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论述《诗经》中各类作品的艺术特点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采集了自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的各类音乐作品。最初为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综合形式,一般认为秦之后曲调部分逐渐亡佚,才成为今天所见纯诗歌的形式。《诗经》现存305篇,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即民间歌曲、宫廷歌曲和祭祀乐舞三类。《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除了周南、召南是当时江汉流域一带的民歌以外,其余都是黄河流域地区的民歌。作为民间歌曲,《风》的部分的作品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大雅多为朝会宴飨之作,小雅乃是个人抒情之作。其中许多是贵族创作的讽刺歌曲,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也有一些事对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作品。《颂》共40篇,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内容为颂扬统治者的文德武功,语言相对古老晦涩。由于《诗经》的曲谱早已亡佚,现存的《诗经》曲谱均出自宋、元、明、清四代,其中南宋赵彦肃的《风雅十二诗谱》影响较大。
简述四大声腔的流传区域和艺术特征。
四大声腔是指明初至清中叶流行与江南各地的南曲声腔,包括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
海盐腔产生于浙江海盐,明代以来在上层社会十分流行,音乐风格幽雅、文静,演唱多用官话。余姚腔源于浙江会稽,产生于元末明初,明中叶成为遍及南北的重要剧中之一。弋阳腔元代出现于江西弋阳,流传广泛,除了两京、湖南、闽、广以外,明代还传至云南、贵州等地。弋阳腔有多重称谓:弋腔、高腔、京腔、乱弹等,音乐风格粗犷豪放,演唱形式“一人唱而众和之”,即艺人演唱众人帮腔。伴奏乐器只有打击乐器,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昆山腔,因元末居于昆山附近的顾坚始创而得名,明代魏良辅等一批戏曲音乐家对昆山腔的唱腔做了进一步加工提高,改革后的昆山腔曲调细腻婉转、轻柔舒缓,人称“水磨腔”,称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一你刚最大的声腔剧种。明初至清中叶300余年的时间里,以四大声腔为代表的地方声腔的兴起,开创了以南曲为主体的戏曲传奇时代。
《今乐初集》是哪位作曲家的个人作品专辑?其艺术风格是怎样的?
萧友梅于1922年10月出版的个人作品专集,共收录歌曲21首。《今乐初集》中的作品以学生为主要接受对象,贯穿了萧友梅一生以音乐教育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歌词多半文半白;旋律创作主要采用欧洲作曲技法,受德国古典音乐的影响较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如歌曲《问》,有着较强的感染力,在当时知识分子阶层中广为流行,也成为音乐会上经常演唱的艺术歌曲作品。缺憾在于未能很好的解决中国语言与民族音调的结合问题。
简述唐代记谱法的发展状况
唐代音乐高度繁荣,性横的燕乐必然要去与之相适应的记谱法,这一时期最为流行的是减字谱和燕乐半字谱。
唐代以前的古琴以文字谱记谱,即用文字记载弹琴的手位和指法,行文十分繁琐。唐代曹柔创造了减字谱,用减笔字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手在古琴音位以及各种手法的标记,较之文字谱而言,减字谱简洁明了,有利于古琴曲的记录和流传,是古琴记谱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变革,而且基本沿用至今。
燕乐半字谱存在着弦索谱和管色谱两个系统。前者以唐琵琶谱和五弦琵琶谱为主体,流传至今的《敦煌曲谱》便是五代后期用燕乐半字谱抄写了一份琵琶谱。后者以管子、筚篥为主体,是宋代俗字谱的前身。可惜的是燕乐半字谱的读谱法早已失传,因此,对古谱的打谱译解成为当前一项专业而艰深的学问。
简述齐尔品为中国钢琴音乐事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美籍俄裔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通过身体力行的创作、倡导和推广,为中国近代以来钢琴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集集的贡献。
齐尔品是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创作的奠基人,也是最早有意识的进行体系性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在其创作中提出了对钢琴这一西方艺术形式与中国音乐风格相结合的有益探索,作品《五声音阶钢琴技巧练习曲》、《五声音阶的钢琴教本》、《音乐会来年戏曲无首》等,不仅涉及指法练习、钢琴练习曲、音乐会演奏乐曲等不通过类型,也涉猎到初级、中级、高级等不同程度与级别。其中《五声音阶的钢琴教本》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部中国风格钢琴曲教材。
齐尔品通过1934年举办的“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活动,对于中国作曲家创作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与倡导作用,并通过亲自演奏以及出版中国钢琴作品等形式,唤起国际社会对此的关注。
论述题
先秦时期儒家、墨家、老庄学派各自的音乐观点如何?请分别加以论述 儒家提倡音乐。创始人孔子有关音乐的论述虽然仅有只言片语,但是他“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思想充分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也奠定了儒家音乐思想的基础。随后,孟子提出“王与民同乐”的观点,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高度评价了音乐的社会作用。荀子的音乐思想则集中于《乐论》中,该文详细论述了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对于儒家音乐思想有系统总结的意义。
墨家对音乐持否定态度,其思想在《非乐》篇中进行了系统阐述,认为音乐史统治阶级奢侈生活的表现,不仅劳民伤财,多了还有亡国之危。墨家的观点代表了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利益,以狭隘的功利观点完全否定了音乐活动,显然是不正确的。
老庄学派也是反对音乐的,代表了没落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在音乐上否定人为的音乐,人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主张“大音希声”的音乐境界,虽然包含了一定朴素的辩证法因素,却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庄子将音乐分为天籁、地籁、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无所依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其思想有崇尚自然朴素的方面,但同样把音乐看得神秘而不可知。
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促成了先秦学术文化的空前繁荣。他们对音乐各自不同的观点,对其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渊的影响,是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史上重要的遗产。
试论述南杂剧和元南戏在音乐上有什么不同 (1)音乐来源
元杂剧主要是继承唐、宋以来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既包含有唐宋大曲、转踏等歌舞音乐的因素,也包含有鼓子词、唱赚、诸宫调等说唱音乐的因素,还包含有唐、宋的词,以及其他民间歌曲的因素;南戏音乐成分主要是流行于东南沿海的村坊小曲和里巷歌谣,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灵活性,此外,宋代流行的词调歌曲、大曲、诸宫调、唱赚等传统音乐也是南戏音乐的主要来源。 (2)演唱方式
元杂剧通常是“一人主唱”,即主角艺人演唱从头到尾的全部取自;南戏中则是各行角色都可以演唱。
(3)宫调方面:元杂剧的音乐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但一本戏四折中,也有四个宫调的不同变化;南戏在宫调和节奏的运用上,保持了民间音乐即兴、灵活的特点。
(4)音节旋律方面:元杂剧音乐在音阶上常由七声音阶构成,旋律常用四度以上的大跳音程进行,节奏较为紧促,节拍较快,用琵琶等弹拨乐器以锣、鼓、笛、板伴奏,具有雄健刚劲的音乐风格;南戏用五声音阶,旋律多为级进,节奏比较舒缓婉转,以清唱为主,伴奏以板点拍,有着柔美缠绵的风格。
以上这些都是元代杂剧与南戏在音乐上的不同之处。后来随着南北戏曲音乐的交流,又出现了“南北合套”的情况,开创了戏曲音乐南北不同声腔相互吸收融合的局面,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