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选B。
18.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结构变异可能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B.由环境引起的生物变异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C.生物适应环境的特征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地理隔离是物种产生生殖隔离的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前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后者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包括: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重复能造成基因数目的变化,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 B、由环境引起的变异,若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则是可遗传的变异,B错误;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的方向,C错误;
D、地理隔离不是生殖隔离的必要条件,如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与进化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变异的类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冠状病毒具有包裹在蛋白质衣壳外的一层包膜,这层包膜主要来源于宿主细胞膜(磷脂层和膜蛋白),还含有一些病毒自身的糖蛋白,可与宿主细胞膜融合。下列相关推理错误的是( ) A.包膜的存在有利于维护病毒结构的完整性,无包膜病毒更容易被灭活 B.病毒包膜具有抗原性,可以帮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C.冠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与噬菌体是相同的
D.子代病毒的形成,需要宿主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
病毒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根据题意可知,冠状病毒除了具有以上结构外,还具有包裹在蛋白质衣壳外的一层包膜,这层包膜主要来源于宿主细胞膜(磷脂层和膜蛋白),还含有一些病毒自身的糖蛋白,可与宿主细胞膜融合,侵染宿主细胞进行增殖。 【详解】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冠状病毒不仅具有蛋白质外壳和核酸,还具有类似于细胞膜的包膜,包膜的存在有利于维护病毒结构的完整性,无包膜保护的病毒更容易被灭活,A正确;
B、根据题意,病毒包膜来源于宿主细胞膜,还含有一些病毒自身的糖蛋白,因此具有抗原性,且利用包膜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融合,可以帮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B正确;
C、噬菌体的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没有包膜结构,通过吸附后将核酸注入宿主细胞,因此二者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不同,C错误;
D、子代病毒的形成,需要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病毒的蛋白质,如膜蛋白和糖蛋白等,因此需要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D正确。 故选C。
20.下列关于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最终目的分别是得到多倍体和单倍体 B.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诱变育种时基因突变是定向的 C.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时使用的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 D.单倍体育种相对杂交育种的优势是更易获得显性纯合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几种不同育种方法的方法、原理、优点、缺点和实例。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交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与优点: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优点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原因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最常用的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时纺缍丝
的形成,能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 【详解】
A、多倍体育种的最终目的是得到多倍体,单倍体育种的最终目的是得到稳定遗传的可育后代,而不是单倍体,A错误;
B、自然状态下和诱变育种时基因突变都是不定向的,B错误;
C、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时使用的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错误; D、单倍体育种相对杂交育种的优势是更易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显性纯合子,明显缩短育种年限,D正确。 故选D。
21.某二倍体生物(2N=10)在细胞分裂过程的某阶段含有5对同源染色体,该阶段不可能发生( ) A.形成的子染色体移向两极 C.同源染色体间交叉互换 【答案】A 【解析】 【分析】
题干中描述该生物为二倍体生物,且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共有10条,因此在该细胞分裂时期依然含有5对 同源染色体,即10条染色体,表明染色体的数量并没有发生加倍,以此为突破点解决问题是本题的关键。【详解】
A、形成的子染色体移向两极或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为10对同源染色体,或为减II后期,此时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含5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不可能进行子染色体移向两极的活动,A错误; B、有丝分裂和减I分裂一直存在同源染色体,染色质缩短变粗为有丝分裂前期或减I前期的活动,细胞含5对同源染色体时可能发生,B正确;
C、交叉互换为减I前期的活动,细胞含5对同源染色体时可能发生,C正确;
D、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或为有丝分裂中期,或为减II中期,有丝分裂中期在细胞含5对同源染色体时有可能发生,D正确; 故选A。
22.激动素是一种细胞分裂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了探究激动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生长 状态一致的豌豆苗随机分为a、b、c三组,实验处理分别为:a组去除顶芽,侧芽用2mg/L激动素溶液涂抹;b组保留 顶芽,侧芽用2mg/L激动素溶液涂抹;c组保留顶芽,侧芽用蒸馏水涂抹。处理后,定期测量侧芽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B.染色质缩短变粗 D.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A.c组的顶芽能抑制侧芽生长,表现出顶端优势
B.a组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低于b组相应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
C.若验证激动素对a组侧芽生长有促进作用,还应该增加一个去除顶芽,用 蒸馏水涂抹侧芽的处理组 D.用激动素处理植物可以使细胞体积增大,从而提高细胞物质运输的效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a组和b组的单一变量为是否保留顶芽,b组和c组的单一变量为是否用激动素处理;处理后,定期测量侧芽的长度,a组侧芽开始增长较快,b组开始增长较慢,但后期增长较快,c组基本不变。 【详解】
A、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从实验结果可知 c 组的顶芽能抑制侧芽生长,表现出顶端优势,A 正确;
B、顶芽是产生生长素的场所,去除顶芽后没有生长素向下运输,故 a 组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低于 b 组相应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B 正确;
C、为了验证激动素对 a 组芽生长有促进作用,还应该增加一个对照组,即去除顶芽,用蒸馏水涂抹侧芽,C 正确;
D、细胞体积增大,其相对表面积减小,细胞物质运输的 效率降低,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作用特性,掌握顶端优势的原理及相关应用,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23.关于种群的空间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以种子繁殖的植物在自然散布于新的地区时经常体现为均匀分布 B.农田、人工林等地区的人工栽培种群由于人为因素常呈随机分布 C.集群分布不利于个体之间的基因交流,降低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D.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丰富与贫乏镶嵌是集群分布形成原因之一 【答案】D 【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