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精品解析:【校级联考】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7 16:05:1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百禄字子功,第进士。熙宁中,邓绾举为御史,辞不就。提点江东刑狱,加直集贤院。利州武守周永懿以贿败,百禄请复至道故事,用文吏领兵,以辖边界,从之。熊本治泸蛮事,有夷首力屈请降,裨将贾昌言欲杀以为功,百禄谕之不听,往谓本曰:“杀降不样,活千人者封子孙,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本矍然,即檄止之。七年,召知谏院。属岁早,请讲求急务,收还法令之未便者,以救将死之民。五路置..三十七将,专督所部兵,至许辟置布衣参军谋。百禄察其中,或以恩泽市,或以败收,或未历边方,或起..于群盗,疏列其亡状者十四人,将佐颛教阅,余付之州县,事多施行。哲宗立,迁中书舍人。司马光复差役法,患吏受赇,欲加流配。百禄曰:“苟绳以重典,黥面必将充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遂已。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不许。经数月,复为翰林学士,拜中书侍郎。是岁郊祀,议合祭天地,礼官以“昊天有成命”为言。百禄曰:“此三代之礼,奈何复欲合祭乎?‘成命’之..

颂,祀天祭地,均歌此诗,亦如春夏祈谷而歌《噫嘻》,亦岂为一祭哉?”争久不决,质于帝前。宰相曰:“百禄之言,礼经也;今日之用,权制也。陛下始郊见,宜以并事天地为恭。”于是合祭。

(选自《宋史?范百禄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

B. 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

C. 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

D. 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向上级奏事或向下发布通告的文书。

B. 路,宋时常常用来指行政区域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 C. 布衣,本指百姓最普通的廉价衣服,文中指平民百姓。 D. 郊祀,指古代在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百禄善于进言,敢于劝阻。范百禄请求用文官统领军队,用以管辖边界,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有夷人首领力竭请求投降,副将贾昌言想要杀了他来报功,范百禄进言熊本,予以劝阻。

B. 范百禄关心百姓,勤于民事。遇到旱灾时,范百禄请求处理当前的紧要事务,收回对百姓不利的法令,从而挽救那些将死百姓;任开封府尹时,勤于民事,监狱中没有被关押的罪犯。

C. 范百禄坚守礼制,反对合祭。郊祭时,礼官等建议合祭天地,范百禄反对,认为自己的说法符合礼的常制,而合祭只是权宜之制,并以春夏祈谷之礼为喻来争论,但没被采纳。

D. 范百禄熟悉政事,反对舞弊。五路军队将领众多,专门统率所在地的军队,范百禄深知其中的违规情况,于是上书,陈述其中不法者十四人,提出让武官专管教练检阅等,多被采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孙,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

(2)百禄曰:“苟绳以重典,黥面必将充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 【答案】10. C 11. A 12. C

13. (1)杀死投降的人不吉祥,救活一千人的人的子孙受封,怎能容许骄纵的将领在境内横行不法呢? (2)范百禄说:“如果用重法来治罪,那么面上刺字的一定将塞满了道路。”司马光醒悟说:“不是你的言语,我不知道。”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这段话是说“都水王孝先建议把黄河引回故道,命令范百禄去视察,范百禄认为黄河向东流有一段是向高处流,而黄河的流势是向下流,不能引回,就赶快回京奏报之所以如此的原因,而且取神宗命令不要阻塞黄河故道的诏书一起呈上,这件事才停止”,圈出句子中名词代词,如“都水”“王孝先”“百禄”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如“命百禄行视”的主语应该还是“都水王孝先”,与前句共用一个主语,如果断成“故道命百禄行视”,“命”的主

语就变成“故道”,这与文意不合,“回河故道”应该是“议”的内容,故应在“故道”和“命”之间断开,排除AB两项;“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是定语后置句,应为“神宗勿塞故道的诏令”,“勿塞故道”是后置定语,与前面的中心词之间不能断开,这就排除D项,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向上级奏事……”错误,“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书名称之一,用以征召、晓谕、声讨。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范百禄反对,……认为自己的说法符合礼的常制,而合祭只是权宜之制”错误,从文中来看,文中说的是“宰相曰:‘百禄之言,礼经也;今日之用,权制也。陛下始郊见,宜以并事天地为恭’”,由此可知,这并非范百禄的看法,而是宰相的说法。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降”,动词活用为名词,投降的人;“活”,使动用法,使……活,救活;“者”,……的人;“奈何”,怎么能,为什么;“容”,容许;;“骄”,骄纵;“横境内”省略介词“于”,且为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境内横”,“横”,横行不法。第二句中,“苟”,如果;“绳以重典”,状语后置句,应为“以重典绳”,“以”,用,“绳”,制裁,治罪;“黥面”,在面上刺字(的人);“充塞”,塞满;“微”,不是;“悉”,知道。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

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范百禄字子功,进士及第。熙宁年间,邓绾举荐他为御史,辞谢不就任。提点江东刑狱,加直集贤院。利州州武守周永懿因钠贿败露,范百禄请求恢复至道年间旧例,用文官统领军队,用以管辖边界,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熊本治理泸蛮事务,有夷人首领力竭请求投降,副将贾昌言想杀了他来报功,范百禄劝阻他不听从,范百禄就前去对熊本说:“杀死投降的人不吉样,救活一千人的人的子孙受封,怎能容许骄纵的将领在境内横行不法呢?”熊本警觉起来,马上发公文制止。七年,范百禄召为知谏院。遇到早灾,他请求处理当前的紧要事务,收回那些对百姓不利的法令,来救活将死的百姓。五路军队共有三十七将,专门统率所在地的军队,甚至允许他们征用平民参军谋划。范百禄知道此中情况,有的是因为用钱买,有的旷职败事,有的并未经历边境事,有的是盗贼出身,就上书陈述其中不法者十四人,让武官专管教练检阅,其余的事由州县掌管,事情大多被采用。哲宗即位,升中书舍人。司马光恢复差役法,忧虑吏人受贿,想对受贿者处以流放充军的刑罚。范百禄说:“如果用重法来治罪,那么面上刺字的一定将塞满了道路。”司马光醒悟说:“不是你的言语,我不知道。”就此罢休。都水王孝先建议把黄河引回故道,命令范百禄去视察,范百禄认为黄河向东流有一段是向高处流,而黄河的流势是向下流,不能引回,就赶快回京奏报之所以如此的原因,而且取神宗命令不要阻塞黄河故道的诏书一起呈上,这件事才停止。范百禄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任开封府尹,勤于民事,监狱中没有被关押的罪犯。僚属想以监狱空的事上奏让皇上知道,范百禄说:“千里的皇畿,狱中没有一人,这是皇上的恩德,不是府尹的功劳。”不答应。数月之后,又为翰林学士,授任中书侍郎。这年郊祭,议论要合祭天地,礼官以“吴天有成命”作为根据。范百禄说:“这

是三代的礼,怎么又要合祭呢?‘吴天有成命’的颂诗,祭天祭地,都演奏这诗,好比春夏祈祷谷物丰收而演奏《噫嘻》,岂是为了合祭呢?”争论很久没有解决,在皇帝面前决定。宰相说:“范百禄的话,是礼的常制;今天的用法,是权宜之制。陛下开始祭天,应以合祭天地为恭敬。”于是合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①(其三)

姜夔

黄帽②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五) 姜夔 三生定是陆天随③,只向吴松作客归。 已拚新年舟上过,倩④人和雪洗征衣。

[注]①光宗绍熙二年冬,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途中写了一组诗,共十首。②黄帽:即俗称艄公,汉代称为“黄头郎”。③陆天随:唐代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不仕,常携带书、茶具灶、钓具,乘舟浪迹江湖。④倩:请。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三前两句从听觉入手,舟人连夜行舟,传呼不已,船篙击打流冰,发出响声。 B. “舟尾春风飐客灯”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江春入旧年”都写了水上的春意。 C. 其五“倩人和雪洗征衣”是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画面生动。 D. 两首诗歌的前两句都点题:其三写“黄帽”暗点“归”,其五第二句“归”字点题。 15.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悠然之情。其三中最后一句,旧年未尽,湖上却已春意盎然,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悠然之意;其五结句画面生动、情趣盎然,一种悠然之趣溢于言表。②思归之情。其三首句“睡不成”,表现了思归情切;其五前两句写归,表现了思归之情。③凄凉无奈之感。其三第三句“分明旧泊”等道出了水上夜行,江南漂泊,隐含凄凉之感;其五第三句“拼”是不得不然之意,不得不在一叶扁舟上度过新年,其飘零生涯可知,透出了一种哀愁与无奈。 【解析】 【14题详解】

精品解析:【校级联考】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mcsu06g3p5nd0e7n2yj9vfqx3d4wu01614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