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距河流入海口的远近 C.离岸风较强 答案 A
B.洋流的流向 D.海底地形复杂
解析 据上题分析可知,河流入海口处悬浮物浓度大,悬浮物浓度由河流入海口向外海递减,故影响该季节近岸悬浮物浓度总体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距河流入海口的远近,A项正确。
11.关于洋流对悬浮物浓度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洋流流向与浓度等值线弯曲方向一致 B.洋流丁增加悬浮物浓度
C.洋流乙对悬浮物浓度增加影响明显 D.洋流的性质和流向对悬浮物浓度均有影响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并非所有区域洋流流向与浓度等值线弯曲方向都一致,洋流丁流经的海域悬浮物浓度较低,洋流乙流经的海域悬浮物浓度并没有明显增加,洋流的性质和流向对悬浮物浓度均有影响。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9·考试大纲调研卷五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
材料一 伊塞克湖为世界最大的山地湖泊之一,湖面海拔1 608米,面积6 236 km,平均水深278米,最大深度约700米,被称为“热湖”,湖东、西岸是水鸟过冬之地。有90多条河流汇入该湖,但无一条流出。湖水含盐量较高,又被称为“盐湖”。湖区年降水量约250 mm,年蒸发量为700 mm左右。湖中生存着20多种鱼类,年渔获量900吨左右。伊塞克湖州农业产值比重略高于工业。全州80%以上的农业用地为牧场。工业原来主要是农产品初级加工,现在正向多个部门发展。气候、土壤条件适宜栽培苹果、梨、桃等水果。下图为伊塞克湖及周边地形略图。
2
- 11 -
材料二 玄奘西行,曾路过伊塞克湖(在中国古代称“热海”“大清池”),在《大唐西域记》中称之为“大清池”。《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写道:“清池亦云热海,见其时凌山不冻,故得此名,其水未必温也。”
(1)请从湖泊的形成方式和补给两方面分析伊塞克湖的类型。(6分) (2)写出伊塞克湖湖水的补给方式。(8分)
(3)分析我国古代称伊塞克湖为“热海”“大清池”的原因。(10分) (4)请你围绕伊塞克湖湖区的开发,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6分)
答案 (1)由伊塞克湖位于山间盆地、海拔高、湖水深,可推断其为构造湖(断陷湖);有90多条河流汇入该湖但无一条流出,可推断伊塞克湖为内流湖。
(2)河流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雨水补给。
(3)称为“热海”的原因:四面环山,夏季不易散热,冬季山地阻挡了冬季风入侵,且气流下沉增温;盐度高,湖水深且面积大,蓄积热量多;多晴朗天气,太阳辐射强。称为“大清池”的原因:为内陆湖,湖水较平静,泥沙和杂质沉积快,湖水含沙量小;鱼类种类多,可清除浮游生物。
(4)保护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建设疗养基地,发展旅游业;发展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业;利用牧场发展畜牧业;发展特色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等。
解析 第(1)题,从伊塞克湖位于山间盆地,海拔高、湖水深,可以推断其为构造湖(断陷湖);根据多条河流汇入该湖,但无一条流出,推断伊塞克湖为内流湖。第(2)题,内陆地区的湖泊的补给方式主要有河流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雨水补给。第(3)题,“热海”名称的由来可从地形、盐度、湖水深度和面积等方面分析。“大清池”名称的由来主要从含沙量小,鱼类种类多,可清除浮游生物等方面分析。第(4)题,伊塞克湖区的开发既要考虑湖泊本身的开发,又要考虑滨湖地带的开发。主要从环境保护、发展旅游业、畜牧业、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分析。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鄂霍次克海(位置见图一)是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冬季大部海域的海冰南下至北海道沿岸,会形成著名的流冰景观。每年1月末到3月初是北海道流冰的最佳观赏季节,但流冰现象具有不确定性,常有游客无功而返。海域西部的黑龙江是注入鄂霍次克海的最大河流,其水量丰富,有机质含量高。海域东侧的堪察加半岛是虎头海雕的重要栖息地,虎头海雕常在浮冰上捕食鱼类(图二)。每年冬季,虎头海雕伴随流冰,从堪察加半岛向北海道迁徙越冬。
- 12 -
(1)说出鄂霍次克海海冰边界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2分) (2)描述北海道流冰的形成过程。(6分)
(3)分析流冰对虎头海雕迁徙越冬的积极作用。(8分)
答案 (1)变化特点:海冰边界大致与海岸线平行;从近岸海域向远岸海域扩展;西部海域海冰边界扩展速度快。
形成原因:冬季,陆地降温速度快,近岸海域先结冰;北部海域纬度高,降温早,先结冰;受寒流影响,西部海域先结冰;黑龙江注入大量淡水,海水盐度低,(使海水表面形成了低盐分的水层,)西部海域易于结冰。
(2)鄂霍次克海海冰丰富,为流冰提供冰源;受冬季风和寒流影响,海冰南下,形成流冰。 (3)虎头海雕以流冰为载体南下,节省体力;流冰为虎头海雕提供捕食场所;流冰将黑龙江输送的大量有机质携带至北海道海域,藻类和鱼类繁多,为虎头海雕提供食物保障;海洋表层的流冰对下层海水起到保温作用,利于冬季鱼类的生长。
解析 第(1)题,鄂霍次克海海冰边界的变化可从边界线走向、变化方向与快慢角度描述。据图可知,海冰边界大致与海岸线平行;从近岸海域向远岸海域扩展;西部海域海冰边界扩展速度快。冬季,因陆地降温速度快,近岸海域会先结冰;而北部海域纬度高,降温早,会先结冰;受寒流影响的西部海域先结冰;海水盐度低的海域易于结冰。第(2)题,据材料可知,冬季海冰南下至北海道沿岸,会形成著名的流冰景观,说明首先鄂霍次克海海冰丰富,为流冰提供冰源;其次受冬季风和寒流影响,海冰南下,形成流冰。第(3)题,据材料可知,积极作用体现在“迁徙”与“食物”两方面。可从载体、捕食场所、食物保障等方面分析。
- 13 -
- 1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