不以为然,决心亲自考察长江源头。51岁时,徐霞客带着一位名叫顾行的老仆,出发了。行至茶陵,有一个麻叶洞,当地人视为禁地,无人敢入。有人说里面有神龙,有人说里面有妖怪,没有高强的法术,万万不可入内。徐霞客听了心头痒痒,誓要一探洞中究竟是鬼是神,出高价请了一个向导,正要进去时,向导听说徐霞客是读书人不是法师,吓得转身就跑。徐霞客无奈,只得与顾行举着火把进去了。
村民们听说有人要入“禁地”,纷纷跑来看热闹。洞内狭窄,须匍匐爬行,皮肤被刮擦得生疼。山洞弯弯曲曲,有一处缝隙,爬上去,豁然开朗。顶上有石,如倒垂的莲花,光莹欲滴。四周的石头微红,如灿烂的桃花。进入其中,仿佛脱胎转世换了一个世界。出洞时,见村民们一脸紧张地拿着铁锹镐头守在洞外,以防妖怪出现。徐霞客忍俊不禁,告诉他们洞内详情,村民们都对徐霞客的惊人之举敬佩不已。为什么要涉险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才会处处发现惊喜,不至于空虚无聊充斥一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