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1 对于尚未完成自重固结的填土和以生活垃圾为主的杂填土,不计算其侧阻力; 2
aw为含水比,aw?w/wl,w为土的天然含水量,wl为土的液限;
3 N为标准贯入击数;N63.5为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击数;
4 全风化、强风化软质岩和全风化、强风化硬质岩系指其母岩分别为frk≤15MPa 、frk>30MPa的岩
石。
9
表8-3-3 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kPa) 土名称 土的状态 软塑 黏性土 可塑 硬可塑 硬塑 粉土 粉砂 细砂 中砂 粗砂 砾砂 角砾、圆砾 碎石、卵石 全风化软质岩 全风化硬质岩 强风化软质岩 强风化硬质岩 中密、密实 N>15 N63.5>10 N63.5>10 30
3全风化、强风化软质岩和全风化、强风化硬质岩指其母岩分别为frk≤15MPa 、frk>30MPa的岩石。
10
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计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核心问题是经验参数的收集,统计分析,力求涵盖不同桩型、地区、土质,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较大适用性。
原《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收集的试桩资料经筛选得到完整资料229根,涵盖11个省市。本次修订又共收集试桩资料416根,其中预制桩资料88根,水下钻(冲)孔灌注桩资料184根,干作业钻孔灌注桩资料144根。前后合计总试桩数为645根。以原规范表列qsik、qpk为基础对新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试算调整,其间还参考了上海、天津、浙江、福建、深圳等省市地方标准给出的经验值,最终得到规范表所列各桩型的qsik、qpk经验值。 2)大直径桩
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大直径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可按下式计算:
Quk?Qsk?Qpk?u?siqsikli??pqpkAp (8-3-2)
式中 qsik——桩侧第i层土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如无当地经验值时,可按表8-3-2取值,对
于扩底桩变截面以上2d长度范围不计侧阻力;
?qpk——桩径为800mm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对于干作业挖孔(清底干净)可采用深
层载荷板试验确定;当不能进行深层载荷板试验时,可按表8-3-4取值;
?si、?p——大直径桩侧阻、端阻尺寸效应系数,按表8-3-5取值。
u——桩身周长,当人工挖孔桩桩周护壁为振捣密实的混凝土时,桩身周长可按护
壁外直径计算。
关于大直径桩(d≥800mm)极限侧阻力和极限端阻力的尺寸效应
Ⅰ大直径桩端阻力的尺寸效应。大直径桩静载试验Q?S曲线均呈缓变型,反映出其端阻力以压剪变形为主导的渐进破坏。G.G.Meyerhof(1998)指出,砂土中大直径桩的极限端阻随桩径增大而呈双曲线减小。根据这一特性,将极限端阻的尺寸效应系数表示为
???(式中 D—桩端直径;
0.8n) Dn—经验指数,对于粘性土、粉土,n?1/4;对于砂土、碎石土,n?1/3
图5.3-4为试验结果与上式计算端阻尺寸效应系数??的比较。
1.0D(m)8760.8n=41n=310.40.8( )Dn0.654321050100150q (kPa)sk中值0.2粘性土、含粘性土的粉砂中上密至密实粉细砂砂卵石1.02.03.0D(m)0
图5.3-4 大直径桩端阻尺寸效应系数?? 图5.3-5 砂、砾土中极限侧阻
与桩径D关系计算与试验比较 力随桩径的变化
11
Ⅱ大直径桩侧阻尺寸效应系数
桩成孔后产生应力释放,孔壁出现松弛变形,导致侧阻力有所降低,侧阻力随桩径增大呈双曲线型减小(图5.3-5 H.Brand1.1988)。本规范建议采用如下表达式进行侧阻尺寸效应计算。
?s?(0.8m) d式中 d-桩身直径;
m-经验指数;粘性土、粉土m=1/5;砂土、碎石m=1/3。
表8-3-4 干作业挖孔桩(清底干净,D=800mm)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kPa) 土名称 黏性土 0.25
为密实。 3 当桩的长径比l/d?8时,qpk宜取较低值。
4 当对沉降要求不严时,qpk可取高值。
表8-3-5 大直径灌注桩侧阻尺寸效应系数?si、端阻尺寸效应系数?p 土类型 黏性土、粉土 砂土、碎石类土 (0.8/d)1/5 (0.8/D)1/4 8.3.2基桩或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si ?p (0.8/d)1/3 (0.8/D)1/3 1.基桩、复合基桩定义 基桩:桩基础中的单桩。
复合基桩:单桩及其对应面积的承台下地基土组成的复合承载基桩。 2.群桩工作特点
当建筑物上部荷载远远大于单桩竖向承载力时,通常由多根桩组成群桩,共同承受上部荷载。群桩的受力情况与承载力计算,与单桩是否相同呢?下文将对此问题给出答案。
群桩效应
由图8-3-1的端承摩擦桩来加以说明。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