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综合练习题
亚洲
一、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北亚是指亚洲东北部的国家和地区东北亚区域包括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蒙古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材料二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持续产业。
1.左图中A、B两工业基地发展起来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A______;B______。 2.东北亚范围内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国家是______。②、④、⑤三地气候的相同点是______;从②---⑤------④,其气候表现出由______向______过渡的特点。
3.根据左图中A、B、C所在国家的自然和经济特征,在右图中填入字母,完成三国经贸合作示意图。
4.图中②、④和⑥三地国家中,地方时差相差最大的国家是______,人口最少的国家是______,三个国家的城市在分布上的共同特点是______。
5.图中②、④和⑥三地国家中,按贸易总额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排列图中三国的代号______ 三国贸易进出口构成上的共同特点是______。
6.借鉴德国鲁尔区发展的成功经验,请你以A工业基地为例,谈一谈应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该工业区重振雄风?
[思维拓展设问]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差异?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主要包括它们的分布位置、成因、基本特征及对区域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等知识,是历年高考试卷常涉及的重要内容,借此考查考生分析、判断、归纳、推理、比较等方面的能力。复习备考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1.分布位置:东亚季风主要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包括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南亚季风主要在我国西南地区和印度附近。
2.成因区别:东亚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南亚季风除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外,主要还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
3.风向及源地:东亚:冬季,偏北、西北风,亚欧大陆内部;夏季,偏南、东南风,太
平洋。南亚:冬季,东北风,亚欧大陆;夏季,西南风,印度洋。
4.联系北印度洋流向,以及季风气候区的人类生产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作物类型。
二、下图是“日本和英国轮廓图”,对照两国地图判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日本是位于_______洲东部,太平洋_______部的岛国,英国是位于_______洲西部,大西洋_______部的岛国。 (2)两个国家的海岸线都比较曲折,多优良港湾,这对日本和英国的_______业、_______业、_______运输和_______经济联系十分有利。 (3)日本的气候类型:北部属_______,南部属_______气候,这两类气候夏季_______,对种植_______(粮食作物)非常有利,所以日本人平常以_______为主要粮食。
(4)英国的气候类型属_______,这种气候特点是_______,对牧草的生长特别有利,所以英国的农业生产部门中,_______业占重要地位,英国人称牧草是“______________”,他们的食品中常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思维拓展设问]
英国与日本地理特征之比较 地理位置 地形 气候 资源 农业 工业部门 工业布局
日本 30°—45°N亚欧大陆东岸 多山地,平原狭小,多火山、地震 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资源比较贫乏 水稻、茶、桑、果树、渔业,农业现代化程度高,单产较高 机械、电子、汽车等加工工业为主,现代化程度高,新兴工业发展快 英国 50°—60°N亚欧大陆西岸 多古老山地,东南部为平原 温带海洋性气候 石油、煤、铁 乳肉畜牧业、园艺业为主,农业在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 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正大力发展 临海型布局为主,现正向国土两端发展 传统的煤铁复合体型布局为主,新2
兴工业正向国土北端发展 [重要地理事物位置]
东京140°E,36°N 首尔(汉城)128°E,38°N 釜山128°E,36°N 朝鲜海峡130°E,35°N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132°E,43°N
三、读“东南亚某河流流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流发源于哪里?上、下游名称是什么?上游流域面积狭小的原因是什么?
2.该河流有哪些主要水文特征?形成原因有哪些?
3.与该河流上游并流的是哪两条江?它们最后分别注入哪个海洋?
4.该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哪些资源及位置优势?
5.请说明以上地区在文化景观方面的主要特色。
[思维拓展设问]我国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小的原因? 四、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A_______半岛; B_______ 岛;C_______岛;D_______国家。从位置上看,A、B都位于_______板块。
2.C岛屿南北两侧,海水深度差异极大,试分析原因。
3
五.(60分)我国石油资源贫乏,人均占有量还不到世界人均的1/10,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国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家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宪2005年2月15日在伦敦表示,中国2010年石油进口规模将达到1.8亿~2亿吨,进口依存度也将随之突破50%。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报显示,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1.2亿吨,增长34.8%。这也是我国年度原油进口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世界石油市场的变化,都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材料二 近十几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在第三届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部长级会议上,东盟国家计划开凿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克拉地峡运河。
材料四 我国目前和将来拟开辟的部分石油进口线路示意图。 (1) 从材料二可知,我国成
品油从_______年开始净进口;原油从________年开始净进口。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看,我国能源消费是否已进入“石油时代”?(6分)
(2)对我国石油运输而言,中缅输油管道、克拉地峡运河航线与现行的马六甲海峡航线相比具有哪些优势?克拉地峡运河如果开通,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14分)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