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学复习题
一、人物及著作; 1, 孔子:《论语》(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言论; 2, 柏拉图(古希腊):《理想国》(教育思想、散记); 3, 昆体良(古罗马):《论演说家的培养》
4,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何儒家思想的高度概括(最早);
5, 培根(英国):《论学问的精神与进步》首次明确提出教育学; 6,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7, 卢梭(法国):《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8, 康德(德国):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9, 赫尔巴特(德国):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0, 杜威(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创立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11,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绅士教育思想;
12, 克鲁普斯卡娅(苏联)《民国教育和民主主义》用马义观点阐述教育和教育学史; 13, 凯洛夫(苏联):1939年主编《教育学》用马义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 14, 布卢姆(美国):制定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15, 布鲁纳(美国):《教育过程》主张不论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
构; 16, 赞科夫(苏联):《教学与发展》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
发展; 17, 1972年苏联出版了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列著作; 二、教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教育文献法:(古老、富有生命力)
2,教育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
特点:A,目的明确;B真实自然;C,直接翔实
功能:A,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改进教育工作;B,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探讨教师教学活动的有关规律;C,了解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D,了解师生群体范围,从而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E,可以了解其他教育影响的作用。
分类:自然和实验;直接和间接:参与式和非参与式:全结构与非结构;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等观察法
3,比较法:分类:横向比较(不同国度、民族、地区、学校等之间在某一课题上的比较) 纵向比较(同一国度、民族、地区、学校等在某一课题上自身现在与过去的比较)
步骤 ;A,描述;B:解释;C:并列;D:比较
4,教育实验法:5教育统计法;6,教育调查法;7,个案研究法。
三,教育学的流派:(P13\\14\\15) 1, 实验教育学;(德国)代表人物;梅伊曼(提出),拉伊1908年出版《实验教育学》; 主张一切教育教学中的被动、接受要让位于活动、表现、建构和创造。 2, 文化教育学:(德国)代表人物: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普斯朗
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基本观点:A,人类
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B,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C,教育必须采用精神科学和文化科学的方法;D,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射虎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
的主观文化的转变。)
3, 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代表人物:杜威于1916年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从左中心”、“学校及社会”等教育思想。
4,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苏联)代表人物:克鲁普斯卡娅于1917年出版《民国教育和民
主主义》,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杨贤江于1930年出版《新教育大纲》.认为教育是
上层建筑之一,是营谋社会生活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四,教育的定义:1,广义:凡是一切增进人类的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的社会活动;
2,狭义:即学校教育,老师对学生施加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比较的系
统,并长生了预期变化的教育
五,教育的起源:
1, 生物起源论:19世纪法国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的《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主张教育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2, 心里起源论:美国心理学家孟禄,主张教育即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
3, 劳动起源论:源于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米丁斯基的《世
界教育史》,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4, 交往起源论:认为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六,教育的发展:
1,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教育目的单一;2,没专门教育机构、制度、人员;3教育
内容缺乏;4,教育方法简单。
2, 古代社会的教育:特征:A,教育目的是培养统治人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B,出现专门教育机构和人员,初步形成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D,教育方法多是死记硬背和强迫体罚。
3, 现代社会的教育:特征:A,教育目的的多元化;B,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学校制度及教
育人员的专业化;C,课程结构、内容不断的调整;D,教学方法多样化,师生关系民主化;E,教学组织形式只要是班级授课制。
七,名词解释:
1,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化):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 。
教育民主化的内容:1,入学机会要均等;2教学过程要民主化;3教育管理民主化。 2,终身教育: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 3,素质教育(全面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学生每一方面。
4,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 八,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1, 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2,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3,具有补平衡性。 九,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 遗传素质;2,环境;3,主观能动性;4,社会实践活动;5,教育。
十,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1, 个体的个性化:是指个体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其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它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以及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2,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要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社会化的内容:A,接受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B,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一致;C,掌握个人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需的技能;D,学会认同身份和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促进个体思想的社会化、个体行为的社会
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意识。
十一,教育的功能:
1, 政治功能:A,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人才;B,教育通过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
一定的政治;C。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
2, 经济功能:A,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生产新
的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3, 文化功能:A,教育局有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B,教育具有文化交流和选择、
整理的功能;C,交由具有文化创新、更新的功能。 十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十三,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十四,教师专业的发展:
1, 专职教育者,即“教师”,人类发展到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和脑力劳动者的出现,便具备了学校产生的条件;
2, 官学的教师都是由统治阶级的官吏兼任的,也称官师结合;(P122) 3,1974年,法国第一个建立了培养教师的巴黎师范学校
4,19世纪初,德国师范教育发展起来,西方教育师资机构不断出现;
5,1904年,我国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创办,标志着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开始;
6,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承认教师为专业人才。
7师范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起点和基础,它是建立在教师的专业基础上,名为
培养专业人才的服务。 十五,理想的师生关系:
1, 基本特征:A,尊师爱生,相互配合;B,民主平等,和谐亲密;C,共享共创,教
学相长。
2, 怎样建立:A,了解和研究学生;B,树立正确的学生观;C,热爱尊重学生,公平
对待学生;D,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E,努力培养自我修养,健全人格;F,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十六,课程
1,概念:A,是学科、教材;B,是经验;C,是目标;D,是计划;E,其他(是文化选择等)
2,类型(主要的);1,,隐形课程:是学校情镜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 2, 国家课程:是指国家委托有关部门或机构制定的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或是课程标准或大纲; (特点:A,确保学生权利;B,明确学生学校教育的达到标准;C,提高学生在学校教育期间的连续性和连贯性。)
3, 地方课程:是指在某一地方实施和管理的课程。既包括地方对本地国家课程的管理
和实施,也包括地方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特点:A,弥补和促进国家课程的实
施;B,调动地方参与课程改革和实施的积极性) 4, 校本课程:即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
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课程。(特点:A,满足选而生多样化的需要;B,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十七,教学的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2,班级授课制;3,道尔顿制;4,分租教学制;
5,复式教学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即把几十个年龄相仿、学习程度相当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由一个老师来同时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复式教学:是一个老师在一个教室里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