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熔点的测定技术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 2、掌握测定熔点的操作技术
二、预习要求
理解熔点的定义;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了解毛细管现象;了解尿素的物理
性质;了解浓硫酸烧伤的急救办法;思考在本实验中如何防止浓硫酸烧伤、烫伤、火灾等实验事故的发生。
三、实验原理
固、液两态在大气压力下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温度,叫做熔点。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固体化合物受热达到一定的温度时,即由固态转变为液态时的温度就是该化合物的熔点。一般说来,纯有机物有固定的熔点。即在一定压力下,固、液两相之间的变化都是非常灵敏的,固体开始熔化(即初熔)至固体开始熔化(即全熔)的温度差不超过0.5~1℃,这个温度差叫做熔点范围(或称熔距、熔程)。如果混有杂质则其熔点下降,熔距也较长,由此可以鉴定纯净的固体有机化合物。由于根据熔距的长短还可以定性地估计出该化合物的纯度,所以此法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若某一化合物的固、液两相处于同一容器,这时可能发生三种情况:①固体熔化即固相迅速转化为液相;②液体固化即液相迅速转化为固相;③固液共存即固液两相同时存在。如何决定在某一温度时哪一种情况占优势,可以从该化合物的蒸气压与温度的曲线图来理解,如图2-1所示。
图2-1(1)中曲线SM表示的是固态物质的蒸气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曲线。图2-1 (2)中曲线L’L表示的是液态物质的蒸气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曲线。如将曲线(1)、(2)加合,即得图2-1(3)曲线。
(1) (2) (3)
图2-1 化合物的蒸气压与温度曲线
由(3)可以看出:固相的蒸气压随温度的变化速率比相应的液相大,两曲线相交于 M处,说明此时固、液两相的蒸气压是一致的。此时对应的温度TM即为该化合物的熔点。当温度高于TM时,固相的蒸气压比液相的蒸气压大,使得所有的固相全部转化为液相;反之,若低于TM时,则由液相转变为固相;只有当温度为TM时,固、液两相才能同时存在(即两相动态平衡,也就是说此时固相熔化的量等于液相固化的量)。这就是纯净的有机化合物有固定而又灵敏熔点的本质原因。
当温度超过熔点TM 时(即使是极小的变化),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固体也可以全部转变为液体。所以在精确测定熔点时,接近熔点时的加热速度一定要尽量的慢,每分钟升高的温度不能超过1~2℃。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熔化过程尽可能接近于两相平衡的条件。
四、仪器和试剂
铁架台(带铁夹)、Thiele管、毛细管、缺口橡皮塞、温度计、橡皮圈、研钵、干燥器、长玻璃管、酒精灯、工业酒精、火柴;
尿素(AR.)、浓硫酸
五、实验内容
熔点测定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研究具有很大实用价值,如何准确的测出熔点是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测定熔点的方法,以毛细管法较为简便,应用也较广泛。放大镜式的微量熔点测定在加热过程中可观察到晶形变化的情况,且适用于测定高熔点微量化合物。现分别介绍于下: (一)、毛细管法
1、毛细管的熔封
用大拇指和食指拿着一根洁净干燥的毛细管(通常内径为1毫米长约60~70
毫米)的一端,将毛细管与酒精灯的火焰呈约45°左右,把另一端的端点部分放在酒精灯的外焰边缘上(不要放进去太多)灼烧,边烧边转动。一直烧到毛细管端口封合就立即移出火焰。做到毛细管既要封严,又不扭成块,又不弯曲。放在石棉网上冷却待用。
2、试样的填装
将待测样品从干燥器中取出,在研钵中迅速研磨成很细的粉末,堆积在一起。将熔点管开口端向下插入粉末中,反复2~3次,然后将熔点管开口端朝上,封口端轻轻在桌面上敲击,使样品聚集于管内封口端。或取一支长约30~40厘米的干净的长玻璃管,垂直于桌面上,将熔点管开口端朝上从玻璃管上端自由落下,以便使粉末试样装填紧密结实,受热时才均匀。装入的试样如有空隙则传热不均匀,影响测定结果。上述操作要重复数次,直至样品高度与所用温度计水银球高度相当时为止。操作要迅速,防止样品吸潮。沾在毛细管外粉末必须擦干净,以免污染加热浴液(本实验为浓硫酸[1])。
3、仪器的装配
毛细管法测定熔点的装置很多,本实验采用如下最常用的装置,如图2-2所示。此装置主要仪器是Thiele管(又叫b形管、熔点测定管)。将b形管夹在铁架台上,侧管向左。将浓硫酸装入b形管中至高出上侧管约0.5厘米为宜。b形管管口配一单孔缺口软木塞,将温度计插入孔中,刻度应向软木塞缺口且都对着观察者,以便读数。用橡皮圈[2]把毛细管附着在温度计旁,使样品高度与温度计水银球高度重合,如图2-3所示。温度计在b形管中的位置以水银球中心恰在b形管的两侧管连接部分的中部为准。
图2-2 Thiele管熔点测定装置 图2-3样品毛细管的位置
这种装置测定熔点的优点是管内液体因温度差而发生对流作用,省去人工搅拌的麻烦,缺点是温度计的位置和加热的部位都会影响测定的准确度。
4、熔点的测定
当上述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把装置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即可进行下述操作。 加热时,先用小火缓缓预热,再使火焰固定在b形管的侧管尖端部分加热。开始时升温速度可以快些,以每分钟上升3~4℃的速度升温,直至比所预料的熔点低10~15℃右时,减弱加热火焰(方法是使用间断热源,即时而撤去酒精灯,时而加热),使温度上升速度每分钟约l℃为宜。此时应特别注意温度的上升和毛细管中样品的情况。愈接近熔点,升温速度应愈缓慢。至比所预料的熔点低2~3℃右时,控制温度每分钟约上升0.2~0.3℃。
5、读数与记录
当毛细管中样品开始蹋落和有湿润现象时,记下蹋落温度;随后很快就会出现小滴液体,表示样品开始熔化是始熔,记下始熔温度;继续微热至样品微量的固体消失成为透明液体时是全熔,记下全熔温度,此即为样品的熔点[ 3 ]。始熔和全熔的温度读数差,即为该化合物的熔距。要注意在加热过程中试样是否有萎缩、变色、发泡、升华、碳化等现象,均应如实记录。
例如:某一化合物在112℃时开始萎缩塌落,113℃时有液滴出现,在114℃时全部成为透明液体,应记录为:
塌落 112℃ 始熔 113℃ 全熔 114℃ 熔距 1℃ 实验过程中无其他明显现象,均为无色透明状 熔点测定至少要有两次平行测定(注意两次测定间的温度计上浓硫酸的处理)。每一次测定必须用新的毛细管另装试样,不能将已经测过熔点的毛细管冷却,使其中试样固化后再做第二次测定。因为加热过程中样品可能会部分分解、吸收杂质,有些经加热冷却后会转变为具有不同熔点的其他结晶形式而导致熔点发生改变。
若测定未知物的熔点,应先对试样粗测一次,加热可以稍快,知道大致的熔点和熔距,待浴温冷至熔点以下30℃后,另取一根熔点管做准确的测定。
6、后处理
将温度计从浴液中拿出,冷却至接近室温后,用纸快速擦去浓硫酸(慢了容易使纸被浓硫酸碳化变黑)后,方可用水冲洗,以免浓硫酸遇水发热,使温度计水银球破裂。待浴液冷却后,方可将浓硫酸倒回瓶中回收,否则热的浓硫酸很容易导致烧伤。最后拆除实验装置,将结果送交指导老师检查。 (二)微量熔点测定法
用毛细管测定熔点的优点是仪器简单、方法简便,但缺点是不能准确细致的观察晶体在加热过程中的具体变化过程。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可用放大镜式微量熔点测定装置,如图2-4所示。这种熔点测定装置的优点是可以测量高熔点(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