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区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3.1 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3.1.1 地理位置
项目所在南山区位于深圳经济特区的西部,东临深圳湾与福田区接壤,西濒珠江口与珠海市隔海相望,北靠羊台山脉与宝安区相邻,南至内伶仃岛与香港元朗一衣带水,全区总面积150.79 km2。
3.1.2 气候气象
该区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内气候温暖湿润,多年平均气温为22.4 ℃,极端最高气温为36.6 ℃,极端最低气温为1.4 ℃。
南山区濒临南海,受东南季风和低压槽影响,雨量充沛,具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4月至9月为湿季,10月至次年3月为干季。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40天,年平均雨量为1966.3mm;湿季的降水量占全年的83%,多为热带气旋(台风)降雨;年最大降水量为2208.6mm,年最小降水量为1102.1mm,暴雨较多,暴雨日占降水日数的51%。
受南亚热带季风的影响,区内每年4月至8月吹东南风,9月至次年3月吹东北风,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年平均风速为2.9 m/s,历年最大风速为32 m/s,受夏季台风影响年平均1至3次,阵风最大风级12级,但由于山的阻挡,直接吹袭本区的情况每年不到一次。
本区灾害性的天气主要有台风、寒潮、洪水、寒露风和干旱。按照帕斯奎尔稳定分类标准,全年大气稳定度以中度(D类)为主,占55.7%,其次为稳定(E类),占14%。
3.1.3 地形地貌
深圳市的岩石可分为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中沉积岩分布广泛,
总面积约为1115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57%。本区属于我国东南沿海构造地震带的外带,大地构造属于新华夏系二隆起带中次级莲花山断裂带的南西段。据多方资料和实测数据表明,此区域地壳稳定性好,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破坏性的地震。
深圳市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面坡度较为缓和,可分为半岛海岸带(南带)、
海岸山脉带(中带)和丘陵谷地带(北带)三个地貌带和五级地貌面:低山与高丘陵(高程在300 m以上)、低丘陵(高程在100 m至150 m之间)、高台地(高程在45 m至80 m之间)、低台地(高程在5 m至25 m之间)和阶地与平原(高程小于5 m)。
南山区地势北高南低。北部西丽一带是以羊台山和塘朗山为中心形成的高低丘陵,南部南头、华侨城、南山半岛(除大、小南山)一带主要是低平的台地、阶地、平原和海滩。西沥水库至沙河入海口是一条狭长的谷地,呈台地和冲积平原地貌。南山区地面坡度和缓,海岸线长而平直,泥滩宽广且扩展较快。
3.1.4 水文状况
深圳市境内河流众多,大小河流有160多条,由于受地形的影响,河流大都比
较短小,属于雨源型河流,流量枯丰悬殊,洪峰暴涨暴落。
深圳市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980 mm,多年平均径流量18.27亿m3,全市地下
水资源总量为6.5亿 m3/a,可开采量为1.0亿 m3/a,深圳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600多m3,约为全国平均拥有量的三分之一,广东省的四分之一,是我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南山区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库、海湾和地下水,主要河流有发源于羊台山的
大沙河,全长15.8 km,集水面积78 km2,河道平均比降为2.5%。水库主要有西沥水库,集水面积29 km2,总库容为4265万 m3。主要海湾为深圳湾和前海湾,深圳湾纵深14 km,平均宽7.5 km;前海湾面积约有20 km2,其西南为妈湾和赤湾。地下水主要分布在西丽山区和濒海平原,前者水质较为良好,适宜饮用,而后者则是含有盐分的微咸水。
3.1.5 土壤植被
南山区植被主要为亚热带常绿季雨林,羊台山坡和山谷保持有典型的南亚热带
常绿阔叶混交林,其余较低或较高的山地丘陵多为次生混交林、稀疏中幼松林、短灌木丛林和草本植物群落,在低山和沿海岸等海滩多为灌木植物群落和少量红树林。植被中乔木有马尾松、杉木、桉树、杂木等,灌木主要有桃金娘、桐花树等,草本分旱生、湿生和水生等,果园植物有荔枝、龙眼、柑桔、菠萝和茶。
本区土壤主要有自成土和淤积土两大类。自成土是在当地基岩和变质岩上直接
发育而成。由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及生物条件的影响,常年高温多雨,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强烈,红土风化壳发育深厚,土壤类型分为林地赤红壤、草地赤红壤和耕地赤红壤三个亚类。淤积土是在外力的搬运作用形成的各种沉积母岩上发育而成,多分布于河流冲积和海岸滩涂地段。
3.2 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3.2.1 行政区划与人口
项目所在地南山区位于深圳经济特区西部,于1990年由当时的南头管理区和蛇口管理区合并成立,辖有沙河、西丽、南头、南山、蛇口、水湾、粤海7个街道办事处。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南山区全区总人口约为72万人。
3.2.2 经济发展
2000年南山区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0.3∶76.1∶23.6,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增加值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占了绝大比重,体现了南山区作为深圳重要的工业基地、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鲜明特色。
2000年,南山区人均GDP达到65000元,比1995年增长了94.3%,年均递增14.2%;高新技术产值达516.6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48.5%,形成了以通讯、计算机、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为主的高新技术群,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南山区工业增长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00年与1990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了1.54倍,农业净产值增长0.93倍,年均分别递增9.7%和6.8%;2000年,
南山区接待的游客达986.7万人,基本保持1995年水平,旅游业营业收入16.5亿元,比1995年增长32%。
3.2.3 科技发展
从1990年建区开始,南山发展始终贯彻“科技兴区”的宗旨。目前,南山已初步形成了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及基础元器件、新材料、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等六个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截止2001年上半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0.7%。南山区有国内各领域的科研领头羊北大生物谷、清华研究院、赛博维尔软件园、深港产学研基地和虚拟大学等,电子信息业巨头公司IBM、康柏、朗讯等纷至沓来,深圳本地自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华为、中兴通讯等也迅速崛起。2001年10月,第二孵化基地建成启动。
3.2.4 交通运输
南山区区内交通四通八达,是特区西部重要的对外联系枢纽。陆上有横贯特区东西、通往广州、东莞等地的深南大道和北环路,有平南铁路的货运、客运站和广深高速公路。海上每天有14班次往返蛇口至香港的飞翔船和开往广州等地的定航船班,以及开往珠海的渡轮。已形成蛇口、赤湾和妈湾港群,在分流香港货运量方面也承担一定的功能,被交通部列为我国四大深水国际中转港之一。空中运输方面有直升飞机场和距离南山区仅10 km的深圳国际机场。正在筹划的香港元朗至蛇口的西部通道将使南山区成为深圳西部物资交流中心。
3.2.5 旅游资源
南山区依山傍海,环境优美,北部山区重峦迭翠,南部海滨宽阔清静,自然景观丰富。南山区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也很丰富。目前,南山区内已形成了华侨城旅游区、西丽湖旅游区和蛇口海滨旅游区,已建有锦绣中华旅游微缩景区、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海上世界、青青世界、天后宫、宋少帝陵和野生动物园等旅游景点、内伶仃岛自然保护区等旅游项目,一批文物古迹也正在修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