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太看重人们的看法。他们担心会被误解,怕别人觉得他们自作多情或者言不由衷。还有,写也要花时间,远不如打电话方便。
7 当然打电话的缺点是:说过的话留不住。而一张便笺使我们的良好意愿显得更加珍贵。便笺是白纸黑字记录在案的东西,而且我们写下的字可以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并珍藏起来。
8 尽管写便笺会多花一些时间,但一些非常忙的人也在这么做,其中包括乔治?布什。有
人说,他政治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那枝随时准备写字的笔。这是怎么回事呢?在他整个职业生涯中,每次与人们接触之后,他几乎都随后写封信,内容亲切——一句赞美之辞,一行表扬的话,或一段感谢语。他不仅写给朋友和同事,还写给萍水相逢的人以及完全
陌生的人——比如那位借伞给他的人,后来收到他热情的赞扬信,感到很惊讶。 9 那些通常做作的公司高层经理们,其领导作风只能被形容为强硬、冷漠、脱离群众。甚
至这些人也开始学习写便笺去鼓舞人心,且从中获益匪浅。唐纳德?彼得森,福特公司的前主席,把每天写便笺鼓励同事当作一件日常工作。该公司在80年代时走出低谷取得成功主“我只不过匆匆地在备忘录或信的角上写一些鼓舞人心的话,然后传递出去,”要是他的功劳。
他说道。“每天最重要的一段时间,就是鼓舞那些为你工作的人的那10分钟。” 10 “太多的时候,”他发表自己的看法说,“那些我们真正喜欢的人并不知道我们是怎么
看待他们的。太多的时候,我们会以为,我并没有说过什么批评的话,为什么非得去说好话呢?我们忘了,人类需要正面的肯定或鼓励——事实上,我们靠这个取得进步,获得成功!”
11 怎样才能写出振奋精神、温暖人心的信呢?只要我们怀有要表示感激之情的心愿。写这种便笺的高手都具有我所谓的“4S”技巧。
12 1真诚(sincere。没人要听虚假的赞美。
13 2简短(short。如果不能用三句话表达出你的意思,你很可能过火了,写得太长。
14 3具体(specific。赞扬一位业务伙伴“演讲精彩”太笼统含糊;告诉他“关于沃伦
?巴菲特的投资策略讲得很精彩”才是一语中的。
15 4自然(spontaneous。这使得便笺充满了生气,洋溢着热情,并使读者的心灵长久
地感受这种生气和热情。
16 当你非得到处找写信用品时,写出来的东西就难以自然,因此我总是把纸、信封和邮票
放在手边,甚至在旅行时也是如此。信封信笺不需要很花哨,重要的是要表达的思想。
17 那么,你周围又有谁值得你写便笺表示感谢或鼓励呢?一位邻居?为你服务的那位图书馆管理员?一位亲戚?你的市长?你的伙伴?一位教师?你的医生?你不必富有诗意。如果你需要一个写的理由,就找一个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例如你们共同参加的某个特殊事件的周年纪念日、生日或者节日。例如,过去的25年里,我总是为远方的朋友每年准备一张圣诞卡,而且常常在上面亲笔写上一句感谢或祝贺的话。鉴于圣诞节的氛围,就一年来所取得的成功与得到的好运特意表示谢忱似乎是最恰到好处的。
18 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之言。像“最了不起的”、“最聪明的”、“最漂亮的”这种最高级的表
达法——使大家都感到高兴。即使你的赞美之词稍稍超前了一点也没关系,记住,梦想的实现往往孕育于期望之中。
19 今天,我收到了以前的老板和精神导师诺曼?文森特?皮尔的一封温暖的赞扬信。这张小
小的便笺上满是鼓舞人心的词句,这促使我坐到了打字机前来完成几封我早就该写的信。我
不知道这些信会不会使别人的一天别有意义,但是,对我自己确实如此。正如我的朋友堂?
沃尔夫所说的:使别人充满信心,也就使我自己感觉很好。 Unit 3从文化角度看性别角色
1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无数次地证实了这样一个事实:构成男子阳刚之气和女子阴柔之气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行为、情感、和兴趣都既是遗传又是文化熏陶的结果。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学会了细微的行为举止,数量之多数以百计,这一切都带有文化的烙印,成了他们性别特征的一部分。有些行为举止是直接学到的。也就是说,别人教孩子如何恰如其分地行事, 男有男的规矩, 女有女的标准。另一些跟性别有关的具体举止是无意识地或间接地学会的,因为文化为女孩子和男孩子提供的形象、向往的目标以及成人的榜样各不相同。
2 例如,最近对美国公立学校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教育中存在一种男孩比女孩更受偏爱的文化偏见。据研究人员反映,这种偏爱是无意的、不知不觉的,但它确实存在,并每年都在影响着数百万计学生的生活。为了研究在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偏爱,戴维?赛德克博士和迈拉?赛德克博士夫妇录制了教师在课堂上课的情形。他们的研究显示,许多自认为无性别偏爱的教师惊奇地发现,从录像带上看他们竟是那么偏心。
从幼儿园到研究生课程,都可以看到教师们请男生回答问题的次数远比女生多。这对学习过程有着巨大的影响,因为总的来说,那些积极的课堂活动参与者对学习更加乐观有信心,并能在今后取得更大的成就。事实上,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当美国东北部多所最好的女子学院向男生开放之后,教授们和女学生们都发现男孩们正在“接管”课堂讨论,而女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则明显下降。近年来,在法学院和医学院的课堂上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与男生相比女生处于次要的地位。
3 赛德克夫妇所做的研究显示,教师有时候会按照固有的性别模式给女孩子和男孩子不同布置的任务,这样便不知不觉地使女孩子不能像男孩子一样积极地参与。例如,有位教师在给幼儿园的孩子上自然科学课时,不断地让小男孩去操作科学“实验”,而让女孩子只是做一些安放材料的工作。既然使用课堂材料动手操作是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女孩子就这样被剥夺了重要的学习经历,这会影响到她们今后的整个人生。
4 美国教师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想法是,男孩擅长数学和自然科学,这些学科都是“难懂的”、“适合于男性的”,而女孩会在语言和阅读技能上比男孩强。这是教育中性别偏见的另一种表现。结果美国的男孩们确实在阅读上出了问题,而在数学方面女孩尽管在九岁以前一直比男孩强,但此后却落在了他们后面。这成了预言自我应验的一个例子。然而这些特征是文化造成的,而非遗传的原因。例如,在德国,读书学习都被看作是“适合于男性的”,于是在阅读上有问题的便是女孩子了。而在日本,由于早期教育似乎不分性别,女孩和男孩在阅读上就旗鼓相当。
5 在教育过程中对女孩和男孩的不同态度始于家庭。例如,有一项研究显示了这样一种情况:让学龄前儿童看一幢房子的图片,然后要他们说出家里允许他们走开多远,这时男孩所指的范围要比女孩大得多,女孩指出的范围很有限,而且离家很近。女孩们不像男孩那样受到鼓励去发展求知欲和动手能力,尽管这些正是与外部世界打交道时有用的;对女孩灌输的结果是:对自己家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恐惧,且期望别人对自己的优良品格和循规蹈矩的服从精神加以认可。这类教诲从家庭一直延续到课堂。于是,在课堂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女孩们更依赖教师,更注重作业的形式和整洁而非内容,更在乎她们所给的答案是否“正确”而不在乎智力方面的独立自主以及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