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解析
马克思的劳动观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劳动概念在马克思著作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但基本上可以在哲学和经济学两个层面上加以理解。
马克思不同著作中的劳动概念是不同的,就其实质而言,主要有“自由劳动”、“物质劳动”和“雇佣劳动”等三种不同表述方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自由本性角度来把握劳动的内涵,整部手稿渗透着哲学意义上的劳动意蕴:“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之内的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1]P205)以自由劳动为价值标尺,马克思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视为异化劳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替使用“感性活动”、“物质生活生产”、“感性劳动”等术语。马克思通过物质劳动构建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物质劳动被诠释为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活动,而非之前的理解——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P531)自主活动是物质劳动的对应范畴。物质劳动与自主活动分离的根源在于分工,只有消灭了分工,才能实现“劳动向自主活动的转化”。
尽管马克思否弃了哲学意义是的劳动概念,提出了“物质劳动”的概念,但如此这般的劳动还是“劳动一般”。马克思接下来要做的乃是揭示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形式。物质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实现形式是“雇佣劳动”。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开始以经济学意义上的雇佣劳动来剖析现代社会;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揭示出雇佣劳动与资本之间既对立又依赖的关系。但对雇佣劳动的完整解读还是在《资本论》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谓雇佣劳动,就是“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雇佣劳动是设定资本即生产资本的劳动,也就是说,是这样的活劳动,它不但把它作为活动来实现时所需要的那些对象条件,而且还把它作为劳动能力存在时所需要的那些客观因素,都作为同它自己相对立的异己的权力生产处理,作为自为存在的,不以它为转移的价值生产处理。”([2]P455)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产物,它的出现以所有权和劳动相分离为前提条件,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受资本家的剥削,劳动丧失其实际意义,变成为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生产活动。以雇佣劳动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系统是一个剥削、对抗的系统,表现为死劳动支配活劳动、物支配人。
通过对马克思著作中劳动概念的粗线条梳理,可以发现,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理解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模式。第一种是哲学的解释模式,强调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自我实现;第
二种是经济学的解释模式,强调劳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是满足人的需要、创造物质价值的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使用的是哲学意义上的劳动概念,在1845年之后,他使用的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概念。两个劳动概念被不同的思想家所强调。马尔库塞反对将马克思的劳动理解为经济的活动,经济学的劳动概念严重限制了劳动的深刻内涵。他认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是一个本体论范畴,它是“人在世界中的发生方式”。([3]P233)“劳动的意义始终是,自己‘努力获得’此在的存在,‘保证’它的此在的持续和持久。”([3]P229)阿尔都塞认为,1845年之前的马克思思想是意识形态,马克思后来放弃了人道主义思想,当然也抛弃了自我实现意义上的劳动概念。走向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使用的是实证意义上的生产活动概念。笔者认为,两种劳动概念都是马克思劳动观的应有之义,我们不能以一种劳动概念去否定另一种劳动概念;唯物史观把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活动规定为劳动的本质内涵,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放弃了早期的劳动概念。比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仍然使用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与“谋生”手段相对立)的劳动概念,在成熟的经济学著作中使用与雇佣劳动相对立的“真正自由的劳动”概念。
马克思的旨趣不在于对劳动概念进行抽象设定,而在于通过劳动批判资本主义,寻求实现劳动解放、劳动者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本途径。
现代资本主义问题不仅包括经济社会的危机,还包括人的存在的危机,资本主义世界使“人的本质遭受巨大的灾难”。自由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的本质发生了异化,异化劳动成为现代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揭示了异化劳动的基本内涵:第一,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劳动产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应当是人的生命表现,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它却成为与人的本质相异化、与人的生命相对立的异己力量。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不但不能提升自己的主体性,反而成为统治主体的“第二自然”。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人们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劳动变成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活动,劳动的自愿性消失殆尽,强制性成为其主要特征。第三,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是过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类生活的存在物。“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1]P162)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将人们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了维持生存的手段。手段意义上的劳动消解了人的自由本性、人的类本质。第四,人与人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异化了。“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按照他自己作为工人所具有的那种尺度和关系来观察他人。”([1]P164)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视为“人的本质的异化”,把共产主义界定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批评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就体现为自由劳动的现实化,即劳动解放。“共产
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是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1]P185)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存在、劳动的矛盾对抗就被共产主义所终结,因此他真正解决了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直接的二律背反。
劳动概念和劳动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也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切入点,对于当代中国维护劳动者主体地位、实现体面劳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美]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M].李小兵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