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重庆市朝阳中学 崔炳忠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作者及工作单位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教版、必修二、第6单元第1节、第1课时) 崔炳忠,重庆市朝阳中学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生为主,先学后教。 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教学的主体必须是学生。学生是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鲜活的个体,因此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为起点,只有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教师的教才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教材分析 1.《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要求:①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②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在必修二的前五个单元中,主题都是人类活动。一方面,人类活动始终离不开环境;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必然要影响到环境,致使环境问题应运而生。而环境问题的发生,与人地关系思想密切相关。因此,本单元的主题-“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对必修二的前五个单元的总结,本课则是“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石。 3.本课主要包括“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直面环境问题”两部分。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在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使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环境问题就成为人类必须直面的问题。因此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必须谋求人地协调,于是进入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第四个阶段(下节课的主题):可持续发展。 学情分析 1. 于高中学生而言,环境问题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话题,教科书中的内容,学生完全有能力自主学习。 2.在认知方面,学生的图文转化能力有一定障碍。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课文中有明确的文字材料,如何把这些文字转化成图像,是本课中最大的难点,同时也可能成为学生活动中最大的闪光点。 教学目标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历史上的人地关系思想及相应的人地关系。②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环境问题的形成、表现。③熟悉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认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②利用课本中的图像,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及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③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环境意识,积极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②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发展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历史上的人地关系思想及相应的人地关系。 ②环境问题形成、表现。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教学难点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学流程示意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学生独立填写“学案”中的基础知识―→学生合作完成“学案”中的问题探究―→交流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师生共同梳理主干知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提问:从刚才的视频中大家看到了导入新课 什么? 引入本课知识的学习。 ①出示学案中“基础知识”主题1教授新课 的答案; 主题1:人地②与学生共同简单梳理人地关系关系的历史的历史; 回顾 ③点拨“问题探究”中的第1、2题。 ①出示学案中“基础知识”主题2的答案; 教授新课 主题2:直面环境问题 ②出示“人类与环境相关模式图”,简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③出示学案“问题探究”中第4题的答案。 ④引导学生得出环境问题的形成和表现。 ①自学课本P90-92; ②完成学案中的“基础知识”主题1; ③完成学案中的“问题探究”第1、2题。 ①自主学习P92-94; 题2; 中第3题。 究”第4题。 观看视频《地球在哭泣》。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促使学生积极关注人地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兴趣。 基础知识由学生自主学习、落实。 通过互动研讨、教师点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转入到下一主题。 引导学生用简图表系,培养学生的图通过互动研讨,深形成机理。 ②完成学案中的“基础知识”主示人类与环境的关③讨论并完成学案“问题探究”文转换能力。 ④讨论并完成学案中的“问题探刻领会环境问题的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通过回顾本课主干提示: ①人类文明时期?相应人地关系思想?对应的人地关系? 课堂小结 ②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表现? 该怎么办? (用板书提纲逐一呈现上述内容) 板书设计 干知识; 知识,认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①与教师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然,为下一课时的学习打下伏笔。 感染,促使学生积极关注环境问题,增强环境意识。 ③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②再次观看视频《地球在哭泣》。 让学生受到熏陶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采集渔猎时期Ⅰ崇拜自然原始平衡关系农业文明时期Ⅱ改造自然对抗性增强工业文明时期Ⅲ征服自然全面不协调过度索取Ⅳ?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问题教学反思 过度排放 1.课前认为:本课知识的学习,情感大于知识;内化大于讲授。在实际教学中,两次让学生观看视频,以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大量的学生活动,让学生自主内化。实效较好。 2.在探究用简图表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时,所有学生均不能准确地完成。是否需要在探究前给学生作一定提示,有些困惑。 3.学生活动内容太多,教学时间很紧张,导致在个别点上对学生的关注不够,给人以匆匆忙忙的感觉。若重上这节课,需要把学生活动的内容删去两个,把每一个活动都落到实处。
精品文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