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龄维度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汉语言文学(师范)3班 2011级 赵红
摘要: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一个传奇。她的小说大都以
沪港洋场为背景,内容多为旧式家庭发生的琐琐碎碎的婚恋小故事。张爱玲以“参差对照的手法”,塑造一个又一个的女性典型人物形象,她们或是在自我意识觉醒的驱动下进行反抗和挣扎的青年女性,或是甘做欲望奴隶的中年妇女,或是用金钱和亲情买“寂寞”的老年妇女??张爱玲透过笔下的这些女性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现代女性的生存现状和困境。这些女性人物形象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增加了亮色。(200字以内) 关键词:张爱玲;年龄;女性;欲望;悲剧
美国文学史家夏志清先生曾评价说:“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人来说,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仅以短篇小说而论,她的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儿、泡特、韦尔蒂、麦克勒斯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
张爱玲的小说善于用古典的故事外壳,通俗的故事形式表现现代人的主题。她站在女性的独特立场,以大量的笔墨对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生存价值、生存现状、出路等给予了高度的关注。首先,张爱玲写的女性与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的“时代新女性”不同,她实际上写的是“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这些女性或有着旧式的文学修养,或受过新式的大学教育,但她们都面临着“娜拉走后怎样”共同窘况,既无法在现代都市社会中自立,也远离革命运动,只能把当一个“女结婚员”作为自己唯一的出路,而她们所受的教育也只能是她们待嫁而估的筹码。她笔下的女性几乎没有一个走出婚姻的城堡。其次,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与通常的新文学作家笔下旧氏女性不同,张爱玲没有农业文化背景,她的文学素养是在代表着工商文化的城市背景中形成的,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几乎都是日益没落
1
的淑女或竭力向上爬的小市民,这些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难,不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经济上的穷困,而是无家可归、无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这里仅探讨张爱玲笔下不同年龄女性的悲剧及其根源。
一、反抗和挣扎的青年女性
在《倾城之恋》里,我们能从白流苏的婚恋故事中看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
后挣扎的影子。
白流苏出身于没落的官宦世家,是一个泼出去又流回来“祸水”式的人物,离了七八年的婚,只因她的钱被她的哥哥盘来盘去盘光了,变得毫无利用价值成了累赘,她的兄嫂硬是要撵她去为前夫戴孝守寡,继承那些个遗产,以免拖累白公馆。眼看着青春被吸到朱红洒金的辉煌背景里去,流苏内无立锥地,外无希望绵延。
流苏是个有较强自我意识的现代女性,当她遇上花花公子范柳原后,她清楚地意识到,她必须在这场婚恋中取得“胜利”,以摆脱她在白公馆的难堪境地,并换取后半生的生活保障和经济保障。为此,她不惜拿自己的青春作赌注:“流苏低下头去,微笑道:‘您待我太好了。’她迅速地盘算了一下,姓姜的那件事是无望了,以后即使有人替她做媒,也不过是和那姓姜的不相上下,也许还不如他。流苏的父亲是一个有名的赌徒,为了赌而倾家荡产,第一个领着他们往破落户的路上走。流苏的手没有沾过骨牌和骰子,然而她也是喜欢赌的,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她输了,她声名扫地,没有资格做五个孩子的后母。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家人虎视眈耽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气。”“流苏实在是一个厉害的人,有决断,有口才,柔弱的部分只是她的教养与阅历。”白流苏的觉醒,使她对自己的生存困境进行了勇敢的反抗,将一场畸形婚姻中的被动者转变为主动者。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跟范柳原的婚姻。然而,这其中的艰辛又有谁能体会呢?流苏在与范柳原的较量中受尽了委屈。在这场较量中,流苏完全
32
丧失了作为女性的自尊。如果不是爆发港战,流苏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作为范柳原长期的情妇。流苏费尽心机,终于赢得了一个受人尊敬羡慕的富翁太太的地位。收场是白流苏理想中的圆满,更多却是空荡荡的惆怅。对此,张爱玲说过:“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了婚,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流苏努力抓住了婚姻,在与现实的较量中她赢了,她赢得了物质生存的保障,却丢失了自我。她由此将沦为生存的精神空虚者。白流苏对生存困境的反抗表面上是胜利的,实质上却是从一个生存困境陷入另一个生存困境。
白流苏仍是一个悲剧青年女性。故事结局看似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实则蕴藏着沉重的悲哀。在文本中,金钱成为制约一切的力量,它吞噬了本属于流苏的手足情、母女爱。流苏的离婚再嫁,也不是寻找“真爱”,只是费尽心机把自己“卖”个好价钱。柳原对流苏的时远时近,欲擒故纵又何尝不是疑惑与衡量他的付出是否“物有所值”?这是现代社会金钱扭曲人的灵魂造就的悲剧,小说在几分哀艳,几分悲凉中,展现了人在战争和金钱面前的脆弱和无奈。这类形象还有《沉香屑 第一香炉》里的被其姑妈沦为妓女的葛薇龙、《十八春》中为一己幸福而牺牲妹妹幸福的顾曼璐、《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以“圣洁的妻”出现的王娇蕊和甘愿做“热烈的情妇”的孟烟鹂、《色戒》中为了情爱而牺牲民族大义的王佳芝、《红鸾禧》中将人生的寄托转化为物质占有的玉清等。她们构成一个特殊鲜明的系列,凸显着张爱玲对青年女性命运的思考。
4
二、甘做欲望奴隶的中年妇女
《 金锁记》叙述了曹七巧如何一步步被黄金的枷锁扭曲了自我人性的故事,曾被傅雷誉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这是一个关于人性欲望的故事,一个人性变态和人格异化的故事。
曹七巧出身麻油店家庭,在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在传统的“士农工商”
等级观念里,曹七巧这样的出身,纵然其有倾国倾城的惊艳美貌,也难以与“士”为主体的官宦之家联姻,何况,曹七巧只是个相貌平凡的异常普通的女性。这注定是一场悲剧!
曹七巧嫁进姜公馆时,姜家虽然已经没落,但不管怎么说也是大族,出身麻油店的曹七巧要想嫁入姜家,仍存在悬殊的等级差距。要不是姜家二少爷是个害骨痨的废人,她是连姨奶奶也不够资格做的。小说开场时丫头小双为此作了说明:“‘这里头自然有个缘故。咱们二爷你也见过了,是个残废,做官人家的女儿谁肯给他?老太太没奈何,打算替二爷置一房姨奶奶,做媒的给找了这曹家的,是七月里生的,就叫七巧。’凤箫道:‘哦,是姨奶奶。’小双道:‘原来是姨奶奶的,后来老太太想着,既然不打算替二爷另娶了,二房里没个当家的媳妇,也不是事,索性聘了来做正头奶奶,好教她死心塌地服侍二爷。’”
曹七巧能进姜家能做二爷的正头奶奶,原因都在于二爷是个废人,才高攀成就了这段姻缘。曹七巧嫁入姜家,全是她的兄长曹大年一手包办的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长兄如父”。在那样的时代,曹七巧是没有选择余地的。为此,曹七巧的婚姻,名为嫁,实则为卖,是她的兄长曹大年为了金钱,而不惜牺牲自己亲妹妹一生的幸福,把她“嫁”给了姜家。从七巧那双脚踏入姜家的大门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个悲剧的开始。由于曹七巧出身贫寒,再加上她那张口无遮拦的像剃刀片一样四面割着人的嘴,在阴森森的姜公馆,她遇到了空前的挑战。在姜家,上至姜家老太太,下至丫头老妈子,几乎人人都不拿正眼看她,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七巧自己也知道这屋子里的人都瞧不起她,因此和新来的人分外亲热些,倚在兰仙的椅背上问长问短,携着兰仙的手左看右看,夸赞了一回她的指甲,又道:‘我去年小拇指上养的比这个足足还长半寸呢,掐花给弄断了。’兰仙早看穿了七巧的为人和她在姜家的地位,微笑尽管微笑着,也不大答理她。七巧自觉无趣,踅到阳台上来,拾起云泽的辫梢来抖了一抖,搭讪着笑道:‘呦!小姐的头发怎么这样稀朗朗的?去年还是乌油油的一头好头发,该掉了不少罢?’云泽闪过身去护着辫子,笑道:‘我掉两根头发,也要你管!’七巧只顾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