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八 古诗文阅读综合检
测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昔秦缪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 与力之盛,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图之”缪公不听也。蹇叔送师于门外而哭曰:“师乎!见其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有子曰申与视,与师偕行。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遏师必于
殽 。”缪公闻之,使人让.
蹇叔曰:“寡人兴师..,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蹇叔对曰:“臣不敢哭师也。
臣老矣,有子二人,皆与师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则臣必死矣,是故哭。”师过周而东。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于周,道.遇秦师,曰:“嘻!师所从来..
者远矣,此必袭郑。”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曰:“寡君固闻大国之将至久矣。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使人臣犒..劳以璧,膳以十二牛。”秦三帅惧而谋曰:“我行数千里,数
绝诸侯之地以袭人,未至而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已先知之矣,此其备必已盛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矣。”还师去之。当是时也, A.君其.重图之。 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
其.
若是,孰能御之。 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 B.邃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臣请击之。”襄公许之。先轸之命以劳之。
遏秦师于殽 而击之,大败之,勾践既许之,乃.
致其众获其三帅以归。此缪公非欲败而誓之。
于殽也,智不至也。智不至则. C.智不至则.
不信。 不信。言之不信,师之不反也.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从此生,故不至之为害大矣。 其身也,则.耻师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D.师之不反也.从此生。 不正确的一项是 ( )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A.又绝.诸侯之地 绝:穿为?过 。
B.使人让.蹇叔曰 让:延3.下列句子分请 别编为四组,全C.道.
遇秦师 道:在路上
都属于秦穆公兵败原因的一组D.晋文公适.
薨 适:刚刚 是
( )
①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②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③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④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⑤先轸遏秦师于殽 而击之。⑥智不至则不信。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阻,派兵长途跋涉去偷袭郑国,结果遭到对方痛击,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教训惨痛。 B.老臣蹇叔经验丰富,料事
如神,断定秦军一定会兵败殽山,可惜秦穆公智力
达不到蹇叔的水平, 不肯相信。
C.郑国商人弦高机智果敢,
一边派人回国报信, 一边假托王命犒劳秦军,挽救
了自己的国家,爱国 精神可嘉。
D.先轸善于抓住战机,在殽
山阻截秦军发动攻击(, )
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国的三个
主将,是出乎秦穆公 预料的。
(二)5.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
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
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
请绝,晏子 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
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
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
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
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
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①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
之,载归,弗谢。
②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10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
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应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
尉无 赖 !”乃 诏释 之拜 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
无其 实 。且下之化上疾于景
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A.十岁不得调 调: ①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 .升迁
B.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 .②乃止不拜啬失 ③遂劾不下超:破格,越公门不敬 级 ④於是使骑捕 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
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
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
不阿意。(节选自《史记》) 注释: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6.对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于是使骑捕,属.
之廷尉 属:⑤廷尉奏牵连 当,一人犯跸,当罚D.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金 ⑥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意 阿:迎合,偏袒 共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③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④⑥ D.①②④
A.欲以观其.能 今者项庄拔剑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正确的一项是
(B.释之久之.前曰 顷之.,上A.张释之认为下面仿效上面行出中渭桥
比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还要C.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振长快,所以君主的言行一定要策而.御宇内 谨D.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而陋者乃慎。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B.文帝对啬夫能详细回答他部表明张释之严正守法、“守法的询问感到非常满意,想提拔 不阿意”的一 ) 组是
任用他,但最终还是听取了张
)(
释之的正确意见,放弃了本来的打算。
C.太子和梁王违规乘车经过司马门,张释之不顾太后的包庇弹劾两人,因此得到文帝的器重而被提拔为中大夫。 D.张释之认为作为廷尉就要公平执法,如果执法有所倾斜,大小官吏的用法都将任意轻重了。
10线的句子翻.把文言文译成阅读现代材料中汉语。画横 (1)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
译文:也。
(2)民安所措其手足? 译文: (三)11.翻译下列文言文中
划横线的句子。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
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 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也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
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 ( 1 )推母曰:“盍亦求之?” 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 文:
(2)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
译文: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
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以颍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颍川荀慈明、贾伟节、
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
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
与相亲。由是英名著于海内。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遇岁饥馑,路有 饿 殍,烈乃分釜庾之 储,以
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称孝,
乡党归仁。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
以道,使之 从 善 远恶 。益者不 自 觉 , 而大化隆行, 皆成宝器。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异,人皆别之.
。州闾成风,咸竞为善。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
,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盗者不..
爱其死,以
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数十里,欲至
家,置而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
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乃语之而去。老父以告烈,烈日:“世有仁人,吾
未之见。”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时国主①皆亲骖乘适烈私馆,畴谘政令。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会董卓作乱,避地辽
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
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
十
八
而
终
。(《三国志·魏书十一·裴注》)【注】①国主:指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度。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烈
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 C. .
始皇既.
殁,余威震于殊俗。
通识达道,秉..
义不回。 秉义: 修养正义
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
永失。 D. ..B.道成德定,还归旧庐..
。 旧庐 于是 :破..
旧余有叹焉。的房子 C.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闻之。
全都表明王烈“育人为务”的一 幸无:幸亏没有
组是
D.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①诲之以道,使人从善远之难。
恶。②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 不爱:不吝惜 ③人有以告烈者,烈以一端遗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之。④烈曰:“世有仁人,吾词意义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未之见。”⑤遂使国人表其闾
今此盗人能悔其过 A .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而异之。⑥布衣蔬食,不改其而余亦悔其 .
乐。
由是B. .英名著于四海。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①
是.
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 ③⑤ D.①④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