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
初一语文 2017.6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填写在
答卷纸相应位里上。
第一部分:语言及其运用25分
1.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劝(wèi) ②静(mì) ③中西合(bì) ④融(huì) 贯通 2. 下面两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①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辩,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副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都在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②从红墙黄瓦的故宫钢筋水泥的鸟巢,北京的中轴线尽展千年古都的过去和未来,饱经苍桑;而从1896年雅典开始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从西方文明的源头走到东方的北京,路程又是如此慢长。
错别字 正确字 考试,其实就是一次特别有意义的学习。 3.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② 是悬崖百丈冰,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③ 满面尘灰烟火色, 。(白居易《卖炭翁》) ④ ,五十弦翻塞外声。( 《破阵子》) ⑤ ,长河落日圆。(王维《 》) ⑥ 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航鹤楼》)
⑦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⑧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礼记》一则) 4. 名著阅读:《西游记》。(5分)
(1)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薛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余多。还喜得眼睛转动,喉舌声和。
语段中描写的的人是谁?他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被困在这里?(2分)
第 1 页 共 8 页
(2)罗刹又骂道:“泼猢狲!好没道理,没分晓!夺子之仇,尚未报得;借扇之意,岂得如心!你不要走,吃我老娘一剑!”大圣公然不惧,使铁棒劈手相迎。他两个往往来来,战经五七回合,罗刹女手软难轮,孙行者身强善辞。他见事势不谐,即取扇子,望行者扇了一扇,行者巍然不动。
语段中的罗刹是谁?她说“夺子之仇,尚未报得”,这具体指的是什么仇?(3分) 5. 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为了迎接世界读书日的到来,4月23日,主题为“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的“移
动图书馆”地铁专列在北京地铁1号线、10号线正式运营。
在该专列上,“地铁族”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下载当当数字图书馆20万种电子书免费借阅。专列共6节车厢,分别以“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晚年六个不同年龄阶层来阐释阅读的重要性,传递阅读的力量,打造全民阅读、书香社会。
在不同主题的车厢里,你可以学会“如何陪孩子阅读”、“让孩子的知识与成长同步”,了解到“阅读,让你看到全世界”、“用阅读练就美丽”等,恰到好处的“阅读让你充满力量”的主题,令人深思与回味。
第二部分:阅读45分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咏蝉诗,完成6~7题。(4分)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②。 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④。 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⑤?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②西陆:指秋天。南冠:楚冠,此乃囚徒之意。③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那堪:一本作“不堪”。④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病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
第 2 页 共 8 页
①
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⑤予心:我的心。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蝉》中垂緌、饮露、流响、居高等词语,准确地描绘出了蝉的基本特征。 B.《在狱咏蝉》中前四句是一蝉一客,从蝉到客,后四句是句句写蝉,无不句句写客。 C.两诗都是借咏蝉来抒怀,不同的是《蝉》乃清高人之情,《在狱咏蝉》乃从容者之志。 D.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是近体诗,从题材上看都是咏物诗,从表现手法上看都运用了比兴。 7. 请说一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一联的表层意和比喻意。(2分)
[文言文阅读]阅读《为学》,完成8~12题。(13分)
为学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知?”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都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8. 指出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 B.吾欲之南海(往) .. C.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看来) ..
9. 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叹号?请作简
要分析。(2分)
10. 关于学习,还有这样的两段精辟的话: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2)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
请问,本文作者的观点与以上两人的观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请用简要语言加
以回答。(3分)
第 3 页 共 8 页
11. 议论说理的文章,常常会运用一些论证方法,比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
喻论证等,请回答《为学》一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2分)
12. 请将第二段最后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2)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课内现代文阅读]阅读《蝉》,完成13~16题。(10分)
蝉 汪曾祺
蝉大别有三类。一种是“海溜”,最大,色黑,叫声洪亮。这是弹里的楚霸王,生命力很强。我曾捉了一只,养在一个断了发条的旧座钟里,活了好多天。一种是“嘟溜”,体较小,绿色而有点银光,样子最好看,叫声也好听:“嘟溜——嘟溜——嘟溜。”一种叫“叽溜”,最小,暗赭色,也是因其叫声而得名。
蝉喜欢栖息在柳树上。古人常画“高柳鸣蝉”,是有道理的。
北京的孩子捉蝉用粘竿——竹竿头上涂了粘胶。我们小时候则用蜘蛛网。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粘。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
13. 第一段讲述了蝉的三个种类,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述说的,请简要回答。(3分) 14. 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说“古人常画‘高柳鸣蝉’,是有道理的。”请问这是什么道理?(1
分)
15. 作者对小时候捕蝉的过程写得特别传神,请结合原文加以简要分析。(3分) 16. 如果将本文和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相比之后,你还会喜欢汪曾祺的
这篇文章吗?为什么?(3分)
[课外现代文阅读]阅读《蝉鸣的夏季》,完成17~22题。(18分)
蝉鸣的夏季 高山听雨
第 4 页 共 8 页
①夏季是农民们在农田里挥汗知雨的火热季节,也是鸣蝉这些歌唱家们的季节。 ②家乡的人管蝉叫知了猴。听人说,一只知了猴,要在黑暗的地下修炼至少三年,多则十几年,方能修成正果。从肉眼看不到的蝉卵,长成和大拇指差不多大小的一团.其间经历四次蜕皮,颜色也由嫩白变成金黄,然后,破土而出,爬上树干,完成第五次蜕皮,终于成为成虫。
③燥热的夏天,你会隐隐约约地听到从远处高树上传来的“知了……知了……”似的鸣唱,忽高忽低,忽长忽短,忽轻忽重,似有若无。不一会,你的耳畔又会响起非常嘹亮的“知了——知了——”,似乎就在你屋前屋后的高树上,似乎是在与远处的知了应和着。就在你的疑惑间,远近无数知了都亮开它们音乐家般的嗓音,在绿树枝头高歌,似乎是一场赛歌会,又像是一部知了大合唱。抑扬顿挫,高低错落,时此彼伏,好不热闹。整个村庄无不陶醉在这大自然踢予的“知了”声中。
④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吃过晚饭,端起瓷盆,举过头顶,把在太阳下晒了一天的、满满的一盆温水,兜头浇下,从头到脚,痛痛快快地洗个“淋浴”。然后,搬来一条破旧的小板凳,在一阵阵的蝉鸣声里,舒适地坐在树下歇凉。没带凳子的就干脆脱下鞋子坐在屁股下,有的干脆坐在余热还未褪尽的地上,一起享受着鸣蝉的歌唱。偶尔,也会有一下没一下地扇着蒲扇,东家长西家短、津津有味的闲聊着村子里发生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此刻,总会有孩子缠着大人问个不休,知了猴为什么会叫得这么好听?为什么总是叫“知了,知了”?这时,大人们总会神秘兮兮地说,为了美妙的爱情,为了一代一代延续的生命。
⑤也许因为我和知了猴出生在同一个季节的缘故,从小到大,只要听到知了的叫声,我就特别兴奋。我想,四十多年前,襁褓中的我,一定是睡在摇篮里,吮着像刚刚金蜂脱壳的知了一样嫩白的手指,在“大自然的歌手”嘹亮、亢奋的歌声中,美美的进入梦乡的吧! ⑥又到一年暑假时,又是蝉鸣盛夏季,不知不觉间,不绝于耳的蝉声把夏季变得生动而又热烈起来,躁动的心再也安静不下来了。吃过中饭,带上手电筒和小水桶,驱车四十多里,回老家捉知了猴。
⑦天刚黑,全村男女老幼都倾巢而出。一时间,人声嘈杂,灯火闪烁,手电筒的强光肆无忌惮的在地上或树上闪烁游弋。村子超市的大喇叭里,不停地广播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收知了猴的来了,三毛八一个。”游走在乡里的小商贩,拖着长长的尾音,声嘶力竭地吹喝开了“知了猴——,四毛钱一个啦!”。好像给人注射了兴奋剂,灯光游移的更迅速了,人们的脚步也更快了。
⑧不少人彻夜不眠,逮到的知了猴便拿去卖钱。一个夏季,竟能卖三、四千元,经济效益相当可观。自发形成的知了猴交易市场逐渐红火起来。村口、路边,集市,购买知了猴的
第 5 页 共 8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