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性2)独特的筹算计数法3)以算术、代数为主,几何学不发达。如七巧板、韩信点兵等。简述我国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1)腑脏学说。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合称腑脏。这一学说的核心是“脏象之说”即认为五脏六腑长在体内,但其形象和功能却表于外。2)经脉学说。。人体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五络经、十二皮部、奇位八脉,是一个相互循环的系统。3)针灸学说。针灸师针刺和灸法的合称。简述宗法制的特点,怎样把社会成员组织起来的1)一方面用自然的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的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2)宗法制度下,社会结构以宗族为基本单位,每个社会成员依据血缘关系来确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3)西周宗法制以亲亲为基础,亲亲的原则强调的是慎终追远、自下而上的孝悌之道,强调无违、顺从。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治制度的特点1)皇帝总揽天下大权2)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3)严密的人身控制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主要表现在1)“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政治化,家天下的家族统治在中国传衍了两千年,王朝的更迭往往就是新旧家族的代兴与衰亡。(2)亲亲伦理统治原则的不断扩张。3)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的区别 1)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2)察举而来的士人,没有落选的忧虑,对策、射策等考试只对任职等级发生作用3)察举考试由士族把持,维持自己的政治特权。科举制度的特点是1)士人自由报名,应考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2)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诏令3)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德名望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科举制对唐宋文化面貌的影响表现在科举考试面向社会,吸引大量文化人的注意力,这样的文官制度对社会文化形态直接发生了影响。(1)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2)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大批的文化人才。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1)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2)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表现在1)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2)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3)皇权至上,法自君出。4)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古代社会的十恶的内容有1)维护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打击危害封建国家和危及皇帝人身安全与尊严的行为;(2)维护父权、夫权为中心的家族制度,严厉打击危害家族伦常的犯罪行为。传统礼俗的特点和伦理色彩的表现是传统社会是一个礼俗周全的社会,传统礼俗的核心是保障宗法伦理关系,因此传统礼俗规约有着鲜明的伦理色彩。其表现为:(1)传统礼俗的等差性。2)传
统礼俗的调和性3)传统礼俗地规范性礼的调和作用在传统社会主要体现体现在两个方面:(1)对尊者、长者、贵者而言,要遵循礼制;对待从属人员,要宽厚、慈爱,避免因过分的压制导致矛盾激化。(2)对社会从属者而言,礼制的主要宗旨是要他们节制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的欲望,服从尊长,安于本分。在“和为贵”的说教下,社会矛盾得到掩盖。庶族平民礼俗的规范性表现方面1)岁时礼俗的伦理2)人生礼俗的家族性3)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和礼俗规范。古代社会的家事主要内容是1)孝悌。孝悌式家族伦理的核心2)耕读为本3)修身。它包括节俭勤业、尊师重道、正直廉洁等标准4)整肃门户。严格区分男女界限,不得非礼接谈。5)严守尊卑秩序6)善择婚姻。注意门当户对7)慎选继子8)丧葬宜俭。从家法族规的内容看,其礼俗规范功能的表现1)以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2)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本,塑造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3)以劝戒惩罚的礼俗规条,规范家族成员行为,补充国法家训族规对民众的约束,行为规范的表现是1)通过伦理教化,使人们自觉养成具有爱敬之心、行为得体、举止合乎礼数的好子弟。(2)以惩戒条例,明确要求遵循家法族规与国法律条。特别强调税粮的完纳。简述先秦时期对辨证思维方法的归纳1)《老子》归纳的方法是“观复”,“复”是指对立物的往复变化。老子的观复,就是观察生物”静、动、静”对立统一、往复运行的规律。(2)《庄子》归纳的方法是“反衍”、“谢施”。反衍是指反复,谢施是指代谢,都是表述对立物的转化的。(3)《易》归纳的方法是“通变”,变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常态,认识并促成这种转化、交替。简述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1)是“天人合一”说)是“天人交胜”说。3)是“天人之分”说。简述“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辨证发展的思维方式,(2)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内圣外王的思想,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大同的理想,遂成为历代士人追求的目标,即使并不能够实现出仍然认为不能没有对于理想的追赶求。(3)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已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4)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也给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负面的影响简述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特点1)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这是 “说知行全一”实即《中庸》的诚明合一。(2)中国古人的“知行合一”说,并不注重于建设体系,而强调身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3)“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的,或者是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的内容1)上帝崇拜2)鬼魂崇拜3)祖先崇拜4)前兆迷信和占卜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1)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段内部的矛盾。2)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简述道教的信仰特征秦汉以后出现道教,是将古代鬼神崇拜、神仙信仰、黄老道术、经学、
墨学的观点融合而成。特征是:(1)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 2)把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衍生为“洪元”、“混元”、“太初”三个世纪,再由此化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尊神”而尊奉之3)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通过修行可以灵魂常在,肉体永生,得道成仙。道教对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1)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民俗的形成与发展。(2)从六朝直到宋明,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景、表现手法也深受道教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传入后,许多道教经典是在佛经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2)佛教对儒家的影响,表现在对新儒学---宋明理学的渗透3)汉魏之后的诗歌、书法、绘画带上了佛家的印痕。4)宋元时期的画轴、扇面都通过花鸟山水展现佛教无为寂灭的境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仁爱孝悌2)重义轻利。3)谦和礼法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1)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2)强调教育的必要性3)主张德育智育相结合。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我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集中反映在《礼记·大学》关于“大学之道”的论述。开篇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1)目标的首要就是“明德”,就是让人们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始终保持向善之心2)目标就是“亲民”人不仅要保持向善之心,而且要将这种心推广开来,去爱广大的民众3)目标“止于至善”也就是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标。简述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1)因材施教。就是要从实际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学生各尽其材。(2)启发诱导。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3)学思结合。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也重视思4)教学相长。是指教与学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简述古代审美艺术的观念1)中和之美2)尚意追求。3)尊崇自然。怎样理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既是文化事象,也是文化的载体。它同时也促进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1)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是文化的媒介2)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极大促进了其他文化事象的产生和发展 3)人类文化行为发生都建立在语言基础上,语言的发展对人的思维和各种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影响汉字崇拜和汉字否定的文字观汉字崇拜。1可以从河图洛书说和仓颉造字说来表现2圣人造字说的代表认为字是神人仓颉所造3商代利用刻有文字的甲骨来占卜,认为文字是沟通天人的神物。汉字否定1认为表意汉字字数多,笔画多,缺乏可归纳性。主张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2)建国后也提出了简化汉字、推行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三大任务,但最终废除汉字走拉丁化道路并未实现。关于汉字的多维思考1)重新评价汉字,否定以往把汉字纳入社会改革、政治革命的轨道,肯定汉字的的作用2)开拓了汉字研究领域,注意
揭示汉字本身的文化信息、突出汉字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文学在形式方面的特点答:汉语汉字的特点,形成了中国文学特有的形式美,即形式齐整、节奏抑扬。(1)形式上的整齐匀称。(2)平仄抑扬和节奏调配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有两次1)是从汉到唐几百年间,南亚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使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交流与融合2)是从明清之际到近现代,欧洲西方文化的传。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几个阶段1)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阶段2)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3)隋唐时期的全盛阶段4)宋元明清时期的衰微阶段5)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112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的特点1)交汇对象起了变化2)交汇兴趣起了变化3)交汇时间长(4)交流反差大。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早在商代,中国制陶和铸钢技术对西伯利亚的卡拉克苏文化产生了影响。(2)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西交通,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3)中国的陶瓷、炼丹术和近代化学传入阿拉伯和西欧,密切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影响。(4)宋元时期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的最大事件莫过于纸和造纸术、雕版印刷术、罗盘、火药等四大发明的西传。(5)中国是农业大国,古代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对世界农业有重大贡献十世纪中国文化的三大思潮1)是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其核心内容是现代化等于西方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一无是处,与现代化水火不容。中国文化唯一的出路就是全盘西2)是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也称现代新儒学。核心内容是中国文化复兴等于儒学现代化。(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正确主张。这一文化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经过长期探索和缜密思考的结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1)它有显明的时代性2)它有浓郁的民族性3)它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4)它有吸纳百川的开放性5)它有深广的群众性6它有勇于改革的创造性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区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2)区域文化创造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理环境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第三个因素就是特定地区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人群形成竞争关系。这样情况的区域文化最具深度和广度。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三大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2)中华祖先在创建古代方明时,首先面临着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3)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4)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它所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我国南北农业生产格局的不同南方农业是稻作性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等,蚕桑业也很发达;北方农业是麦粟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子、高粱、豆类,以犁耕为主,采用井渠双溉等。东北地区主要是林业和牧业我国居住用房的形式有有半穴式、干栏式、井干式、石式、
土木结构和木石结构式。我国居室建造和使用时采用的原则是1)以睡处为家庭最为内聚的地方;2)以正方为公共空间,用来远接神明、近待亲朋。室内的格局大体分为:睡处、神位、照明、取暖、贮藏中国戏曲的主要表演方式1)程式化首先表现在角色的模式化。角2)程式化其次表现在动作的虚拟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