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蜜蜂养殖教案大全》不要积分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0 23:49:3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蜂毒的禁忌症:蜂毒治疗的病种甚多,并且疗效确实不错,但不能说蜂毒是万能药。在临床中,对患有肝炎、肾炎、性病、糖尿病、胆囊炎、尿崩症以及有出血倾向的疾病等应禁止使用蜂毒。对老年人、儿童要慎用。

3.蜂毒使用的剂量:由于蜂毒治疗各种疾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所以目前还没有一种科学的方法来鉴定蜂毒的效价。现在普遍采用将1只工蜂的排毒量(约0.2~0.&127;4毫升)作为一个治疗单位,治疗使用的剂量大小,要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和病情的变化而定,一般每次使用1~4个治疗单位。

第七章

治工作。

一、病敌害种类 (一)传染性病害

1病毒性病害 囊状幼虫病、麻痹病

2细菌性病害 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败血病、副伤寒 3真菌性病害 白垩病、黄曲霉病

4原生动物病害 孢子虫病、变形虫病

5寄生虫病害 蜂虱、肉蝇、驼背蝇、地胆病、蜂螨 6 综合性传染病 爬蜂病 (二)非传染性病害

1气候原因 卷翅病、幼虫冻伤病

2蜜源原因(中毒) 枣花病、甘露蜜中毒、花蜜花粉中毒、农药中毒 3遗传原因 死卵病 (三)敌害

包括 昆虫及蜘蛛类敌害(胡蜂、蜘蛛、蜡螟)、两栖类敌害(蟾蜍、青蛙)、鸟类敌害 、兽类敌害( 狗熊)、鼠类 二、主要病敌害及其防治

(一) 美洲幼虫腐臭病(烂子病)

一年四季幼虫均能染病,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这时正是蜂群繁殖和生产的季节,危害较大。

1病原 幼虫芽孢杆菌(最适宜温度37℃,适应性很强,沸水中煮沸1~5分钟,即可杀死该菌。

2症状 发病死亡的多是封盖后的幼虫。孵化后24小时的幼虫最容易感病,西方蜜蜂易患此病,东方蜜蜂对此病抵抗力较强。患病蜂群的封盖子脾表面,常呈湿润、油光和下陷,并有针头大的穿孔,形成所谓的“穿孔子脾”。死亡幼虫起初呈苍白色,以后逐渐变深,呈淡褐色、咖啡色,最后呈暗褐色。虫尸呈粘液胶状,发出鱼腥臭气味。用火柴棒挑取,可拉成2~3厘米的细丝。虫尸干枯后紧粘房壁,工蜂难以清除。(见示意图)

3诊断 (1)据症状进行初步诊断。

(2)微生物学检验 涂片——染色芽孢,可发现许多单生或链状的椭圆形杆菌或芽孢。 (3)牛奶鉴别试验 新鲜牛奶2~3毫升,置试管中,再挑取幼虫尸体经分离培养的菌体少许加入试管中,充分混合均匀,在30~32℃下培养1~2小时,若见牛奶凝聚,则为美幼病。 4传播途径

传播来源 被污染的饲料和巢脾。

传播方式 内勤蜂的饲喂和清扫,调换子脾。 5发病与环境的关系

(1)与虫龄的关系 孵化24小时的幼虫易感病。老熟幼虫、蛹、成蜂不易感病。

(2)与饲料成分的关系 老熟幼虫或前蛹期死亡是因此时被停止饲喂,体内还原糖迅速被同化,使还原

蜜蜂的病敌害

蜜蜂的病害和敌害是发展养蜂业的一大障碍,为保种养蜂业能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对蜜蜂病敌害的防

41

糖的浓度下降到下降到正好适合病菌生长繁殖的浓度,而幼虫饲料中还原糖高浓度对病菌有影响,即【还原糖】高,可抑制病菌繁殖、生长。

(4)与气候季节变化的关系 多流行于夏秋季节。

(5)与蜂种的关系 中蜂目前未发现美幼病,西蜂多发此病。

6防治方法

(1)预防 杜绝病原:严格检疫,遵守操作规程,禁用来路不明的蜂蜜作饲料,不购买病蜂群。 (2)注意消毒 少数发病隔离处理,并对未患病蜂群进行0.1%磺胺噻唑糖浆预防性饲喂。

(3)清除病原 发病较轻(烂子面积小于30%)时,可人工清除虫尸,并用棉签蘸75%酒精消毒;发病较重时,应彻底换箱换脾,并将换下的蜂箱及巢脾焚烧处理。 (二) 欧洲幼虫腐臭病

欧洲幼虫腐臭病是蜜蜂幼虫的一种恶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能染病,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特别是早春季节群势弱、巢温过低时,更易染病。

1病原 蜂房链球菌 (主要)、蜂房芽孢杆菌、蜂房杆菌、蜜蜂链球菌等细菌。

2症状 因病原多种,故表现在症状上也是多变的。

(1) 典型症状 3~4日龄幼虫染病后,初呈苍白色、扁平,失去正常的饱满和光泽,后渐变成黄色乃至黑褐色,也有的未变色即腐烂,幼虫尸体呈溶解性腐败,有酸臭气味,挑时不成丝状,无粘性。染病幼虫多在封盖前死亡。幼虫干枯后,盘与房底,易被清除。

(2)例外情况 有时蜂群染病后,子脾上可出现空巢房和子房相间的“插花子脾”。 3诊断

(1)据症状进行初步诊断;

(2)涂片——风干——固定——染色——镜检,若发现有较多单个或链状的球菌,并具有梅花络状排列特点,同时还有较多的杆菌;

(3)在一般酵母琼脂或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分离纯化在镜检。 4传播途径

被污染的饲料(花粉)是主要的传播源;内勤蜂的清扫和饲喂是群内主要传播途径;盗蜂和迷巢蜂是群间主要传播途径。

5发病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致病菌可潜伏一年以上,但不是经常发病,环境条件决定是否发病。 (1)与蜂群群势和状况的关系 繁殖力强,具有育虫要求的蜂群,对病虫有较强的清除能力; (2)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早春多发,尤其是群势弱、气温低,无蜜粉源易发生;

(3)与幼虫日龄的关系 1~2日龄感病,潜伏期2~3天,故多在3~5日龄死亡。 6防治方法 饲养强群、蜂箱保温、补喂蛋白质饲料,提高蜂群抵抗力。

发病较轻时,可人工清除虫尸,并用棉签蘸75%酒精消毒;发病较重时,应彻底换箱换脾,

并将换下的蜂箱及巢脾焚烧处理。(见示意图) (三) 囊状幼虫病

囊状幼虫病属于病毒性病害,西方蜜蜂抵抗力较强,感染后一般能自愈;中蜂抵抗力弱,一旦感染,容易蔓延,使蜂群遭受巨大损失。蜂群一年四季均可染病,当春秋气温在26℃以下时容易流行,特别是饲料不足时,弱群更易受害。

1病原 囊状幼虫病毒(直径20~30纳米的等轴病毒粒子,刚死的幼虫具有很强的感染性)

2症状 发病多为5~6日龄或刚封盖的大幼虫,大约1/3死于封盖前,2/3死于封盖后。幼虫死后呈黄褐色,尸体不腐败,无粘性,也无臭味,虫尸表皮增厚变粗糙,虫尸内充满粒状液体,用镊子夹出时,虫尸呈囊状。尸体干枯后,皱缩扭曲,头部上翘,变成“龙船状”的硬皮。(见示意图)

中蜂发病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急性型”,即大片子脾发病,来势极凶,很容易造成全群死亡;另一种是“慢性型”,发病初期,少数死虫立即被工蜂清除,蜂王重新产卵而出现“花子”现象,与欧洲幼虫腐臭病初期相似,患病蜂群逐渐衰弱。

3防治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密集蜂群,及时合并过弱的蜂群并挑出虫尸,用酒精棉签消毒巢房。对于病情

42

较重的蜂群,应采取换箱换脾,并将换下的蜂箱及巢脾焚烧处理。 (四) 枣花病

枣花病是发生在我国华北地区枣花流蜜期的一种地方性病害。

1病因 枣花蜜中含有能引起蜜蜂中毒的高含量钾离子和生物碱类物质所致。发病的轻重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和蜂种有密切关系。

2症状 主要是采集蜂死亡,发病期约20天。病蜂开始呈现腹部膨大,失去飞翔能力,肢体失去平衡,发抖,在巢门前地上作跳跃式爬行,对外界反应迟钝;以后随着病情加重,病蜂常仰卧在地上,腹部不断地抽搐,最后痉挛而死。死亡蜜蜂翅膀张开,腹部向内钩缩,喙伸出,呈典型的中毒症状。中毒严重时,巢门前死蜂遍地,群势迅速下降。

3防治方法 加强蜂群防暑工作;蜂箱严密,框顶、蜂箱四周和箱底经常洒水;蜂箱遮荫防止烈日直晒;及时取蜜,摇蜜后的空脾灌以凉水再插入蜂箱;枣花大流蜜期给蜂群补喂花粉。 (五) 农药中毒 1症状

(1) 全场蜜蜂突然出现大量死亡,且强群死蜂严重,死亡的蜜蜂大多是采集蜂,有的蜜蜂足上 还带有花粉团;

(2) 中毒蜜蜂常爬出巢门,在地上翻滚打转,身体不停地抽搐,最后痉挛而死。蜂尸翅膀张开, 腹部向内钩缩,喙伸出。

(3) 蜜蜂呈现极度不安,秩序混乱,爱蛰人。在中毒严重时,箱内幼虫也出现中毒,从巢房中 脱出,通常称之为“跳子”。

(4) 开箱检查,箱底有很多死蜂;提起巢脾时,工蜂纷纷落下,振翅缓慢,只能飞落箱中或地 下,能勉强继续爬行的蜜蜂也软弱无力,不断向下滑动。 2防治方法

(1) 为了保护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尽量减少蜜蜂因农药中毒造成的损失,应大力宣传蜜蜂授粉的意 义,尽量避免在蜜粉源植物开花期施用农药;如在花前与花后施药等效,尽量在花后施药;若急需在花期施药,也应选择高效且残效期短且对蜜蜂无害或低毒的药剂,花期用药,应在蜜蜂出巢采集前或回巢后施药,雾剂与水剂等效时,尽量用水剂;必需在花前施用对蜜蜂剧毒的杀虫剂时,要提前通知5公里以内的养蜂场,以便蜂场采取预防措施,在喷药前一天晚上关闭巢门,阻止蜜蜂前往喷药区采集。关闭期限:烟碱、杀菌剂、除虫菊和除莠剂4~6小时;1059、乐果、敌百虫、鱼藤精24小时;甲基1605需48小时;1605邀72小时;砷和氟的无机药剂,需4~5昼夜。在蜂群幽闭期间,要盖上纱盖或加一个空继箱扩大蜂巢,使巢内空气流通,并做好遮荫工作,保持箱内黑暗,使蜂群安静。幽闭的时间长,可在傍晚蜜蜂停止飞翔时把巢门打开,次日晨蜜蜂未飞出前再关闭巢门。

(2) 暂且将蜂群运离喷药区5公里以外处,待农药失效后再运回原址;

(3) 喷药时,可在农药中加入一些对蜜蜂有驱避作用驱避剂,如石炭酸、煤焦油(使用时应加少量 肥皂)等,使蜜蜂避免受害。

(4) 当蜂群发生农药中毒时,应及时采取抢救措施。首先应将蜂群撤离出毒物区5公里以外,避免蜂群继续中毒。同时将巢内所用混有毒物的饲料全部清除,并用1:1的糖浆或干草水糖浆进行补充饲喂。另外要用药物解毒:由1605、1059、敌百虫和乐果等有机磷制剂所引起的中毒蜂群,可用0.05%~0.1%的硫酸阿托品或0.1%~0.2%的解磷定溶液进行喷脾解毒。

(六) 蜡螟

蜡螟是以幼虫蛀食巢脾的一种害处,出现在3~4月份,白天隐藏在箱缝里,晚上雌、雄蛾交配,产卵于蜂箱缝隙或箱底的蜡渣中。蜡螟分大蜡螟和小蜡螟两种,其幼虫称为巢虫或绵虫。

1大蜡螟 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一年发生2~3代,雌、雄蛾交配3~10天后开始产卵。幼虫孵化后以箱底蜡屑为食,一天后上脾,钻入子圈底部蛀食巢脾,并逐步向房壁钻孔吐丝,形成隧道。受害的蜜蜂子脾,大量的蛹不能封盖或封盖后被蛀,造成“白头蛹”。 2小蜡螟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中国南方发生普遍,一年可发生3代。雌、雄蛾交配后约1小时就开

43

始产卵,幼虫孵化后不久即潜入巢房底部吐丝作茧,穿成隧道,蛀食含茧衣的巢房壁,不但能毁掉巢脾,而且危害幼虫,被毁害的蜜蜂幼虫很快被蜜蜂清除,被害的蜜蜂蛹的封盖被咬破,露出白头,引起”白头蛹”。 蜡螟严重时,能引起蜜蜂飞逃,尤以中蜂受害严重。在贮存巢脾和蜂蜡制品的仓库中,小蜡螟比大蜡螟危害更严重。

防治方法 (1)加强饲养管理 饲养强群,合并若群;经常清扫箱内蜡屑,及时更换陈旧巢脾;发生巢虫时,人工进行清除。(2)药物熏杀 可杀死巢脾上各发育阶段的蜡螟。其方法是将受害巢脾提出放继箱中,然后叠加于空巢箱上,再用药物熏杀。方一 二硫化碳(CS2) 每个继箱用10毫升,滴在滤纸上,置于顶层继箱中的框梁上密闭熏蒸24小时以上。方二 冰乙酸 98%冰乙酸蒸气对蜡螟幼虫及卵具有很强的杀伤力,用法同二硫化碳。方三 二氧化硫(SO2) 按每个继箱3~5克硫磺的剂量,将其放在瓦片上置于空巢箱内,点燃后密闭熏蒸24小时。方四 环氧乙烷 按每立方米容积20毫升的剂量,密闭熏蒸24小时。此外,受蜡螟危害的巢脾在50℃以下,加热40~60分钟,或在-7℃下冷冻5小时以上,都可杀死各期蜡螟。北方冬季将巢脾放置室外,效果也很好。(3)妥善保管巢脾 从蜂群中提出的巢脾经过药物熏杀蜡螟以后,宜保存于蜡螟不能进入的空蜂箱或专用的巢脾贮藏柜内。

(七) 蜂螨

蜂螨病是由雅氏瓦螨(俗称大蜂螨)和亮热厉螨(俗称小蜂螨)寄生于蜂体外引起的病害。这两种螨类靠吸食蜜蜂体液生存。由于西方蜜蜂抗蜂螨能力弱,因此危害普遍而严重,中蜂抗此病能力强,一般不易造成危害。

1病原

(1) 雅氏瓦螨 雅氏瓦螨(见示意图)原为东方蜜蜂寄生螨,主要寄生在东方蜜蜂的雄性幼虫巢房内。 20世纪初,随着西方蜜蜂的引进,逐渐传人西方蜜蜂的蜂群中。雅瓦氏螨不仅危害雄蜂幼虫,而且也危害工蜂幼虫。雄蜂和工蜂只是雅氏瓦螨的中间寄主。雅氏瓦螨的成虫分雄性和雌性,两者形态不同,雌性螨呈椭圆形,宽大于长,体长1.1~1.2毫米,体宽1.6~1.8毫米,棕褐色,发育期为6~7天。雌螨在夏季可生存2~3个月,冬季可生存5个月以上。一只雌螨一生有3~7个产卵周期,可产卵30粒。每个产卵周期在工蜂巢房中可产1~5粒卵,在雄蜂幼虫巢房中可产1~7粒卵。雅瓦氏螨生存力很强,当脱离蜂巢时常温下可存活7天,在封盖子脾上可存活32天。

(2) 亮热厉螨 亮热厉螨(见示意图)是危害蜂群最严重的螨类之一。它是典型的巢房内寄生螨,因此 蜜蜂的幼虫和蛹受害最严重,其成虫也分雌性和雄性两种。雌性成虫为卵圆形,体长1.03毫米,体宽0.56毫米,棕黄色。雄成虫呈长卵形,体长0.95毫米,体宽0.56毫米,浅棕色。亮热厉螨发育期为6天,它必须依赖蜜蜂的幼虫和蛹生活、繁殖。成虫在蜜蜂繁殖期平均寿命为9~10天,最长19天。当蜂群断子时,通常只能存活1~3天。雌螨潜入大幼虫巢房内,经48~52小时即开始产卵。

2症状 被雅氏瓦螨寄生的蜜蜂发育不良,体质衰弱,采集力下降,寿命缩短,蜂群逐渐衰弱。被亮热厉螨寄生的蜂群,子脾上有不少巢房盖被咬破,有的蜜蜂幼虫未化成蛹就死去,有的化蛹以后不能羽化,有的羽化出房时翅膀残缺不全,幼蜂发育不良,在巢门前或场地上乱爬。

受蜂螨危害严重的蜂群,由于不能产生健康的新蜂,成年蜂大批死去,蜂群群势迅速削弱,采集力严重下降,甚至会造成全群死亡。

3防治方法 防治蜂螨,应首先熟悉蜂螨的生活习性和规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药剂都难以将巢房内的蜂螨和卵、若虫杀死,因此,要使治螨效果好,最佳办法是在巢内无封盖子的情况下(如早春或晚秋),实施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当蜂群在繁殖期间,要取得好的灭满效果,必需人为造成群内断子期,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治疗。

方一 物理方法。利用蜂螨在46~48℃时便处于昏迷状态、从蜂体上脱落这一规律,将蜜蜂装入铁纱笼内,放入恒温器中,使蜜蜂在回旋转动的笼内均匀受热,蜂螨便会自动脱落。此法无污染,值得提倡。注意控制温度不要太高,以免蜜蜂死亡。

方二利用雅氏瓦螨喜欢在雄蜂巢房内产卵的规律,放入雄蜂脾,然后将封盖的雄蜂脾取出,削去封盖,摇出雄蜂蛹,消灭雅氏瓦螨。

方三 15%的乳酸水溶液喷雾,隔日一次,连续3~4次。乳酸是最安全的治螨药剂。

44

其他治螨药物很多,但是要生产绿色蜂蜜,应严禁使用抗生素等 蜜蜂败血病

蜜蜂败血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快,死亡率高。高温高湿的环境及春夏两季容易发病。幼年蜂易患此病。

病原 蜜蜂败血杆菌,菌体大小:0.8~1.5×0.6~0.7微米。

症状 患病后的蜜蜂起初呈现不安,拒食,以后变得极度虚弱,并失去了飞翔能力,从蜂箱中爬出,或在框粱上振翅、抽搐,最后痉挛而死。主要特征:蜜蜂死亡后,颜色变暗,病蜂几丁质部分瓦解、分离。出现头、翅脱落,有腐败气味,在潮湿的环境下,尤为明显。初病时不易发现,一旦出现则蔓延很快,3~4天就能使整个蜂群死亡。

预防措施 选干燥地作养蜂场,注意保持水源卫生。

副伤寒病

又称“下痢病”,是成年蜂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有时在夏季气温低且多雨时也会发生,特别在蜂群越冬期出现时,可造成越冬蜂死亡率增高,严重时甚至会全群覆灭。

病原 蜜蜂副伤寒杆菌,属肠杆菌科。长1.0~2.0微米,宽0.3~0.5微米,能运动,不能形成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兼性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25℃~30℃。此菌对外界不良环境抵抗力较弱,沸水中1~2分钟即被杀死。

症状 患病蜜蜂体色发暗,腹部膨大。

卷翅病

卷翅病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一种生理性病害。江浙地区多发生于芝麻花期,福建多发生于瓜花期。该病不仅影响新老蜂的交替,而且直接影响蜂群的采集力和下一个流蜜期的生产。 1.病因

主要是由于高温干燥引起。当外界气温高达35℃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下时,蜂群内蜜蜂少,子脾 多,易发生卷翅病,群内如缺乏饲料,病情也会加重。其次是大蜂螨和小蜂螨,寄生于幼虫和蛹体,吸收体液,影响其正常发育,羽化出房的幼蜂出现卷翅或缺翅。 2.症状

羽化出房的幼蜂翅膀不能伸展,形成卷翅,轻者翅尖卷,重者翅面叠折,蜂体瘦小,通常边脾和子脾边缘的 幼蜂病情严重。卷翅蜂在第一次出巢试飞时,即坠地死亡。 3.防治方法

采取以防暑降温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第一,选择阴凉靠近水源的地方作为蜂群越夏场地,特别要避免将蜂群放在烈日直晒的地方。 第二,作好蜂群的遮荫。蜂场无天然遮荫物时,应架设凉棚或在蜂箱上加盖草帘遮萌。 第三,调节箱内温湿度,在卷翅病发生时期,可采取蜂群内加灌水脾或在框梁间加木条等方法来调节群内湿度。 第四,作好蜂螨的防治。把蜂螨的寄生率控制在2%以下,保持蜜蜂的正常生活。 第五,蜂群缺蜜时,应用糖水补充饲喂(糖与水各半)。

(六)下痢病 1.病因

45

《蜜蜂养殖教案大全》不要积分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lqx40bpy347hq710ei6_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