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注】 张舜民,北宋文学家、画家。元丰四年 (1081)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次年十月遭劾奏,谪监郴州 (今湖南)酒税。南行途经岳阳作此词。
9.简要赏析“又看暝色满平芜”一句中“满”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这句词中“满”字形象而生动,既写夜色深重,又衬托出词人情感的苦闷与悲怆。
答案:“满”有“布满”“笼罩”之意,夜色笼罩着整个平旷原野,写出夜色之浓,遍布之广,用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诗人凄怆的内心。(意思对即可)
10.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在这首词中,“地远身孤”表明作者被贬后孤独难耐的情感,“憔悴”“流落江湖”把失意与苦闷写尽写透,“自是长安日下影”写出对朝廷的思念,“雁”“书”又有对故乡的怀思。这些感情很好地交织在诗歌中,分析时注意把要点概括全面。
答案:①流落江湖、远谪异地的孤独;②仕途失意、忠而被贬的苦闷;③思君恋国、实现抱负的渴望;④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宫 词 [唐]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11.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诗中“美人”这一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首诗题为“宫词”,主要写宫女的生活,“寂寂”的环境,“含情欲说宫中事”的情态,“不敢言”的恐惧,都能看出“美人”宫中生活的特点。答题时必须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美人”不受宠幸,孤独寂寞,没有人身自由,对宫中森严制度恐怖气氛感到恐惧。(结合诗句略)
1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先要准确指出诗歌中所用的手法,然后根据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反衬。诗从写景开篇,以景衬情,以热衬冷。百花盛开的阳春,应是热闹非凡,然而宫门却寂寂锁闭。美人赏春,本是欢欣乐事,然而久已失宠,感怀无限,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怨深怨重,裸露无遗。
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题目。
将去洛阳,灯下感赋
陈维崧
露幌风帘思不禁,巡檐背手重沉吟。 一城汉苑隋宫地,几夜零砧断杵心? 菊到将离分客瘦,天因离别酿秋阴。 偃师明发应回首,洛水嵩云深更深。
1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首联和颔联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我们要整体把握,很明显本诗是首离别诗,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洛阳时的留恋与感伤。根据题目要求,一定要结合首联颔联分析,首联“思不禁”直接点明离别之情,“巡檐背手”“重沉吟”则将作者内心情绪具体化、动作化;颔联则是通过对洛阳汉苑隋宫的遗迹、牵人魂魄的断续捣衣声的意象的描写来表现诗人对洛阳的留恋。
答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洛阳时的留恋与感伤。首联“思不禁”直接点明诗人离开洛阳前心绪不宁、浮想联翩的情形,“巡檐背手”“重沉吟”则将作者内心情绪具体化、动作化。颔联通过对洛阳汉苑隋宫的遗迹、牵人魂魄的断续捣衣声的描写,间接表现诗人对洛阳的留恋。
14.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诗的颈联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两个内容,一对表达技巧的认识,二对诗歌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准确定位。题中要求的颈联就是第三联。表达技巧我们一般从修辞、对比、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作答即可。
答案:①拟人手法,菊花因离别在即而分外“瘦”,天气因离别在即而“酿”出秋阴,移情于物,化静为动,渲染了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②借景寄情,菊花分外瘦,天空秋阴浓厚,诗人借哀景寄托了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之情。
八、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 黄 简
病酒心情,唤愁无限,可奈流莺。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 天涯翠层层,是多少、长亭短亭。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15.请从修辞手法和炼字角度,赏析“花惊寒食,柳认清明”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题干说得很明确,要求从修辞手法和炼字的角度来赏析词句的妙处。那就首先辨明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由句中的“花惊”与“柳认”可知是将花柳人格化,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炼字的角度来看,主要看两句中的哪些字用得妙,它一般是句中的动词,即“惊”和“认”两字,对此可从表层和深层义的角度来赏析,并结合拟人这一修辞手法来谈其表达效果。
答案:两句用了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分明而严整。富有感情色彩和动作表现力的
“惊”“认”两字,把春来郁闷,见花柳而惊知寒食清明已至的情态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这两个极见精神的动词是该词的词眼。
16.这首词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抓住本词的思想感情,就要关注词中的一些意象和关键语句。寒食、清明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时节,而自己却身在异乡。“天涯”“长亭短亭”“只凭好梦,飞到银屏”等语句,可见主人公思归和盼与家人团聚的情感。
答案:这首词抒发了主人公在清明时节怀人思归的情怀。上片主人公带愁醉酒,心烦意乱,触景生情,感慨时序惊心,特殊时节自己身在异乡,无法与家人团聚。下片写主人公望尽天涯的层层翠,心中暗数那数不清的长亭短亭,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以至希望能在梦中与亲人团聚。
九、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7.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③②
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情感。这首诗的首联作者以“不才”自称,且冠以“最”字,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多年来的虚度光阴,颇有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