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美整理版 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一切纯粹偶然,否定必然。 34.说明本质和现象辨证关系原理,以及认识这原理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指导(考3次论述2次简答重点题) 答:①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表现在:1)现象是事物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感知的,只要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相对平静的。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1)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2)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事物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也是不存在的。本质和现象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结底以来于本质的。 ②掌握本质与现象辨证关系的重要意义。1)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的本质 2)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要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35.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规律--指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特点:A、客观性B、普遍性 36.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03.05论述) 答:1)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2)本质 :意思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3)作用:意识对物质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具有必要的物质手段。 37.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A,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B,认识规律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缺一不可 38试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建设中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的重要意义?(03.06.0论述) (07论述)试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规律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精神统一起来的哲学依据。一方面,讲科学就是说在尊重客观规律,讲革命热情就是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割裂开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只讲革命热情,不讲尊重客观规律,是实际工作中的左倾盲动主义、坐等观望,都是必须加以反对的。 40.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1论述:试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P84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指高度发达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范文范例 参考指导
WORD完美整理版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二者关系的哲学依据。一方面,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方向和保证,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成果就会更丧失。总之,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好,反之,社会主义就会走向斜路。 42.唯心主义: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4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章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个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2.实践和认识的含义及关系 1.实践: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认识:指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A,实践决定认识。B,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关系: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③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④正确认识指导实践取得成功,反之失败 3.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①认识是实践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 主体: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人(认识主体的结构个人,群体,人类整体)。认识主体的属性包括自然性,社会历史性,能动性. 5.客体:指进入主体认识范围的客观规律 .认识客体的属性有可观实在性,对象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6.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A,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最基本的关系) 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7. 感性认识:指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主体对事物的个性的反映,分为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8.理性认识: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主体对事物的共性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9. 感性认识不同于理性认识的特点是:主观性。 理性认识包括:1、概念2、判断3、推理 1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A,感性认识是理性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发展和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的成分)。 11.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①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②感性材料是丰富的全面的、不是零散的 12.认识的两个飞跃:第一个: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第二个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理论付诸实践) 13.认识的反复性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社会主义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04.06.07论述) ①认识的反复性 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一、从客体考察1)事物是矛盾统一体。矛盾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有很多特点和情况2)事物矛盾有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本质不是开始就暴露,要经历过程逐渐暴露出来3)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使得人们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限制。客体的这些特点,决定认识的反复性。 二、 范文范例 参考指导
WORD完美整理版 从主体考察:人的认识受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主体的这些特点决定,必须经过实践到认识、再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14.完整的认识过程: 实践--认识—实践 15.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答: 客观性: 1)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以来于人类的客观内容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绝对性:1)真理是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真理是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才存在是绝对的。 相对性:1)广度上,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需要扩展。2)深度上: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的,一定层次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16.(03论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加以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一、真理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③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意义:①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②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具有绝对性的一面 ③马克思主义没有穷尽一切事物的规律,需要发展,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总之: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作为指导思想,同时它又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1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07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一致性及坚持方法和意义。P128 答:①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到群众中去“就是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的运用 ②人心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问人民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 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事求是 20.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1.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22.真理的功能包括指导实践,再认识,教育与激励 第三章 1.(考5次单)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2.(07论)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说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P132 答:①A、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地理环境主要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直接、间接地制约发展。人们依赖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就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B、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范文范例 参考指导 WORD完美整理版 ②环境与人口问题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人口多,资源少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③战略为:必须保护环境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3.(05.06年简)简述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影响P133 答: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主要影响有: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没有物质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②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只有物质与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从社会主体的范围来看氛围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他们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巨头一定的阶级性.非意识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社会意识受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P136 答: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是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发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他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一致和平衡。 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2]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简)生产力的含义和生产关系系统的要素 答:①生产力,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②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1)独立的实体因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3)渗透性因素(主指自然科学)4)准备性因素 (主指教育) 7.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生产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8.(单选)生产关系范畴: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9.生产关系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3、产品的分配方式 10.(多选)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影响生产关系的表现: A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B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C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D 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范文范例 参考指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