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地建设了好多年的,也有一些是我们还未自觉地意识到的,或者说是我们将来可以建设和尝试的一些方向。
普利策新闻奖大致分为(可能在各媒体的报道中名称有区别): 1公众服务新闻奖; 2突发新闻奖或现场新闻奖; 3调查研究新闻奖; 4解释性报道奖; 5一般地方新闻报道奖; 6国内新闻报道奖; 7国际新闻报道奖; 8新闻特写奖; 9评论奖或社论奖; 10批评奖; 11漫画奖;
12突发新闻摄影奖; 13特写新闻摄影奖。
其中份量最重的是公众服务新闻奖。
如何发展我们的专题类新闻报道,使之与新闻的发展逐渐相吻合,并且发现我们现在的一些报道样式的不足,从普利策对新闻的归类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1,比如突发新闻奖或现场新闻奖就不说了,它主要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和现场性。我们现在前十六个版的很多条新闻主要就是这种样式;
2,值得强调的调查研究类新闻奖,这恐怕也是我们专题部目前做的比较早也比较集中的新闻样式:比如《郑直报道》、《新闻暗访》、《新闻回访》、《记者调查》、甚至《公众调查》、以及我们一直在做的各种《周刊关注》、《周末关注》及《下周关注》等版面。强调在新闻报道中的调查研究的价值和地位,探讨用科学或社会学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去采集新闻,应该说
是西方新闻界这二三十年来发展比较快的一大类新闻样式。所以,尽管我们也一直在做,但在调查手段和调查的科学方法上,应该说还有着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最近二十年来在美国发展非常快的《公众调查》类新闻,已经衍生出许多种类出来。大规模的数据统计和科学的抽样方法地运用是一种方法,也可以有小样本量的横向比较调查。新华社前几天在北京青年报上发了两个专版的《十城市调查富康车销售》,就是这种类型的尝试。再比如,当机场高物价被关注的时候,运用小样本量的横向比较调查方式所取得的调查结果,就要比大样本量或其它的报道方式更直接更能说明问题。所以,尽管调查研究类新闻我们已经和正在做着不少尝试,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其实还有不少方法可以借鉴进来,尤其是社会学的一些科学的调查方法。这一点,希望将来能听到更为专业的人的更为专业的一些见解。
3,是解释性新闻奖。在这个新闻样式上,我现在可以想到的文章比较零散,还不多,我们在版面的建设上基本还处于空白的状态。普利策前年和去年的该奖项分别被“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对社区酗酒的报道”的两篇文章获得。其实看我们现在的专题新闻,我们也在做着一些这方面的尝试,但没有形成比较自觉的观念。比如我们在进行许多科技大新闻的报道或政治新闻的报道时,背景往往被我们有意识地压缩。但是恰恰是此类新闻,其背景往往可能正是新闻最有价值的地方。现在看我们的版面,如果说还能靠上点边的话,应该是《课题新闻》版,上一次开会时张延平总编提到的专门做一块《背景新闻》版,我认为也应该属于对这一类新闻样式的探讨。
4,公众服务新闻奖。这一类奖不太好理解,但据说它是普利策新闻奖中最重要的一项奖。其它奖都是发奖金,大约1000美元,只有这个奖是发金牌的。这个奖前年和去年的获奖作品涉及的选题分别是对“城市中智力残障者被忽视和虐待的报道”、“美国移民局滥用权力的报道”。如果套用我们现在的专题报道样式,可能只有青年周末的《周末关怀》要更像一些。我理解普利策奖之所以比较注重这个奖,可能是要强调体现西方新闻的一些价值观,比如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及对政府权力的监督等。其实这一类新闻在北京青年报一直以来都是有传统的,比如我们曾经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爱心报道等等,但因为始终没有固定地建设和比较有节奏地策划,所以始终难以形成品牌。
5,再有一点我认为也很有意思,但不知道我们能否有空间进行尝试,那就是新闻漫画。之前我不知道,在美国的普利策奖中,漫画是作为一项独立的奖项存在的。这说明西方新闻对于漫画这种格式是非常看重,并且是独立于其它新闻样式之外的一种独立样式。我们过去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尝试,在头版有过小专栏,但不知道后来是什么具体原因就停了。漫画作为一种独立的新闻样式,可能现在还要受到一些新闻环境的限制,因为漫画的一个本质是讽刺。但我想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们能在有限的空间中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也未必不是好事。
下面我想和大家一起欣赏一下《普利策特稿奖》这本书里的一些采访和写作技巧。可能要用到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整理时省略)。
普利策的特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无论反映人或事,稿子竟能全由细节拼成,而目前我们所操作的专题新闻则习惯了用专家、讲道理,两相对比就显得后者空洞和概念化。
1结构:
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点启发是,一篇好的、流畅的特写或专题的结构,并不一定非得用我们
贯常所见的平铺直叙的方式。这本书的许多文章格式甚至不惜借用小说的叙述格式。所以,什么样的格式适合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文章用什么样的格式是最流畅的,是需要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认真考虑一下的。
2选题:
我认为目前我们所操作和选择的新闻,大多是属于平面选题,跳动不大,这其中可能《吴菲访谈》和《郑植报道》有一定的特色。其实专题应是享有大空间的,也就是将时代背景下的大问题,以微观角度剖析,纵深的看,注重新闻与时代背景结合的新闻我们也可以尝试。这是我认为的立体化报道。
比如,在这本书中有两篇文章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第一篇是1986年的普利策特稿奖作品《土地上的生活:一个美国农场家庭》。应该说这篇文章就是一个背景下的常态报道。文章开门见山就一下子道出了整个大事件的背景,很好地引入了农场的危机形势。统观这篇文章,都是对一对农场主人一年四季的生活、工作的细节描写,但通过一个加一个的细节描写,农场主人的思虑、迷茫、不满及无可奈何,一次又一次地跃然纸上。而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在为“农场破产”这样一个大背景紧密相关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根本不罗列数字和专家观点。它只用客观描述,让人在细节中体会和最终思考。
这种报道方式,给读者一个平等的视角和合理的思考空间,应该说是对读者的一种尊重,因为它从不试图去强加进专家的观点或统计数字。
另外一篇文章的标题是《艾滋病在哈特兰》。这篇文章也是描述时代大背景下的一对同性恋艾滋病患者的最后日子。也是一篇“一叶知秋”的立体式报道。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篇几万字的特稿,全部使用的都是细节,尤其是最后男主人公汉森的死,作者从未说过他与病魔如何搏斗这些套话,而是全用观察和描写。看这篇文章就会惊讶,通篇文章没有宏观分析、没有数字统计、没有理论,全部是一个细节加一个细节,但美国的同性恋和艾滋病的大时代背景却已经留在脑海中了。所以说,这种技巧才真得是千锤百炼的本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