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解象征的艺术手法。 2.梳理线索,分析结构;掌握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3.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赏析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北方抗日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梳理线索,分析结构. 难点:理解象征的艺术手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2分钟左右) 歌曲小白杨导入
二、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10分钟左右) 1.通读全文,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本文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 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3.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 4.仔细阅读课文,分析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一)通过自学、小组讨论、提问、师生互动、板演等形式解决问题。 问题1、
⑴.了解作者: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茅盾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
早的党员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长,还担任过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名誉主席等职务。茅盾一生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⑵.指定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 问题2.
(崇敬与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问题3.
⑴.(“ 不平凡”三个字是作者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感情线索。因此,本文档线索是:我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⑵.文章开宗明义:“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起笔峻拔有力,直接抒发赞美和崇敬之情,给人震撼。接着从三个不同侧面分别写了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白杨树外部形态的不平凡,白杨树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最后以楠木的“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与文章开头呼应。) 问题4、(细节要追问)
(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 (二)、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总结自己的收获。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练习1:
本文作者是 ,作品主要有《 》《 》等。
本文是一片抒情散文,其抒情线索是 ,题目中的“礼赞”的意思是 。 练习2:
树是文人雅士笔下的爱物,请你任意写出古诗词曲中带有“树”字的两个连续的诗句( )( ) 练习3: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
⑴.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 ⑵.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 ( )
⑶.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 )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1.有感情诵读课文。
2、用行楷字体抄写并背诵课文第七段。 六、板书设计
不 生长环境—景美(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茅盾:《白杨礼赞》平 外部形态—形美(干、枝、叶、皮)
凡 内在气质—神美(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折不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指定背诵课文第七段,并导入新课。
二、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10分钟左右)
1.本文描写黄土高原景色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还写倦怠和单调,让你恹恹欲睡的情绪?
2.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本文作者要通过白杨树赞美什么?你从哪里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呢?在写作中这是什么手法? (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4.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一)通过自学、小组讨论、提问、师生互动、板演等形式解决问题。 问题1
(1)描写高原景色,作用有二: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②.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2)先写“雄壮”、“伟大”引起的兴奋和热烈的感叹,再转向写倦怠、冷漠、低沉的单调滋味,构成了文章的波澜。这既是实感,又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白杨树的出场铺垫、蓄势,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 问题2
(1)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又如“难道你就觉
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如把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问题3
《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
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问题4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二)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 (三)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总结自己的收获。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文中的四个反问句的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不断加深的?
2.仿照“我赞美……就因为……尤其…….”的句式写一段话,运用托物抒情的手法赞美某一种事物。
3.思考: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
落叶 红烛 梅花 太阳 翠竹 雄鹰 孔雀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完成《基础训练》四到六题。 六、板书设计
白杨树 象征手法物先行, 象
<白杨礼赞> 作者借物来抒情, 征
抗日军民 从物入手写特征, 手
由物及人写品行。 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