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23:31:0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素质教育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的情况下,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全面要求而提出的战略性教育体制,是促进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理念。我国的素质教育刚刚起步,需要不断的探索、完善和发展。“素质教育”一词尽管使用很多,但就其构成要素、内涵与外延仍需要明确。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

《词海》中“素质”一词的含义是:(1)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2)指事物本来的性质;(3)素养,即日日修养,经常修习涵养。因为人的“先天的特点”和“本来的性质”是固有的,不需要后天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应该是“素养”的同义词,所以,“素质教育”也可以称为“素养教育”。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五大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因此,教育的目标既要满足人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人的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含义应为:培养新生一代,使之具有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思想修养等,准备

从事社会生活的全过程。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的素质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等五种素质(图1)。

其中,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体现了人的个体特性,而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体现了人的社会性。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主要致力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而把其他素质的提高放在次要的地位。每项素质又包含多个方面(图1),每个方面均不可或缺,否则,人的发展失去了平衡,发展不足的方面将在以后的个人生活或社会活动中会出现困难,或出现不和谐的情况。根据素质的内涵,素质教育主要抓好从以下四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智力水平,造就服务社会的本领

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水平也就是“智商(IQ)”。 合理的智力结构是多层次的,其中创造力位于“智力金字塔”的顶部(图2)。

应试教育以“高考”为指挥棒,以“高学分”为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为“数理、化、语、数、外”,教育方法上采用“灌输式”或“填鸭式”,学生成为缺乏积极主动性的知识受体;教育

方式采取“一刀切”,或只关心优等生而忽视差等生;教育效果为“高分低能”、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能力。从智力结构上看,应试教育只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容量,训练了学生的记忆力,但由于教学场所脱离社会生产和自然存在,教学环节缺乏实践内容,教学过程缺乏引导和激励,致使学生的观察力欠缺,所学知识零碎,难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思维力和创造力的潜能没有得到发掘。而素质教育改变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培养从事各种行业的社会劳动者为教育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受教育者各方面的智力水平得到全面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大批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而创造力是建立在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能力基础上的综合能力。古往今来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渊博的知识基础的。

智力中各项能力的培养都渗透到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之中,如实验课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理论课注重学生想象力、思维力的培养。每门课程都对人的智力的开发有益,正如培根所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2.培养学生的非智力水平,塑造完美的人格

非智力水平也就是“情商”(EQ)。情商又称情绪智力,是近

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能动性的主要体现,是智力因素得以提高的保证,是素质教育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动力系统。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非智力水平,而不是智力水平。古往今来,无数在事业上大成者都具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这些素养的形成一方面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艰苦磨练,正如孟子所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谓逆境出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内心世界的修炼,既能安于贫困,“胜不骄败不馁”,又始终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并不断学习和思考,蓄积崭露头角的力量。

良好的非智力水平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个方面:(1)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2)勤奋好学,刻苦工作;(3)为了实现理想勇于克服各种困难;(4)虚心学习和实践;(5)坚信自己的事业一定成功;(6)有进取心;(7)认识自己的情绪和别人的情绪,妥善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认知他人的情绪,有利于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8)较好的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即领导和管理能力。教育专家郝建认为一个没有缺陷的精神面貌应该包含勤奋、不怕困难、认真做事、追求卓越、勇于承担责任、关爱他人、谦虚、热爱自然、感恩、奉献等十大精神。通常所说的心理的健康应该是

各种非智力水平的外在状态。

应试教育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致使受教育者走向社会后难以妥善处理个人情感、无法适应瞬息万变而又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活,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出现病态人格和各类心理疾病。而素质教育改变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尊重个体的多样性,注重培养独立人格,创造条件磨练个人的意志,使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足够的生存和发展潜能和饱满的生活热情。 3.加强体育锻炼,拥有健康体魄

身体素质是素质要素中唯一的一种物质性的因素,是其它非物质性要素的载体。通过合理膳食、科学锻炼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实现躯体的健康。

4.提高道德素质和政治思想素质,实现人生价值 从小培养学生在家庭、班集体、学校等群体中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拾金不昧等良好的社会公德,并将爱国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制度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贯穿在其个体成长的整个阶段,只有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的种种行为规范,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聪明才智,造福于社会,也受益于社会。 三、素质教育的外延

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应局限于学校教育,而应该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父母是一个人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的教育起着言传身

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教育的主导者。社会是无声的老师,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及成长道路。因此,培养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的素质、净化社会不良风气均在素质教育的范畴之内。教育质量的提高受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中央政府、各级教育部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公民的长期不懈努力。相信,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就业压力的减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素质教育能实现其最终目标。

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kukd1eb5f2r4yi9c8hj79c964hjsm00lij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