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3 报废后的起重运输设备若需留用,只能作降级使用。
12.6.4 对已办理报废的金切锻压设备需留用的,则需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12.6.5 其它经报废后不再留用的设备,应拆除入库待处理。 13. 设备改造与更新
13.1 设备改造与更新应根据产品发展规划,结合工艺改进和设备技术情况制订设备改造和更新计划,并制订年度计划组织实施。
13.2 设备更新原则上是用技术性能先进的设备更换技术性能落后又无法修复、改造的老设备。不能用技术落后的新设备或以增加设备台数的办法来更新。符合下列情况可更新。
13.2.1设备经过多次大修,损耗严重,修复后技术性能能不能达到工艺要求和保证不了产品质量的。
13.2.2技术性能落后,效率很低、经济效益很差的。
13.2.3通过修理、改造虽能恢复精度及性能,但修理经济性上不如更新合算的。
13.2.4设备运行时,耗能大或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身安全和健康,且进行改造不经济的。
13.2.5国家或有关部门规定淘汰的设备。
13.3 设备技术改造宜结合大修理进行,所需资金,不超过该设备大修费30%时,可列入大修理费用开支,超过30%时应将改造内容专项列入技改计划,费用从折旧基金或技改资金解决。设备改造为新增的价值,用大修基金开支的不办增值,用折旧基金等开支的应办理增值手续。
13.4 设备更新应在分管副总经理领导下,进行设备更新工作, 负责协调并建立以设备部门为主,计划、生产、技术、工艺、财务、质量部门参加的论证会,研究更新方案,经批准后由设备部门组织实施。
13.5 对被更换(淘汰)的旧设备,应组织技术鉴定,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14. 设备使用、维护
14.1 操作人员在独立使用设备前,需对设备的结构、性能、技术、规范、维护知识和安全操作等技术理论教育及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经考试合格发给操作证后,方可凭证独立操作。
14.2 操作工人使用设备时,应掌握“三好”、“四会”,严格执行使用设备的”五项纪律”使设备经常保持设备维护”四项要求”。
14.3 设备的使用要实行定人定机,凭证操作,严格实行岗位责任制,因生产需要,操作其它同类设备时,需经车间领导批准,设备科认可;操作其它设备时,需办理其它机型操作证。
14.4 设备维护实行专责制。对单人操作,一班作业的设备实行专人专机制,下班时填写操作记录;二班、三班生产或几人共同操作的设备;建立机长负责制,并作好交接班记录;公用设备应就指定专人负责设备维护。
14.5 操作工人应遵守设备操作规程,合理使用设备,严禁精机粗用,严禁超负荷、超规范、拼设备,如遇现场生产管理人员或上级强令操作工人超负荷,超规范使用设备时,设备管理部门有权制止,操作工人有权拒
绝,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对违章指挥者追究责任。
14.6 生产设备要严格执行日常保养、周末保养、定期保养。对特殊设备要严格执行预防性试验。
15. 技术状态管理
15.1 要使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以保证正常运转。主要生产设备应按照设备磨损变异的规律,进行定期的检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普查、统计、分析。并考核设备完好率便于及时和全面掌握设备技术状况,为编制维修计划和提供领导作为决策的依据。
15.2 设备发生故障,操作工人不能解决时,应立即通知有关人员组织修理人员排除,并填好故障记录,对经常重复发生故障部位,设备管理和维修部门应认真分析,制订改善维修措施,尽量从根本上消除故障发生的原因。
15.3 重点设备要建立维修档案,掌握设备技术状态,逐步采用先进的检测和诊断技术实行状态监测维修,及早发现异常,做好预防措施,对起重设备、厂内机动运输车辆、压力容器和变配电等设备,按有关规定定期进行负荷或预防性试验,并记录在档。
15.4 对关键工序的设备,定期进行几何精度检查或工作精度检查,必要时,应进行动态精度检测,及时进行精度调整,做好记录,以保证产品的加工质量。
15.5 如在加工过程中发现由于设备精度不够,引起的加工能力不足,设备科应会同工艺科、生产科对设备的加工能力进行认可。
16. 设备的三级保养制度
16.1 三级保养制度是突出设备维护保养在设备管理与计划检修工作中的地位,是对操作人员“三好、四会”要求的更加具体化,通过三级保养把修理与使用结合起来,提高操作人员维护设备的知识和技能。
16.2 日常保养:操作人员班前对设备应进行检查.润滑.运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下班前15-20分钟对设备进行清扫.擦拭。周末适当延长至1小时,大型、重型设备适当延长。要求做到整齐.清洁.润滑.安全。
16.3 一级保养:以操作工为主.维修工为辅.按计划对设备进行局部和重点部位拆卸检查.彻底清洗.疏通油路,清洗更换油毡.油线.滤油器.调各部间隙. 紧固各部件。电器部分由维修电工负责整理线路、检查联结部位接触是否可靠。完成后车间机械员验收,填一级保养验收单报设备科。
16.4 二级保养:以维修工为主,操作工为辅,除进行一级保养内容外,尚需进行机、电检修,更换磨损件,部分刮研,油箱、油池更换新油,检查定量润滑系统是否正常运转,电机清洗加油等。主要目的使设备达到完好标准,提高和巩固设备完好率,延长大修理周期。
二保工时定额 设备类钳工 电工 机加工 其它 累计 停歇天数 别 天/F 普通 6 5 3 1 12 0.35 精.大.8 6 4 1 16 0.45 稀 独立电0.25 4 0.5 1 4.57 0.25 气 17. 重点及关键设备的管理 17.1 重点及关键设备是企业生产设备中的关键,是完成生产任务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对设备的使用有特殊要求。
17.2 严格执行凭证操作制度。操作工人须选择责任心强技术熟练的生产工人,由车间提名,报设备科审核。
17.3 设备润滑必须严格实行五定(定人、定点、定时、定质、定量)。如采用代用油和新品种润滑剂时必须经设备科润滑技术员同意,油质经化验合格方准试用。
17.4 维护保养不得随意拆卸部件,以免影响精度和性能,擦拭材料按说明书规定,不得随意代用。
17.5 操作工人要认真操作,精心维护。发生事故,立即停车保持现场,逐级上报。
17.6 关键设备实行定期精检、精调制度。
17.7 具有恒温要求的精密机床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以免影响机床的精度性能。
17.8 重点及关键设备的操作人员其奖惩办法与一般设备的操作人员应有区别。一般在同等情况下,奖金额可比一般设备高20%左右,而惩罚额则高40%左右。
18. 进口设备管理
18.1 进口设备的管理应按机械部《关于进口设备的管理 维护的规定》进行管理和维护。进口设备价值5万元以上者从规划、选型、考察、谈判、签约到验收、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检修直至报废,均按规定进行。
18.2 对进口设备,设备科会同有关职能部门进行调研和考察,维修性和经济性方面的要求以及维修的备品备件,润滑油、维修人员培训、设备安装和维修所需的技术资料等要求。
18.3 索赔工作:进口设备在运输中的残损,型号、规格与合同不符,设备在调试期,考核期保证期内非操作原因的停机,设备损坏及产品的产量、质量达不到合同要求,均需索赔。
18.4 进口设备的修理: 修前应做好预检工作,生产准备和技术准备工作,大修方案应经分管副总经理批准方可。
19. 动能设备管理
19.1 动能设备多属全公司性的辅助和服务性工作,提供的动能和动力具有连续性和不可中断性,有受压、高温、易燃、易爆等危险因素,因此有特殊的使用维护要求。
19.2 操作人员,必须事先培训并经过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 19.3 必须有完整的技术资料和运行技术规程及运行记录。
19.4 运行人员在值班时应随时检查,不得随意离开工作岗位。受压设备不得超压运行,动力主机不得超负荷使用。
19.5 运行中遇不正常情况时,值班人员应按规程进行处理,并及时报设备科。
19.6 各种仪表和安全装置应灵敏、可靠。并定期检验。压力仪表每年由检查科校验一次。
19.7 对受压容器、属本公司检验范围的,应定期作压力试验。
19.8 安装动力设备、管道、线路均需向设备科申请,提出方案经审查同意后方可施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重大项目经分管副总经理批准。
19.9 设备科应配合生产科对动能负荷和使用时间进行平衡和调度,并检查、监督动能供应情况,如发现危险和不合理使用,有权采取紧急措施,直至切断供应。
19.10 绘制出全公司和车间的动力管线图(包括:电力模拟图,高低压线路系统图,电缆分布图,弱电系统图,煤气管网图,采暖管网图,空气管网图等),注有名称、坐标、标高等尺寸。
20. 润滑管理规定
20.1 润滑工作是减少设备磨损,延长寿命、提高精度的重要途径。使设备各得到良好润滑,要切实做好润滑五定工作。
五定:
定点 确定每台设备的润滑部位和润滑点。 定质 按润滑图表规定油脂牌号用油。
定量 按保证良好润滑的基础上,实行定量消耗。 定期 按规定期加油或清洗换油,保证正常润滑。
定人 按照专群结合的原则,规定每台设备什么部位是操作工负责加油,什么部位是润滑站;负责加油、换油。什么部位是钳、电工加、换油。
20.2 润滑技术员应根据设备用油情况及时向供应部门提出申请计划。 包括时间、数量、要求,下达清洗换油计划。
20.3 润滑材料进公司后及时进行化验,合格后方可发放使用。采用替代油品应经设备科润滑技术员同意,重点及关键设备需经总工程师批准。
20.4 润滑材料应妥善保管,以防变质和混进杂物。存放一年以上者,须重新化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0.5 润滑站应做好油品储存、发放管理工作,并统计记录,配合车间做好润滑技术检查,协助车间做好防漏、治漏和冷却液配制工作,积极开展废油回收再生工作。按照润滑”五定”要求,认真做好设备的定期清洗,加、换油工作。
20.6 废旧的专用油及精密机床润滑油应单独回收。 20.7 油桶应有明显油质、型号等标志标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