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最新考纲]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考点一| 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①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产生:人类社会是②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存在(本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③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3.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概念:物质是④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⑤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⑥客观实在性。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点拨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4.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⑦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⑧承担者。
(3)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5.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⑨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⑩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易错分析]
1.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的东西可以离开观念的东西。 2.雾和霾都是唯物主义讲的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雾和霾都属于唯物主义中的具体的物质形态,而不是马克思哲学中讲的物质。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物质是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物质是永恒的,是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4.社会劳动集中体现出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社会的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5.意识现象的存在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意识现象不属于物质,但其存在并没有否定世界的物质性,因为世界的物质性强调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而不是指世界有什么。
6.要将运动的相对性和静止的绝对性结合起来认识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不能混淆运动和静止的属性。
1.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概念
(2)弄清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论界限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有生有灭、暂时存在 区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别 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联系 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误区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者或者叫载体。脱离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静止 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有两种情形:区别 含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②物质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
义 象的变化和过程 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特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点 对的 错误倾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观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深化理解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
(1)相对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没有发生易位。
(2)绝对运动:如人类认识过程的无限性、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等。
考法1 以自然和社会领域的现象或规律为背景,考查世界的客观性
1.(2019·晋城模拟)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开发出一种水稻新种质,株高可达2.2米,具有高产、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等特点。水稻长得比人高的事实( )
①强调人类可以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物质 ②没有摆脱水稻自身固有的内在属性 ③是无法否认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的 ④证明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①错误,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能被创造、消灭、改变;④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水稻长得再高也具有水稻这一类事物共有的属性,故②符合题意;研究出的比人高的水稻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尊重了自然的物质性,故③符合题意。]
解法指导:分析物质时,注意区分它的两个属性:客观实在性和运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意识等所不具有的,不是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但不是物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