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下学期 3 月月考试题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1. “砍伐森林,清除地上杂草,焚烧作为肥料,然后挖坑下种。”这种耕作方式属于
A. 铁犁牛耕
B. 刀耕火种
C. 精耕细作
D. 现代农业【答案】 B
【解析】
原始社会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砍伐森林,焚烧作为肥料”符合这一耕作方式特点,
B 正确; A 是封建社会
耕作方式; C 属于小农经济特点; D是大规模机械操作。 2. 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A. 井田制
B. 均田制
C. 氏族公社所有制 D. 农民土地所有制【答案】 A
【解析】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奴隶制时期的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故
A 项正确; 《诗经》是西周
B 项错误;氏族公社
CD时间不符合题意, 排除。
到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均田制是魏晋到唐朝前期的土地国有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所有制是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 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以后出现的土地制度,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井田制的实质,抓住两个信息:一是时间信息“《诗经》”,二是土地所有制特征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3.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包括①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④以土地国有制为主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基本特点有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
给自足等,土地制度以私有制为主,由此可知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
B 项, AC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错误的项目,然后排除含有该项目的选项即可。
4. 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 不过十亩”; 战国时“一夫挟五口, 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 公田变为私田
B. 铁犁牛耕的推广
C. 封建制度的确立
D. 国家走向统一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铁犁牛耕的推广,故
B 正确。公田变为私田的原因也是
生产力的进步,铁犁牛耕的推广,故
A 错误。封建制度的确立的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是生产力的进步,铁犁牛
D 排除。
耕的推广,故 C错误。国家走向统一,不是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根本原因,故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铁犁牛耕的推广
5.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这得益于水利工程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漕渠 D. 灵渠
【答案】 A
【解析】
据题目中“天府”,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郡李冰所建的大型
水利工程,位于现今四川省成都市,故
A 项正确。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由韩国水工郑国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
关中,现今陕山一代,故
B 项错误。漕渠是汉武帝时开凿的沿秦岭北麓的人工运河,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
D 项错误。
输时间大量缩短,故
C项错误。灵渠是战国时期修建,位于广西境内,与题意不符,故
6. 商鞅变法中,秦正式宣布“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其实质是
A. 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
B. 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 打破井田制下的土地疆界
D. 培育了一大批新兴地主
【答案】 A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反映的是秦国土地制度的变革,其重要意义在于从法
律上废除了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A 正确;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是商鞅变法的影响,不是材料中实质体现,
B 错误;打破井田制下的土地疆界是材料中的现象,不符合材料
D错误。 主旨, C 错误;培育了一大批新兴地主不符合材料土地制度变化的实质,
【点睛】战国时候,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与改革,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最有成效。商鞅变法
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从而推动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
7. 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自给自足 C. 连续性 D. 脆弱性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来看,小农经济受到四时季节的影响比较大,一旦出现“水旱之灾,急政暴赋”,就会造成农民的大
量损失,这表现出的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 A 选项材料没有出现男女分工的问题; B
选项没有意识到材料后半段的含义;
C 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点睛:解答本题要明确材料讲述的主要内容,材料给出的是文言文,需要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词。本题中的
主要问题一个是季节,另一个就是苛捐杂税。可以看出这两者对小农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旦发生问题,
小农经济将不堪一击,体现出其脆弱性。
8. 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是
A. 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先进
B. 古罗马人青睐中国丝织品
C. 丝绸经丝绸之路运至欧洲
D. 私营作坊的丝织技术最为精湛【答案】 D
【解析】
“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说明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先进,故
A 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
出古代罗马非常青睐中国的丝织品,
故 B 项正确, 但是不符合题意; “中国产丝, 织成锦绣文绮、 运至罗马”
C 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汉唐时期中国丝织技术最为精湛的是官
D 项。
说明中国丝绸经丝绸之路运往欧洲,故
营手工业,故 D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
9. 汉代豪强地主的田庄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田庄经济根源于
A.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B. 不抑兼并的政策 C. 重农抑商思想影响
D. 工官制度的实行
【答案】 A
【解析】
【详解】汉代田庄是汉代豪强地主和官僚土地兼并的结果,根源于土地私有制,故选
A;宋代实行不抑兼并
的政策,排除 B;材料中田庄中从事农业和手工业,但没有反映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态度,排除
C;工官制度是
官营手工业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
D。
。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10. 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总面积 5.72 3.85 6.42
北方 南方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117 (全国)
122 (北方), 215(南方) 124 (北方), 328(南方)
1.925 3.21
1.925 3.21
A. 南方技术更加先进
B. 北方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C. 南方地区逐渐开发
D. 经济重心完全已经南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