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中创设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以“物质的量浓度”教学为例
摘要:以人教版必修化学1“物质的量浓度”的一节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为例,说明深入理解教材,善用化学实验及问题驱动,不但能有效的落实教学的重、难点,还可以培养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化学实验;问题驱动;自主学习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化学1第一章第二节第3课时内容,教材的呈现方式是先介绍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应用概念,然后完成实验1- 5, 通过配制100 mL 1.00 mol/L NaCl 溶液,进一步熟悉实验操作,其中实验步骤及操作过程示意图均在教材详细给出。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方法。我第一年的教学思路如下图:
展示:医院化验单 思考“mmol/L” 的意义 回顾质量分数的概念 引出物质的量浓度的 概念、意义及基本计算 演示配置100 mL 1.00 mol/L NaCl 溶液的步骤,强调容量瓶的特点及使用方法,并进行误差分析。 小结归纳 练习巩固 二、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通过医院的化验单中学生的陌生单位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结合生活实际,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接下来分析的物质的量的概念及计算,由于理论性强及学生惧怕计算的心理而显得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接下来的演示实验,由于边演示边讲解操作步骤的规范性及仪器使用的注意事项,使得学生更专注于听讲和记笔记,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材的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的呈现形式,还是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那该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呢?
三、改进教学思路
发现问题后,我对教学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两个环节进行交换,先实践探究,再理论分析,最后分组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主要环节如下:
1.引导观察思考
将不同规格的容量瓶传到学生中,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容量瓶结构与烧杯相比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容量瓶瓶身有哪些“内容”?为什么要标温度?为什么容量瓶颈部要做
1
成又细又长?
面对陌生的仪器,学生都很有新鲜感,观察得非常认真,很快就发现容量瓶的结构特点,并发现瓶身标有温度、容积和刻线,经过深入思考,提出温度和细颈可能跟量取体积的精确度有关。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介绍容量瓶规格、使用的注意事项等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2.引导实验探究
提出任务:配制100 mL NaOH溶液,使溶液中含有0.10 mol NaOH 溶质。
设计问题:实验前:NaOH 固体如何称量? 在什么仪器中溶解? 溶解完能否立即转移到容量瓶中?实验过程:为了使所配制的溶液浓度准确, 溶解完NaOH 的烧杯和搅拌用的玻璃棒是否需要洗涤? 洗涤液如何处理? 移液过程中有液体溅出是否会影响溶液浓度? 往容量瓶中加水时能否一直用塑料洗瓶倾倒? 否则会有什么后果?
这一连串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既强化了实验的注意事项,也让学生在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中学会了误差分析。本环节将课本的NaCl 溶液的配制换成NaOH溶液的配制,由于学生已知NaOH溶解会放出大量的热,而容量瓶的只能测量室温下的溶液的体积,因此学生很容易掌握容量瓶不能用于溶解,必须在烧杯中溶解冷却后才转移至容量瓶这个重要的操作步骤。
3.引导概念形成
提出问题:初中学过用质量分数表示溶液浓度, 在实际应用中是否方便? 在给定的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直接体现的是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还是物质的量关系?对于溶液,称质量和量体积哪个操作更方便?若现需从刚配制的NaOH溶液中取出含有0.01 mol NaOH的溶液,可以怎么操作?
学生在思考、分析问题中很快发现若有一个类似质量分数表示溶液浓度的物理量能表示单位体积的溶液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即可很快解决上述问题。
形成概念:物质的量浓度——表示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计算巩固:配制100 mL 1.00 mol/L NaCl 溶液需要称量NaCl固体的质量是多少? 4.自主体验
通过配制100 mL 1.00 mol/L NaCl 溶液,让学生进一步熟悉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主要操作步骤,学会误差分析。 四、教学反思
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制意图,挖潜知识本身的魅力,适当的调整教学过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可以使化学课堂显得更加有活力,让学生从“厌学”
2
变为“愿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而新课改也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自主学习必然成为新课程追求的教学方式。而创设实验情景和问题情景则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
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的引导能力。这就需要备课方面,深入教材,理解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组织,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情景,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心理,预设好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避免由于经验不足或教学机智有限而不能随机应变导致的尴尬局面出现;课堂上要加强管理,自主学习并非自由学习,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而非流于形式的闹哄哄的课堂;课后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及时记录课堂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分析实际教学与课前预设的差距,使自己的教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应将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追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潘姜林.初探新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研究[J].现代阅读,2011(5):88-89. [4]白建娥.例谈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有效呈现形式[J].化学教育,2010(10):26-27.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