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一处烧麦馆”的招牌也有一段来历,据说“都一处”这三个字是出自乾隆皇帝的御笔亲书。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除夕夜,亥时,有一主二仆三人来到一家酒店饮酒,客人环视四周,得知小酒店还没有字号,便起了个“都一处”的名字。一个月后,太监给酒店送来了一块匾额,店主这才知道除夕夜来的是乾隆皇帝,从此“都一处”的招牌闻名天下。 (3)狗不理
二、对联广告的发展
对联是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字广告形式。 明代中后期,文人儒士逐渐突破传统经商观念的影响,以他们的文字专长涉足广告领域。清代以后对联广告更为流行,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的专用对联,成为商业广告的一种宣传形式。
明清对联广告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在严谨的文字和工整的对仗基础上蕴含着经营行业的属性与商业文化的内涵。对联广告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往往有较大时空范围的流传性,因此能起到极好的广告传播效果 明代经典对联
朱元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祝枝山:东不管西不管,我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请罢喝罢 唐伯虎:生意如春草,财源似水流 清代经典对联
乾隆为“天然居”题写上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纪晓岚对出下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清代一秀才为理发店题写的对联:相逢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 千古绝对 五月黄梅天 三星白兰地 三、诗词广告的发展 王麻子剪刀 水晶糕铺:“绍兴品味制来高,江米桃仁软若膏。甘淡养脾疗胃弱,进场宜买水晶糕”
四、印刷广告的发展
1、利用书籍插图大作广告 明清时出版的《水浒》、《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等名著中往往加以精美的插图,既是对书中情节的视觉再现,也起到了很好的广告宣传作用 2、书籍首尾刊登广告
明弘治年间《奇妙全相西厢记》的底页上刊登广告:“本坊谨依经书重写绘图,参订编大字本,唱与图合,使寓于客邸,行于舟中,闲游坐客,得此一览始终,歌唱了然,爽人心意。” 3、木版年画
清代木版年画流行,大江南北都有大大小小的年画铺。多以民间故事、戏曲人物为题材,色彩艳丽很受群众喜爱。
清代很多商业广告随着这种形势深入民间,用于张贴和布置房间,还有用于商品包装。
苏州桃花坞出土的“四时名点”包装装潢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