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单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23:24:0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4、矿井服务年限21.9a,其中2号煤层服务年限:12.2a。 5、矿井兼并重组整合移交生产时以一个综采工作面保证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6、通风系统:中央分列式。

7、主斜井提升方式:安装800的U型大倾角强力胶带输送机担负矿井原煤提升任务。

8、原主立井改为回风立井,选用两台8-№22(B)型防爆对旋式通风机。

10、新建地面10变电所,仍采用10下井,地面用电电压10、380/220V、井下用电电压1140/660V。

11、吨煤电耗:12.89·h 12、矿井全员效率:9.5工

13、矿井兼并重组整合工期为13.5个月,其中施工准备期1个月,建井工期12.5个月。 三、地层及地质构造

1、地层

井田内地层自下而上为奥陶系中统马上家沟组(O2s)、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上统太原组(C2t)、二迭系下统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统上石盒子组(P2s)、新生界第四系。井田内地表出露下石盒子组及上石盒子组和第四系地层,其余出露于井田外西部、南部地区。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

出露于井田以西、南地区,与下马家沟组整合接触。本组为含煤地层基底,岩性主要以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组成,质纯、性脆,夹泥

4 / 47

质灰岩,节理发育,且不规则,多为方解石或泥质充填,有溶蚀现象。本组厚度约400m。

2)石炭系(C) (1)中统本溪组(C2b)

出露于井田以东的沟谷内,与下伏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约10.00m,甚至更薄,岩性主要为灰白色或兰灰色铝质泥岩、铝土矿层,下部含瘤状黄铁矿结核。本组厚0~17.1m,平均5.93m,北部较厚,向南变薄甚至尖灭。

(2)上统太原组(C2t)

本组零星出露于井田以西的沟谷中,与下伏本溪组界限不明显,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厚59.84~81.56m,平均69.8m,厚度变化北部厚、西南薄。根据岩性特征,本组可明显分为三段:

下段(C3t1):从本溪组顶部至15号煤层顶,本段厚4.2~7.26m,平均5.82m左右,由黑色泥岩及煤层组成,其中15号煤层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

中段(C3t2):从K2石灰岩底至K4灰岩顶,本段厚40.24~51.3m,平均44.85m。岩性主要由石灰岩、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石灰岩K2、K4层位稳定,K2有时分为2层。

上段(C3t3):从K4石灰岩底至K6灰岩顶,本段厚15.4~23m,平均19.13m。岩性主要由黑色泥岩、粉砂岩及薄煤层为主,夹菱铁矿及石灰岩薄层。

3)二迭系(P) (1)下统山西组(P1s)

自K7砂岩底至K8砂岩底,厚度24.3~33.5m,平均27.67m,其厚

5 / 47

度变化不大。与下伏太原组地层整合接触,为本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下部岩性主要由深灰色泥岩、粉砂岩组成。底部砂岩(K7)发育不好,常相变为一层灰黑色粉砂岩,含菱铁矿结核,中部以灰黑色粉砂岩,泥岩及2号煤层组成。上部以灰白色中粒砂岩、灰黑色粉砂岩为主,其中夹3层薄煤线。

(2)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出露于井田地势较低地带,从K8砂岩底至K10砂岩底,厚度74.5~95.6m,平均86.2m 。整合覆盖于山西组之上。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石英岩、长石石英岩、粉砂岩、底部K8中砂岩不稳定,常相变为细砂岩,下部为灰色及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P1x1):底部K8砂岩为灰白-深灰色中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常相变为粉砂岩。向上为灰色、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及薄煤层。

上段(P1x2):上部为灰、灰绿色铝质泥岩、粉砂岩夹灰绿色粉砂岩,下部为灰色含铝泥岩、粉砂岩及细粉砂岩。底部K9为灰白色中粒砂岩,层位稳定,厚度变化大,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少量白云母片及炭屑,钙质胶结。

(3)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K10砂岩底至K14砂岩底,厚约470m,与下伏下石盒子组整合接触,按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中、下三段,本区只保留有中、下段部分地层。

下段(P2s1):

K10砂岩底板至K12砂岩底,厚度一般为207m,下部以灰绿、灰黄、紫红色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互层为主,夹数层砂岩稍多,成条带

6 / 47

状,并有铁质结核(铁锰质)出现,呈透镜体,有时也出现鲕状结构,但鲕粒小而少。K10底砂岩在矿区很不发育。

中段(P2s2):

出露厚度大约30m,主要为紫红色泥岩,粉砂岩夹砂岩互层,底部为一厚层状(8~10m)灰白色——黄绿色中粒砂岩,其层位为K12。

4)新生界

为矿区内主要覆盖层,均为不整合覆盖于不同时代地层之上。 (1)第四系更新统(Q23)

主要为残积黄土,由当地风化壳剥蚀风化而沉积。黄土颗粒及颜色受当地影响,在河谷两旁偶见有搬运沉积粘土和砂层。厚0~30m。

(2)第四系全新统(Q4)

由砾、砂砾、砂不同粒度的岩块及次生亚砂土组成。分布于中村河床和沟谷中,厚约0~20m,平均10m左右。

2、地质构造 1)地质构造

井田总体为一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自北向南由南向西变为东西向又变为南西向,倾向为北东、北北,地层较平缓,倾角一般6~9°,井田内断层稀少且延伸短、断距小。地表未见陷落柱,未见岩浆活动,井田地质构造属简单类型。井田内地表仅发现3条断层,分别为:

(1)F1正断层

该断层出露于301与302号钻孔西约160m一带,断层延伸长度750m,走向N65°E至N5°E,倾向S25°E至S85°E,倾角70°,落差15m,两盘出露地层均为上石盒子组下段地层。

(2)F2正断层

7 / 47

搜索更多关于: 单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的文档
单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l94w9mlge3xy6q955p40ne2d1fovz0148j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