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
第一章 生态经济学的形成
第一节 生态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飞速发展的经济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经济发展迅速:1950年到2000年,全球经济增长超过6倍;国际贸易发展更快,证券成交价值指标-道琼斯指数由1990年3000点升至2000年11000点。与此同时伴随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众多环境问题:资源耗竭、环境恶化、同温层臭氧耗减、海平面上升、土地侵蚀、生物多样性减少这些已严重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并制约了经济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的认识往往滞后于人类对地球干预的伤害。因此,不能很好的解决各种问题时需要有新的学科和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由于经济发展给人们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一)人类的生物占有量增加
维特塞克(1986年)计算,人类经济直接或间接利用光合作用产生的大约 40% 的陆上初级生产力。沙漠化、城市化、道路交通占用大量的农用土地,土壤侵蚀和污染的增加间接地威胁到农业用地;人口的增加和可利用土地的减少,导致生物占有量的增加,不久以后将达到80%甚至100%。但有人认为生物占有量不可能达到100%,这不是一门学科能解决的。需要交叉的学科。
(二)气候变化以及臭氧层空洞增大 1.气候变化
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森林的砍伐,使得大气中co2 浓度急剧上升,地球产生温室效应。气温升高使得两极和高山的冰川融化,并间接使海平面升高,进而影响海岸带人类生存,而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 2.臭氧层空洞的增大
1985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到1998年面积已经达到2720万平方公里,近几年,北极上空和青藏高原也发现了臭氧层空洞。臭氧空洞主要和人类排放的CFCs有关。
CFCs(全氯氟烃):由氯、氟和碳三种元素组成。它是由杜邦公司(Du Pont)和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于1930年共同研发出来的,用作安全冷冻剂,代替有腐蚀性和有毒性的二氧化硫和氨水。后来杜邦公司冠以Freon(氟利昂)商标对CFCs进行销售 ,CFCs有多种不同形式 。
科学家研究发现,臭氧层的减少会增加大紫外线的照射,臭氧层每减少1%,使人类增
加5%皮肤癌,还会削弱人类免疫系统,增加肿瘤发病率,还会加速物种灭绝。人类活动正破坏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健康和食品生产力。 (三)能源匮乏
世界各国普遍存在能源紧缺问题,化石燃料能源对人类来说是不可再生的(年均3.24%增加),而近十年来,可再生能源(风能、水力、太阳能等)发电量占全球总发电量的比例下降了2.2%。 水资源短缺
?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仅占世界的1/4,是世界13个贫水国之
一。668个城市中,400个缺水,110多个经常闹水荒。全国仍有2亿多人口和1亿多的牲畜面临饮水困难问题。(到2025年,全世界至少35亿人将体验缺水的困境)
?由于缺水,每年工业造成2000多亿元的工业产值损失。
?地下水超采量已达到100亿m3,但仍缺水218亿m3 。(全国人均用水量是450m3) ?从1965年到1999年,北京的地下水水位下降了59m。
?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省只剩下309座湖泊,面积由8528km2减少到2984km2。
能源问题不能得以很好的解决,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只是暂时的,而不是可持续的。必须认真思考人类未来社会的经济系统,科学研究其发展方式,改变其发展方式 (尤其是对能量的利用),这就是生态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四)土地退化
地球上35%的土地已经恶化,这个数据还在逐渐增加,特别是农业区的土壤侵蚀相当严重。地球上土壤侵蚀率是10-100t/(hm2.a),至少超过土壤形成率的10倍。其结果严重影响世界食物的可持续供应。 (五)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减少,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除人口压力外,技术类型、能量供应、经济体制、贸易关系、政治信念、政策策略以及一系列能缩小或扩大人口增长的其他因素也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自1660年以来,有记载的物种已有724个灭绝。目前还有3956个物种濒临灭绝,3647个物种处于濒危状态,另有7240个物种因种群骤减而成为稀有物种。上述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及经济发展,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是全球性的,不是哪个国家或者哪类学科就能解决的,环境经济学即生态经济学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曙光。
第二节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一、国外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现在形成的生态经济学可以说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再联合。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两个共识对于生态经济学的形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两个共识:
一是经济系统的动态变化是不能独立于组成环境的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而存在的。 二是经济增长依赖于环境,并且影响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间的动态变化。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应归功于生态学向经济社会问题方面的研究领域的拓展。传统的生态学只限于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而不涉及经济社会问题。
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的科学家麦肯齐(Mekenzie)首次把动物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运用到人类群落和社会研究上,并首次提出经济生态学名词,主张经济分析不能不考虑生态学过程。真正结合社会问题开展生态学研究的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在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描绘了美国滥用杀虫剂所造成的危害,揭示了近代工业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此后,大批论述经济生态学的著作问世,生态学与经济问题紧密结合,最终分离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
西方理论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思潮学派,大体可分为三个派别。 悲观派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都斯,著作《增长的极限》,以及英国的生态学
家爱德华、哥尔德史密斯,著作《生存的蓝图》.。其观点是: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是造成当今世界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如果任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今后100年内就有可能将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消耗殆尽,从而导致人类的毁灭。他们主张经济“零速增长”,这是人类避免灭亡唯一可取的方式。 乐观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赫德森研究所未来学家卡恩,代表作是《即将到来的繁荣》;西蒙,代表
作是《最后的资源》;甘哈曼《第四次浪潮》。他们认为:现在人类正处于1800到2200年这个“伟大转折”的中期,这个时期是产业革命到后工业化社会的过渡时期,是人类由贫困到富裕的过渡时期。目前的人口、粮食、能源、污染等世界性问题只不过是过渡时期的问题,是从世界性贫困迈向世界性繁荣之间的暂时性问题,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资源是没有尽头的,生态环境将会日益好转,人口将自然而然地达到平衡。 现实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美国地球经济研究所所长布朗《建设一
个持续发展的社会》,意大利经济学家佩西《未来的一百页》。 主张:人类积极正确地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干预生态经济,引导技术革命,使经济增长,资源开发、人口控制、环境保护朝着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方向前进,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追求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
二、中国生态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 1.古代朴素的生态经济学思想
(1)《周易》:一部包括自然、社会、历史变化规律完整思想的哲学名著,从现代角度来
看,其中的“阴阳八卦”是一个反应生态变化的“中国古代自然系统动力学模型”。 (2)《老子》和《庄子》:道家古朴生态思想的代表作,其中包括丰富而深刻的古朴生态思想。说明人的身体、生命禀赋和子孙都不是人类自身所有,都是大自然产生,那么人类理应尊重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 2. 生态经济在中国的实践
1980年8月,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先生,在青海西宁全国第二次畜牧业经济 理论讨论会上,提出“要研究我国生态经济问题,建立我国经济生态学”的建议。 1982年11月,江西南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生 态学会、城乡社会环保部环保局和“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共同召开全国第一次生态经济讨论会,成果:明确了研究对象是生态经济系统,标志着我国的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确立。
1984年2月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在北京成立,推动了其他省市自治区建立生态经济学 会,组织起了生态经济学队伍,促进了我国生态经济学的迅速发展。
1985年6月,云南省生态经济学会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本《生态经济》杂志。 近20年的研讨,推动了我过生态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的迅速发展。 三、生态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
生态经济学的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后学多经济学家致力于生态经济的研究,其中一个里程碑式事件是——1989年国际生态经济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Ecological Economic )成立以及《生态经济》杂志的创刊。自那以后,成立了两个著名的生态经济学研究机构,一个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国际生态学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cological Economic ) ,另一个是瑞典皇家学会的北界生态经济学研究所(Beijer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cological Economic )。这两个研究所及学会会员代表和左右着西方生态经济学动向,其研究进展对世界生态经济的影响不容低估。
关于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日益盛行,从理论到方法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还有学多问题处于探索阶段,其理论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生态经济学的内涵
第一节 生态经济学的内涵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其内涵和定义还没有统一认识,下面对国内外不同学者的观点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国外学者对生态经济学的理解 1.肯尼斯·鲍尔丁
生态经济学提出者之一,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首次提出“生态经济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