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以及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基础之上学习数学,“问题情境---学生活动---构建数学---数学运用”是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型数学教学模式.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问题情境”是教学的开端,设置的是否恰如其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问题情境”设置是数学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问题情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设置不能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较容易解决,当然也不能太难,以免影响学生探索的欲望, 问题的设置要恰到好处,要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其二是数学情境,即把数学问题放在具体的实际问题或所学知识的迁移之中,它可以是具体生活背景,也可以是纯理论的数学知识背景.
目前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本人也在这种新课程这种理念下进行了探索尝试,现就怎样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发表本人的一些实践心得体会,希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必要性
第 1 页 共 6 页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每节数学课都是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度过的,通过学生共同探究,交流互助,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好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求解的欲望,借助这些好的问题情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更加和谐,从而在快乐的氛围中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所以,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结合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认知特点,问题的设计是否有效不仅直接影响本节的成功与否,还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原则
那么,怎样的问题情境才是有效的呢?根据前面所论,要使学生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发挥较好的作用,教师所设的问题至少要满足一下几个原则:
⑴趣味性原则――有趣的东西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让学生有积极的的学习态度;
⑵直观性原则――教学的基本原则,依据数学特点,构造符合问题的直观性模型、图表、图形等,帮助学生领悟数学实质,记忆更加深刻,对于抽象的问题容易接受;
⑶启发性原则――问题情境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类比、推理、归纳等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第 2 页 共 6 页
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
⑷可及性原则――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度”,要创设合理的条件,使学生容易接受;
⑸挑战性原则――问题情境的设计对学生而言具有挑战性,能使其积极思考问题,接受问题的挑战.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途径 ⑴从生产生活实际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的概念有些是从实际的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教师如能从实际出发,创设合理的背景,引导学生学生对实际问题多加观察、思考、总结,提炼出数学问题,让其经历数学创设过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例 在执教不等式的证明时,提出问题:往一杯糖水中再加入一些糖,糖水味道怎么变化?为什么?
在此问题的启发下,学生很快抽象出课本中的例题:已知a?b?0,m?0,则b?m?b.
a?ma点评 这个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善于观察现实生活、总结规律的好习惯,对今后不等式学习开了个好头.
(2)以相关学科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它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计算机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立体几何中的多面体与化学中的C60、金刚石、石墨以及多种晶体等结构的联
第 3 页 共 6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