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显谟凡事都要探个究竟。前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提出的成土过程与风化过程同时同地进行的理论,曾是指导中国学者进行土壤发生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朱显谟对它不迷信,而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该理论仅适于块状岩体上进行的与陆生生物进化相一致的原始成土阶段。
1959年,为了国家建设大西北的需要,朱显谟毅然告别工作条件优越的南京,举家来到地处西北农村的中科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在黄土高原工作的50多年中,朱显谟实地考察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20多遍,三次跨越昆仑,两度入疆。他积40余年黄土高原土壤科学研究成果和结合群众的实践经验,于80年代初提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其内容是: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
“目前,经过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等工程,黄土高原基本变绿,黄河流失土壤泥沙由13亿吨减少为3亿多吨。”朱显谟的学生吴普特说。
(摘编自《102岁朱显谟院士逝世:为“黄河清”奉献半个多世纪》,2018年10月凤凰) 材料二
据黄河志卷一“黄河大事记”所载,把黄河泛滥、决堤的情况统计为: 时期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北宋时期 金元时期 明朝 清朝 民国时期
年数 361 379 161 241 276 267 25
泛滥、决堤次数 2 8 8 7 30 84 44
泛滥、决堤均次 每180年一次 每47.3年一次 约20年一次 每34年一次 约9年一次 约3年一次 每年1.8次
(摘编自朱显谟《再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 材料三
为落实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目标,时任国务院总理亲自视察陕北,提出退耕还林的措施。朱先生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给总理上书表达激动之情,也进一步从科研角度为国家宏观决策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摘编自张晴《朱显谟院士和“28字方略”》) 材料四
为构建大生态格局,河南省民权县提出建设“黄河故道生态走廊”,当地政府构筑起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良土壤的林带生态屏障,呵护着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农田免受风沙的侵袭。还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平原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
(摘编自《黄河故道起绿洲》,2018年5月2日《光明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朱显谟跟随侯光炯研究和调查土壤情况,这让他领悟到了实地研究精神。 B.朱显谟敢于否定威廉斯的学术观点,源于自己的质疑精神和实践研究。 C.朱显谟的学生吴普特说的一番话,印证了朱显谟的研究成果已见成效。 D.在治理黄河方面,朱显谟的研究成果某种程度上给国家决策提供了帮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朱显谟提出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不仅是他治理黄河的核心理念,也是国家解决黄土高原问题的指导思想。
B.根据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黄河泛滥、决堤的频率最小,此后各时期黄河泛滥、决堤的频率越来越快,次数越来越多。
C.根据材料,要治理黄河,需要研究者的理论指导,更需要地方政府的治理举措,足见地方政府该是治理黄河的最大贡献者。
D.要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地方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建立生态屏障,为百姓生产生活提供免受风沙侵扰的良好环境。
9.朱显谟毕生致力于治理黄河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除莘县知县,调繁安丘。三十六年四月,以治行征,授给事中,先除礼部主事。四十年十月命始下,振基得户科。时吏部推举大僚,每患乏才,振基力请起废。
韩敬受业宣城汤宾尹。宾尹分校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搜得之,强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为第一。榜发,士论大哗。知贡举侍郎吴道南欲奏之,以云举、图资深,隐不发。事三年,会进士邹之麟分校顺天乡试,所取童学贤有私,于是御史孙居相并宾尹事发之。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振基谓议者庇之,再疏论劾。帝乃下廷臣更议。
初,宾尹尝夺生员施天德妻为妾,不从,投缳死。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后永缙又发诸生梅振祚宣祚朋淫状。御史熊廷弼素交欢宾尹,判牒言此施、汤故智,欲藉雪宾尹前耻,杖杀永缙。时南北台谏议论方嚣,各自所左右。孙振基等上疏持勘议甚力。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
驳之,疏凡数十上。振基及诸给事御史复极言廷弼当勘,斥应震等党庇,自是党廷弼者颇屈。帝竟纳玮言,令廷弼解职。其党大恨。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振基劲直敢言。居谏垣仅半岁,数有建白。既去,科场议犹未定,策复上疏极论。而宾尹党必欲十七人并罪,以宽敬。孙慎行代正春,复集廷臣议。仍坐敬关节,而为十七人昭雪。宾尹、敬有奥援,外廷又多助之,故议久不决。凡与敬为难者,朝无一人。振基寻以忧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孙振基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B.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C.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D.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除,文中是任命、授官的意思,跟“拜”、“召”、“陟”都同义。 B.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 D.疏,文中指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孙振基勤于治政。他在安丘任职时,尽管当时的安丘政务很繁重,但他还是以优异的政绩被皇上征召,授予了给事中的官职。
B.孙振基爱惜人才。吏部推举大官,总是忧虑朝廷内外没有优秀人才,孙振基于是极力请求重新启用被贬黜的官员。
C.孙振基有正义感,汤宾尹任会试考官时徇私舞弊,强迫王图等录取韩敬为第一,御史孙居相揭发了此事,孙振基两次上疏。
D.孙振基敢于谏言。对熊廷弼的罪恶,他主张审问,虽然皇上反对,公开袒护,但他仍和众给事御史极力进谏,最终使皇上改变主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 ②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体诗,完成14—15题。(11分)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 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上阕“新凉”中“凉”字用得很妙,其原因是“凉”字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伤感、悔恨之情。 B.词人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充斥廊庑间的西风落叶之声,营造出一种凄清寒凉的意境。 C.“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表达出词人念远怀人的情思与希望被人理解的深意。 D.本词在抒情上只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由景生情,情真意切。
E.这首词的语言不尚藻饰,用语平稳妥帖而又蕴含深意,富于人生哲理,十分耐人寻味。 15.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两句的理解。(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痛心于在由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行宫改建的祠庙旁“ ”的景象,认为人们早已遗忘战败的屈辱历史。 (2)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这两句是:“ , 。”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无奈,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古代的一些文人空有抱负却无施展才华的机会,也不屑于和一群功利之徒为伍,转而求田问舍,寄情山水,....过着惬意逍遥的隐居生活。
②由于各国的研究标准和方法不统一,当前的微生物学研究如同盲人摸象,使得数据难以比较与整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③一幅尘封了100多年的油画经过专家对颜料的化学分析和对画布进行X光扫描,被认定为梵高的真迹,这颗沧海遗珠终于可以在世人眼中大放光彩了。 ....
④格力电器能在竞争激烈的空调市场稳执牛耳,与它的苦练内功,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完善销售体系,创新技....术分不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