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9年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精校Word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14:39:4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4.“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4分)

12. A(1分)

13 .D(3分,“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

14 .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4分) 白话译文:

江潮如雷,声震百里,隆隆滚过,手中的鸣琴呀,暂且停止了弹拔。 府中的官员一个接一个骑马而出,观看潮水呀,早早地在江边等着。 阳光照射下,秋云仿佛格外高远,海水在天际浮动,显得特别宽阔。 浪涛涌来,卷起了千堆万堆白雪,观潮的人啊,谁不感到寒气凛冽。 简析: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先把钱塘潮的声音送到读者耳边;颔联写以钱塘县令为首,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沪上最专业的语文培优资料骑马鱼贯出城,等待大潮的到来;颈联写天遇海宽,为大潮的到来作铺垫;尾联写潮,突来似雪,给岸边的人们带来阵阵寒意。全诗描绘了观潮时的壮观景象和观潮者的心情,构思巧妙,气势磅礴,冲淡壮逸。 黄浦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8分)

题沈隐侯八咏楼

(唐)崔颢

梁日东阳守,为楼望越中。

5 / 19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江静闻山狖,川长数塞鸿。 登临白云晚,流恨此遗风。

【注】①八咏楼:南朝沈约所建。②狖:古书上说的一种黑色长尾猴。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1分) ..

A.从体裁的角度看,本诗是一首古体诗。 B.从题材的角度看,本诗是一首山水诗。 C.从对仗的角度看,本诗共有两联对仗。 D.从押韵的角度看,本诗共有五个韵脚。

13.以下意境的描述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

A.深沉隽水 B.意蕴深邃 C.苍凉辽阔 D.凝重悠远 14.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8分) 12.(1分) C

13.(2分) C D (答C, 2分;答D,1分)

14. (5分)答案示例:首联点明八咏楼的由来;颔联“明月在”与“古人空”形成对比,由眼前景物联想到历史变化,抒发时空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颈联以声衬寂,视听结合,描绘登临八咏楼所见环境的幽静开阔及引发内心的伤感;尾联由景入情,直抒胸臆,表达当下古人遗风缺失的遗憾之情。 嘉定区

6 / 19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2-14题。(8分)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 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

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①庄生天籁:出自《庄子·齐物论》,谓自然界的声响。②刚道:硬说。 12.下列对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欧阳修在扬州建造了平山堂,苏轼曾为平山堂写词,“山色有无中”句就选自该词。 B.上阕写景,虚实结合;下阙写景议论,借驳宋玉表达“风无雌雄,不以谪为患”一旨。 C.“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一句借描写眼前美景,寄寓词人身受贬斥际遇的感慨。 D.词人在篇末写出只要有长风千里,令人痛快,内心便会充满浩然之气,坦荡洒脱。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词的一项是( )(2分)

A.刚健遒劲 B.慷慨激昂 C.典雅庄重 D.旷达豪迈 14.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阙的划线句。(4分)

12.B(2分) 13. D (2分)

14 (4分)答题示例:前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碧山映江,优美平静: (1分)后三句,狂风忽起,涛澜汹涌,白头翁驾一叶扁舟,在巨浪中掀舞。(1分)前后动静斗转,动心骇目,(1分)凸显白头老翁搏击风浪的泰然气象,为后面阐发人生感悟做铺垫。(1分)评分标准:内容2分,手法1分,效果1分。 金山区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5题。(8分)

7 / 19

贼平后送人北归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①贼平:指平定“安史之乱”。

13.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诗歌的对仗和内容看,本诗是一首以送别为内容的五言律诗。 B.一二两句交代诗人送人北归的原因,抒写自己不能还乡的痛苦。 C.三四两句寄托诗人的悲苦,与“国破山河在”有异曲同工之妙。 D.五六两句从友人的角度落笔,真实描写了乱离之后的慌乱场景。 14.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

A.慷慨激昂 B.清新流畅 C.刚劲凝练 D.凄苦悲凉

15.明代诗人徐用吾评价本诗的最后两句:“观其结句,犹不免有悲伤之意,其与《诗经》‘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同一用意。”请从手法角度,联系全诗内容进行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8分 13.(2分)D 14.(2分)D

15.(4分)结尾两句运用借景抒情(或以哀景衬哀情、虚写)的手法(1分),想象友人北归途中只有飞禽和衰败的野草相伴着友人的悲苦愁颜的情形,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担忧和悲伤之情,也写出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和国家带来的深重灾难(2分),这与《诗经》中“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借鸿雁哀鸣来抒发流民内心的悲伤和对统治阶级的怨愤是同一用意。(1分)

附:《赅平后送人北归》赏析

8 / 19

2019年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精校Word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n2yl1zo2p6vudb8bhn079ew80o9bl00sah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