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茶禅文化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6 3:34:3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茶禅文化

——由潘林荣《“茶禅一味”考辨》想到的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秋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这首诗是诗僧皎然同友人崔刺史共品越州茶时即兴之作,诗风颇为洒脱,作为僧人的皎然在当时与茶神陆羽是忘年之交,可见在唐朝时茶禅文化的盛行。

茶文化与禅文化彼此独立却又交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的一个部分。

一、 茶禅文化之源

1. 茶之源

潘的文章并未对此详细说明,所以在此加以补充。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酪惑?\和“?酪惑?\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4)魏晋时期:人们已学会制作“饼茶”,并懂得了“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

http://tieba.http://www.njliaohua.com//f?kz=471482280 瓷器中,以汤交覆之,用葱姜、桔子笔之”②一套颇为完整的煮、饮茶方法。

2. 禅之源

这里的禅既指“禅定”,又指禅宗,当然这两者本也是密不可分的。

佛教传入中国起自东汉,之后分为诸多宗派。禅宗相传为菩提达摩(南朝宋末人)创立,下传慧可、僧璨(can)、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时称\南能北秀\。北宗主张\佛尘看净\的渐修,数传后即衰微;南宗传承很广,成为禅宗正统。

潘的文中提到了魏晋以来几百年来儒、佛、道的迎拒抗争,至盛唐三教渐趋合流,以及所谓“汉地佛教文化圈”的形成,而真正对本土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唯禅宗堪称。

事实也的确如此,中国的禅宗是佛教独立的一个宗派,充分吸收了中国土生土长的老庄哲学和魏晋玄学。

3. 茶禅之源

潘的文中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茶饮之习开始传入佛门,为僧侣注意、接受,所以便有了东晋单道开“饮茶苏”、南朝宋法瑶“饭所饮茶”、昙济道人“设茶茗”待客及晋僧怀信“要水要茶”的记载。禅僧真正把握了茶饮之事的外在功效和精神意蕴,并进而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应是在中唐及其以后的事情。

这是可以理解的,至少是在在六祖惠能奠定禅宗的正统以后,才形成了茶禅文化的重要特质。

二、 茶禅文化内蕴

要谈及茶禅之所以会融会贯通,必然要从禅宗之理与茶之性的内在联系去剖析,方可得其一二,这里结合潘的观点和其他一些观点做一简要阐述。 首先,禅与茶的结合基于僧人对茶的认识。 中国僧人认为茶有三德:(1)坐禅时,通夜不眠;(2)满腹时,帮助消化(3)茶为不发之药

这“茶有三德”可视为僧人对茶功的初步理解,对于茶的文化内涵还未窥见其神髓,但已促使僧人进入茶文化圈内,然后浸润日深,逐渐将强理解,实现由物质到精神的飞跃。

其次,从习禅实践来看,禅宗以参禅游学为特征的修行方法为禅僧兴茶提供了必要,这是潘的看法,但他也有一定的偏颇之处。

比如,这里需说明的是,禅宗并不拘泥于形式的修行方法,并不等于就是抛弃了“禅定”,潘说禅宗是把“戒”、“定”都抛到了九霄云外⑤是有失公正的,即便“心是菩提树,身为明

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也并非视“禅定”如无用之事,即使是看似走的最远的南宗怀让也并不取消“禅定”,可见“禅定”仍是重要的可用以求得解脱的方式。《圆沉经》

魏·张撽《广雅》

http://zhidao.http://www.njliaohua.com//question/32423007.html?fr=qrl&cid=208&index=2 ④

丁文《论“茶禅一味”》,《农业考古》,1997/04 ⑤

潘林荣《“茶禅一味”考辨》 ,《农业考古》,1994/02,第80页 ⑥

《六祖坛经》

云:“无漏清静慧,皆从禅定生。”慧能也说过“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禅定不仅使人养气培元,延年益寿,还要使人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然而,潘说的没错,禅宗毕竟与其他宗派有别,坐禅苦修不是他们一贯的作风,他们崇尚的是谈案,是游方学道。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这种参禅悟道的方式是颇为悠闲、适意的,其间“言谈皆藻师,绿茗代榴花”⑦,因而品茶助兴是其恰到好处的消融方式,又可助悟道,也就无怪乎唐代从諗禅师每逢禅士参见谈案或学道,总喝一声“吃茶去”,渐“吃茶去”成了禅林法语之典故。

再次,潘强调,佛门的茶事活动,与新式的禅林经济为特定的“农禅并重”密切相关。正是农禅,为茶、禅的结合提供了物质基础。

也确有史实和别家研究支撑他的这一观点。

约八世纪中叶,马祖道一率先在江西倡行“农禅结合”的习禅生活方式,鼓励门徒自给自足。约九世纪中叶,由于新型的禅林经济得到普遍发展,寺院栽茶、种茶就在这种自立求生、经济独立的背景下大规模兴起。加之寺院如火如荼的饮茶之风,无疑也刺激了这种生产活动的持续展开⑨。再加之寺院多建于山清水秀之地,得万物之灵气,因而也就有了“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历史上的许多名茶往往都出自禅林寺院,如浙江的普陀佛茶、径山茶,四川的“蒙山茶”,安徽的九华山佛茶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禅宗与茶在内在精神本质上存在着惊人的类同现象。在潘看来,这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

禅宗至慧能而定行,其旨不外“净心自悟”四字。一方面在它看来,人的本心与佛性毫无殊异,都是清净淡薄的,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这种梵我合一的世界观引导人们忘却人世沧桑,无怨无尤,超然于物外,这时你便无怒无喜、无爱无恨、无忧无惧、无欲无我了,如此顿悟,即可成佛,因而他们比以往的僧侣更推崇“自然”、“本色”。另一方面,禅宗强调内心体验,把平衡心灵的力量从外在的大自然、社会拉回到内心,以为“清净本心”才是永恒的。

陆羽著《茶经》,将茶饮从药用的渊源及其影响中解放出来,直指茶之本性——“清纯”、“自然”,从此茶开始成为一种自然平和的饮料。同时,从《茶经》中,我们不难把握到陆羽茶法的精神意味及其享受过程——“品”。茶是要品的,尝其味,会其神,看袅袅茶烟,问悠悠茶香,或约以茶会友,或以茶伴读??置身其中,会感受到茶之冲和,茶之悠远,茶之清韵??品茗者因而有了对世间万物的一种“悟”,一种尘嚣远去的感受,一种自我升华。

“茶性俭”啜之淡然,似乎无味,细品之后顿觉一种太和之气,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也就是陆羽所谓的“隽永”。禅的理趣与茶的品性在经历了各自的嬗变轨迹之后,在中唐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契合了:一个是托于“净心自悟”中对尘嚣的超越(禅)、一个是于平淡中的隽永完成自我身形的升华(茶),两者互为依托、相为鉴证。

可以说,茶是使人入禅的理想依托,而禅境也是茶道的最高理想之所在——这是茶禅趋于一味的主要动因,也是茶禅文化的深刻内蕴。

钱起《过长孙宅与郎上人茶会》,卷237 ⑧

《景德传灯录》,卷十 ⑨

余悦《“茶禅一味”的三重境界》,《农业考古》,2004/04

三、 茶禅文化影响

1. 对我国古代士阶层的影响

潘在文中提到“茶兴于唐”,基本上反映了历史之真实。这里的古代我重点想要提及的也是禅宗尤其兴盛的唐宋时期。

《一字至七字诗·茶》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这首唐代诗人元稹的宝塔诗反映了茶禅文化对于当时士大夫的吸引力和影响。

安史之乱给沉湎于盛唐之音的士大夫以当头一棒,禅宗不讲究苦行与坐禅,只求“净心自悟”为主要内涵,其“自然适意”的人生哲学极投当时心态失衡的士人所好,成为知识分子寻求心灵空白的填充。所以,安史之乱后禅宗平地崛起,“四方学者,云集座下”,士大夫趋禅、参禅成为中晚唐时期颇为壮观的文化景观。

如被称为士大夫趋禅第一人的“诗佛”王维就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为友,“ 十年座下,俯从受教” 11,共玄谈为乐。

正是在这股士人趋禅潮流中,悦禅心切的士大夫们自然也渐浸染了此时正在形成中的佛门好茶、“茶禅一味”之风,期许以饮茶、兴茶而入禅悟之境。确实,茶也没让他们失望,在“流华净肌骨,疏渝涤心忧”的品饮之中他们确能体味到是失却的自在世界的归复。

然而潘只提到了盛唐,事实上到了宋朝,饮茶悟禅之风依然风靡,甚至茶禅文化对于宋朝士子的影响比起唐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自称为“人固不可一日无茶”的文学家苏轼,形象地将“佳茗”比喻为“佳人”,引起古往今来多少人对佳茗的无限向往。他不仅写了大量茶诗茶词,而且亲手种茶、制茶、斗茶、煎茶、饮茶,从中品味茶与生活的交融之美。

宋代文人饮茶,都有共同的指向:即茶味贵在隽永,泉水重在甘美,茶客重在高雅,环境重在幽雅。宋代文人的生活中,茶给他们带来的是精神内涵的富蕴和生命质量的情趣,是心灵上的超脱和心理上的欢悦。12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茶禅文化对后世的士阶层亦有着深远的影响。

《水月斋指月录》卷五

刘泽亮《士大夫与禅宗》,《佛学研究》,1998/00

1112

虞文霞《一枝一叶总关情———宋代士人与茶文化浅谈》,《农业考古》,2008/02

2. 对周边邻国的影响

说到茶禅文化对周边邻国的影响,我想不得不重点提及的就是日本,日本的茶道文化众所周知是非常历史悠久并且发达的,时至今日仍在日本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就像潘说的“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结晶是——‘日本茶道’”。 奈良时期茶就从我国传到了日本,但当时仅作药用。现今可考的最早将品茶与参禅联系到一起的是宋代禅僧圆悟克勒赠与日本弟子的“茶禅一味”四字手书(现藏于日本奈良大德寺)。13 1168年、1187年日本荣西禅师两度入宋学禅,并详细考察茶事;回国后创日本临济宗,著《吃茶养生记》并送给禅院以饮茶为散蒙、醒睡、修禅之资。这样,饮茶之风在日本禅僧中得以流行,荣西也因而被奉为日本的“茶祖”。以后,日本禅僧便仿照我国禅寺里的“茶寮”之置,在禅寺内择风景幽雅的地方,建造专门的饮茶之所“茶亭”。

到十五世纪奈良僧人村田珠光首先创立“茶道”。始名之为“茶之汤”与我国禅寺的茶汤”和“茶汤会”有一脉相通之处,有着极为浓厚的禅味。后来,造园家千利休又把“茶道”的发展推进了一步,将喝茶提高到艺术水平。

此后,茶道的影响更广,并且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十九世纪中下叶,茶道作为代表日本的传统文化广泛地普及于民间,并形成多种不同流派而流传下来。14

四、 小结

这便是茶禅文化,寥寥数言并无法道尽个中玄妙。只是,遥想昔日士大夫们的斗茶之风,遥想他们与禅僧的交游,对坐品茗,不由心生向往,这是怎样的意趣啊??

最后,摘一妙语结尾。 智者悟禅,清茶一杯。 迷者问禅,佛经万卷。 欲问禅,想想茶。15

131415

潘桂明《佛教禅宗百问》,今日出版社,1989 何明栋《茶与佛教》

赵福莲《茶与禅》,《茶博览》

年,第182页

搜索更多关于: 茶禅文化 的文档
茶禅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kec5004jg4ddq343gzj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