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现代工程材料习题与思考题-答案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8:17:0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一部分 习题与思考题

1、 名词解释:

抗拉强度(σb):材料在受力过程中,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Fb时所对应的应力值。(P13) 屈服强度:表示材料开始发生明显塑性变形的抗力。(P13) 刚度:材料对弹性变形的抵抗能力。(P13)

疲劳强度:当应力低于一定值时试样可以经受无限周期循环而不破坏,此应力值称为材料的疲

劳极限(亦称疲劳强度)。(P22)

冲击韧性:指材料在冲击载荷下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P19) 断裂韧性:表征材料抵抗裂纹失稳扩展的能力。(P20)

2、设计刚度好的零件,应根据何种指标选择材料?材料的弹性模量E愈大,则材料的塑性愈差。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3、如图所示的四种不同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试比较这四种材料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或屈服点)、刚度和塑性。并指出屈服强度的确定方法。 (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抗拉强度 屈服强度 刚度 塑性 2 >3>4>1 (曲线的最高点) 3 >2>4>1 (曲线的转折点) 1 >3>2>4 (曲线的斜率) 3>2>4>1 (曲线包围的面积) 对于屈服现象明显的材料,屈服强度就是屈服点的应力(屈服值);对于屈服现象不明显的材料,是与应力-应变的直线关系的极限偏差达到规定值(通常为0.2%的塑性形变)时的应力。

4、常用的硬度测试方法有几种?这些方法测出的硬度值能否进行比较?(P18)

硬度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和显微硬度;莫氏硬度;锉刀硬度。 由于各种硬度的实验条件不同,故相互间无理论换算关系,但通过实践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某种粗略的经验换算关系。如在200~600HBS(HBW)内,HRC≈ 1/10HBS(HBW);在小于450HBS时, HBS≈ HV。

5、下列几种工件应该采用何种硬度试验法测定其硬度? (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1)锉刀 :锉刀硬度。(2)黄铜轴套:布氏硬度。(3)供应状态的各种碳钢钢材:布氏硬度、洛氏硬度。( 4)硬质合金刀片:洛氏硬度。 (5)耐磨工件的表面硬化层:维氏硬度。

第三部分 习题与思考题

1 、解释下列名词

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在加热转变中,新形成并刚好相互接触时的奥氏体晶粒的大小。(P296)

实际晶粒度: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其晶粒将不断长大,长大到钢开始冷却时的奥氏体晶粒称为实际晶粒,其大小称为实际晶粒度。

本质晶粒度:表示钢在加热时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他是将钢加热到930℃±10℃、保温8h、冷却后测得的晶粒大小。

珠光体:铁素体α与渗碳体Fe3C的层片状机械混合物。(P173)

索氏体、屈氏体:根据片层间距的大小,珠光体又可分为粗珠光体(珠光体P)、细珠光体(即索氏体S)、极细珠光体(即托氏体也称屈氏体T)三种。(P301)

贝氏体:过冷奥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转变而成的由铁素体与碳化物所组成的非层状的两相混合物的亚稳组织。分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上贝氏体:共析钢在550~350℃形成的,含碳过饱和的条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呈羽毛状;下贝氏体:共析钢在350~230℃形成的,呈黑色针片。(P302)

马氏体:是碳溶于α铁的过饱和的固溶体,是奥氏体通过非扩散型相变转变成的亚稳相。(P303) 奥氏体:碳原子溶于γ-Fe中形成的固溶体。(P170)

过冷奥氏体:在A1点以下未转变的(孕育期内)、处于热力学上不稳定状态的奥氏体。(P298) 残余奥氏体: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发生相变后在环境温度下残存的奥氏体,即淬火未能转变成马氏体而保留到室温的奥氏体。

退火:是将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分为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均匀化退火(扩散退火),去应力退火。(P309)

正火: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30~50℃,保温适当时间后,以适当方式冷却(一般为空气中冷却)得到细珠光体的热处理工艺。(P310)

淬火: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1 以上某一温度并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如水冷、油冷),获得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P311)

回火:是将淬火钢加热到A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P317) 冷处理: 是指金属材料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塑性变形。

临界淬火冷却速度 (V k ) :淬火冷却速度大于Vk将会得到淬火马氏体,速度小于Vk过冷奥氏体将会分解形成珠光体。

淬透性:表征了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P314)

淬硬性: 钢在淬火时等到马氏体组织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的能力。(P316)

2 、珠光体类型组织有哪几种 ? 它们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特点 ? (P302)

3 、贝氏体类型组织有哪几种 ? 它们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特点 ? (P302) 类型 形成条件 组织形态 性能 上贝氏体 共析钢在550~350℃形成的 羽毛状 脆性,硬度高 下贝氏体 共析钢在350~230℃形成的 黑色针状片状 良好的强韧度 4 、马氏体组织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 它们的形成条件、晶体结构、组织形态,性能有何特点 ? 马氏体的硬度与含碳量关系如何 ? (P304)

类型 板条状马氏体 形成条件 晶体结构 组织形态 性能 低碳钢、马氏体时一般为体心正方 成群的平行马氏具有良好的塑性效钢、不锈钢等 体板条束组成 与韧性 片状马氏体 高、中碳钢 双凹透镜片状 硬而脆 马氏体的强度和硬度主要取决于其碳含量,随马氏体中碳含量的增加,强度与硬度随之升高,特别是在碳含量较低时,这种作用较明显。(P306)

5 、何谓连续冷却及等温冷却 ? 试绘出奥氏体这两种冷却方式的示意图。(P298)

等温冷却:是把加热到奥氏体状态的钢,快速冷却到Ar1以下某一温度并等温停留一段时间,使奥氏体发生转变,然后再冷却到室温。

连续冷却:是指钢经奥氏体化后,以不同冷却速度连续冷却到室温,使奥氏体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发生相转变。

等温冷却 连续冷却 6 、说明共析碳钢 C 曲线各个区、各条线的物理意义,并指出影响 C 曲线形状和位置的主要因素。

参看教科书P298~301 。

影响C曲线的主要因素:C曲线的形状和位置与奥氏体的稳定性及分解特性有关,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奥氏体的成分(主要因素)和钢的组织形态。(P306~308)

7 、将φ 5mm 的 T8 钢加热至 760 ℃并保温足够时间, 问采用什么样的冷却工艺可得到如下的组织:

T8钢是共析钢,760℃在A1线以上。

珠光体:正火。(P310)

索氏体:正火。(P310)。高温回火组织为回火索氏体。(P319) 屈氏体:回火。(P318)中温回火组织为回火托氏体。(P319) 上贝氏体:400℃等温转变。 下贝氏体:300℃等温转变。 屈氏体 + 马氏体:淬火。

马氏体 + 少量残余奥氏体:淬火。(P312) 在 C 曲线上画出工艺曲线示意图。

8 、确定下列钢件的退火方法,并指出退火目的及退火后的组织 (P308)

(1) 经冷轧后的 15 钢钢板,要求降低硬度:完全退火。 (2)ZG35 的铸造齿轮:去应力退火。

(3) 锻造过热的 60 钢锻坯:均匀化退火(扩散退火)。 (4) 具有片状渗碳体的 T12 钢坯:球化退火。

9 、共析钢加热奥氏体化后,按图中 V 1 ~ V 7 ,的方式冷却, 1) 指出图中①~⑩各点处的组织; 2) 写出 V l ~ V 5 的热处理工艺名称。

1.过冷奥氏体与转变产物(珠光体)共存区。 2. 过冷奥氏体。 3. 索氏体。

4. 过冷奥氏体与索氏体共存区。 5.

10 、某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如图所示,试指出该钢按图中 (a) 、 (b) 、 (c) 、 (d) 速度冷却后得到的室温组织。

11 、淬火的目的是什么?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应如何选择?

淬火是为了获得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组织,是一种强化钢件,更好地发挥钢材性能潜力的最重要手段。(P311)

亚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为:Ac3 + (30~50℃) ,这时加热后的组织为细的奥氏体,淬火后可得到细小而均匀的马氏体。加热温度不能过高,否则,奥氏体晶粒粗化,淬火后悔出现粗大的马氏体组织,使钢的脆性增大。加热温度也不能过低,如低于Ac3 ,则会残留一部分铁素体在淬火组织中,使钢的强度和硬度降低。但对于某些亚共析合金钢,在略低于:Ac3 的温度进行亚温淬火,可利用少量细小残留分散的铁素体来提高钢的韧性。

过共析钢的加热温度为Ac1 + (30~50℃),淬火后得到均匀细小的马氏体 + 残留奥氏体 + 颗粒状渗碳体。在此温度范围内淬火的优点有:保留了一点数量的未溶渗碳体,淬火后钢具有最大的硬度和耐磨性;使奥氏体的碳含量不致过多而保证淬火后残余奥氏体不致过多,有利于提高硬度和耐磨性;奥氏体晶粒细小,淬火后可获得较高的力学性能;加热时的氧化脱碳及冷却时的变形、开裂倾向较小。(P312)

12 、说明 45 钢试样 ( φ l0mm) 经下列温度加热,保温并在水中冷却得到的室温组织:700 ℃, 760 ℃, 840 ℃, 1100 ℃。

13 、淬透性与淬硬层深度两者有何联系和区别 ? 影响钢淬透性的因素有哪些 ? 影响钢制零件淬硬层深度的因素有哪些 ? (P315)

淬透性:是钢材本身固有的属性,表征了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淬透性一般用在标准条件下的有效淬硬深度表示。两者有区别,淬透性是钢在规定条件下的一种工艺性能,是确定的并

现代工程材料习题与思考题-答案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iwwz31tfj3ef8l93tqm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