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流通和消费方式等内容做出了部署。
《意见》是从国家层面对重庆发展所做出的战略性规划和指导。《意见》虽然未从字面上提到“绿色经济”,但从其对重庆发展的战略规划来看,绿色经济的内涵和国家对重庆发展绿色经济的期望充分体现在了《意见》内容中。在这一国家宏观战略的指导和支持下,绿色经济在重庆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宏观战略和政策基础。从过去几年重庆市在努力实现绿色转型的过程和实践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和启示:
1、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绿色转型的最根本的途径
“十一五”以来,重庆市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3.91%、18.24%、13.12 %,产业结构由15.1∶41.0∶43.9转变为9.3∶52.8∶37.9。可以看到,第一产业或者农业份额下降幅度较大,工业或者制造业等第二产业份额大幅提高,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份额有所弱化。总的来说,农业基础薄弱、工业既不大又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突出矛盾仍未改变。同时,在当前资源环境硬约束的内生要求、国家以转型为主线的宏观政策外部驱动,对产业发展方式转型提出紧迫要求的外部因素的推动下,重庆谋划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来实现经济的转型。
根据重庆市的“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在“十二五”期间,重庆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新兴信息产业等战略性产业,加大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力度,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现代农业,构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快将重庆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初步思路是,通过改造老工业基地,培育新型产业和发展未来产业,形成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天然气化工、材料工业、电子信息、能源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的“6+1”工业支柱产业,其中化学工业要形成了以长寿化工园区、涪陵化工基地、万州化工基地三大板块为主、相对集中的产业格局。到2012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到2015年达到14000亿元以上,其中产业优先发展是重点任务。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西部服务之都,产业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优化提升,非农产业增
5
加值比重达到95%左右,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15%,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到 45%。初步规划,“十二五”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完成4万亿元以上,其中产业投资14200亿元。具体产业发展、调整方向和规划思路见表2。
表2:重庆“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和调整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产业发展和调整方向 主要内容 2015年目标 一、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 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高实现工业总产值3万亿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元,年均增长24%,新增兴产业规模化 利润850亿元,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 1、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重点发展新兴信息、新能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产业 源汽车、新材料、高端制入超过10000亿元,增加造、生物、新能源、节能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20%以上 产业 2、加强传统优势产业集 群 (1)汽车摩托车 汽车产量450万辆,占全产值达到5500亿元 国总量的15%,摩托车产量1800万辆,占全国总量70% (2)装备制造业 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实现产值3000亿元 备制造业基地 (3)化工产业 重点培育天然气、石油、产值达到2500亿元 煤化工产业集群,建成长江上游最大的综合性化工基地 (4)材料工业 产值达到2500亿元 实现产值2500亿元 (5)轻纺劳动密集型产 6
业 二、大力发展服务业 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和物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流中心,建设长江上游最14%以上 大现代物流产业基地 三、构建特色农业体系 稳定发展优质粮油产业,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重点发展生猪、蔬菜、柑10%以上,农业机械化率橘3大支柱,大力发展笋达到40% 竹、蚕桑、中药材、草食牲畜、花卉5大特色产业 四、优化城乡产业空间布推进产业合理布局,促进 局 产业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高的区域集聚,推进形成工业集中布局的格局 资料来源:重庆市发改委。
可以看到,重庆意图通过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通过改造传统制造业和培育新兴高技术产业,促进重庆的经济增长与转型,推动产业的合理布局,提高经济的竞争力,优化城乡结构,逐步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扩大绿色就业。
2、严格的环境管理是实现绿色转型的助推器
重庆市依托国家支持和宏观政策参与地区发展的综合决策,不断创新环保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环境保护机制、工作体系和手段,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的能力建设,充分利用环评、监测、审批、执法等抓手,为调整重庆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优化重庆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
(1)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以长效机制推进环境与发展共赢。 一是建立了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把环境保护纳入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
7
会发展计划。规定了重大决策(政策)必须经过充分的环境影响论证、招商引资项目环保部门要提前介入,建立了总量控制和污染减排工作体系等新的环保工作机制。环境保护规划逐步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一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调控手段。二是建立了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机制。逐步建立了“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环保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履职、社会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齐抓共管机制,形成了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全市齐抓共管环境与发展工作的局面。三是建立了环保目标责任制及总量减排联席会议等保障制度。2000年起,重庆在全国率先开展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市委、市政府将年度环保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区县、部门、大型企业,并将其作为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了“职责分工明确、目标任务量化、项目措施落实、监督考核逗硬、奖励惩处兑现”的目标责任机制。
(2)严格环境标准,提高企业准入门槛,从上游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重庆将严格环境标准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举措,特别是根据主城大气污染较重、渝西地区水资源缺乏和三峡库区水环境敏感的情况,制定了《重庆市产业环境准入标准》、《重庆市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重庆市电镀行业准入条件》等地方准入标准,以环境容量为资源,以污染物排放效率限值为准入条件,从产业政策、工艺规模、清洁生产、选址布局、污染防治、总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等方面,制定了各地方工业项目的环境准入政策,要求经济较发达的“一小时经济圈”内项目的清洁生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重大项目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经济欠发达的渝东南等地区的项目清洁生产水平要求达到国内基本水平,其中重大项目应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禁止在城市上游和三峡库区建设威胁水环境安全的项目,禁止在主城区建设使用燃煤等大气污染严重的项目。如《重庆市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要求工业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必须达到国家水平以上,从严控制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附加值低的项目,要求新增污染物的企业必须落实总量来源,从源头上控制新增量的产生。这些环境准入规定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工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3)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节能减排,从末端倒逼产业结构调整
重庆市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关停小火电35.86万千瓦,关停400余万吨的小水泥生产能力,关停了一大批小钢铁、小造纸、小化工等落后产能,产业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