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 总结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8:30:0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三. 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1、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1)挑战与应战: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埃及文明)(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五类逆境: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3)中庸之道: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冰岛成功、格陵兰失败。

2、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德国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新教加尔派的训诫是必须在绝对的信仰中得到安慰。其基本理论是命定论:一个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预定,而不可更改。要求致力于你的职业,不停息地的劳作中形成职业责任感,把致富、贸易和利润看作职业成功的证据与个人德行的证实;把个人严谨有序的生活方式看做达到长期目标和经济成功途径。新教中的资本主义精神包括天职观、成就观、节俭观、禁欲观。

3、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费弗尔从人文地理学角度,探索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布罗代尔按时间的延续长度与节奏把历史时间分为:短进段、中时段和长时段(构成了历史的深层结构,它规定或制约着历史的发展。年鉴学派已以地理环境为基础来了解历史,地理学更应当从时间过程中研究人地关系。

四、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1)人口:一定地域范围内,并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群体;(2)自然生物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空间与资源;(3)社会组织: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4)技术: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人们利用技术获得生存,改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六队联系带。反映了文化的结构,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的关系。技术是指在自然生物环境基础上创造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属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体现在人口之中。人不再是自然的人,生物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文化的人,是精神文化的载体,

四个要素是组成人地关系的基础,缺一不可。

第二章

名词: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文化整合。人文景观(文化景观)。

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

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

思考题

1、文化区的分类。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3、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

4、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讨论人在人地关系的作用? 5、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关系?

对每一个人文地理现象都从空间、时间、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方面进行系统论述。实际上从各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出发,通过扩散的时间过程使时空相结合,以其与自然环境的

生态关系,与其他人文现象的整合情况来分析其复杂的相互关系,最后以现存的文化景观来说明上述过程与关系的形象表现。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由于受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在头脑中必然形成一种对环境的印象。这种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

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分析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 环境感知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共有。

人们一旦形成某种环境感知以后,他对现实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就必然受已存在的环境感知的影响,就不可能十分准确地理解现实环境。其对该环境做出的反应和决策必然是以其不全面的理解为依据。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 二、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

1、新三论的基本概念: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 2、研究的方法论

经验主义 实证主义 人本主义 结构主义方法论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中国人口分布 — 胡焕庸线:从黑龙江瑷珲到云南腾冲,是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我国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最早的论述,提出了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三个特点是:人口的低地指向性,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

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

人口转变: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一、人口转变理论:

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模式简述

1.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与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 2.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1、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1)原始阶段:高高低——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2)过渡阶段:高高(较原始阶段为低)低;(3)现代阶段: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不变、人口增长加速。

诺特斯坦命名了“人口转变”仅针对第三序列:即“高低高”阶段、过渡阶段和“低低低”阶段。学生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原始静止时期、前现代时期、转变时期、现代时期、现代静止时期。

2、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和死亡率都很高;(2)早期扩张: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

加速;(3)后期扩张:死亡率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减速;(4)低位静止:死亡和出生率都低,(5)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负增长状态。

二、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

(1)经济的发展及其引发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妇女地位等的进步和提高;(2)政府对节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政策。西欧模式包括欧洲发达国家、北美国家,是自发的演化过程;而日本模式包括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除了一定的自发性外,同政府鼓励节育是分不开的。

中国人口转变模式:(1)加速增长1949—1959;(2)负增长1959—1961;(3)高速增长1961—1971;(4)减速增长1971—1980;(5)波动增长1980—1992;(6)持续增长1992至今。

特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另外,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 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础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的意义:(1)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大意义;(2)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利于更好地执行人口政策;(3)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重要意义,不但经济落后,大多数实际人口远远超过了适度人口。

人口老龄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逐渐驱于老年型的过程。

第二节: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口分布: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人口密度: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指标有人口土地密度、人口资源密度、人口经济密度、比较密度(单位面积农用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 临界人口密度:

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和一般规律:

(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均衡:水陆、南北半球、沿海与内地、高原与平原之间,88、5%集中在北半球,主要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2)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3)四大人口密集区: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4)中国:东南部人口密度(黑龙江的瑷珲或黑河市到云南的腾冲)、集中于沿海、低地指向性。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与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3)历史因素(故土难离)和政治因素(战争、人口政策、国土开发)、文化因素、风俗习惯、科技发展等。

人口移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移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人口流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移动重要性:(1)引起区域之间人口的消长;(2)城镇化、都市化问题;(3)逆城市化现象;(4)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是社会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人口流动不仅能增加劳动者的收入,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要加强管理。

※ 英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提出的7条人口迁移法则是:

(1)大部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的结果,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大重要。

(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移民又从乡村到集镇,从集镇到小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的迁移倾向。

(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从原地向目的地的人和迁移都会有一个从目的地“返回”源地的补偿流。 (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又祖国携带家眷全家一处是很少见的。

(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最后拉文斯坦推论道: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迁移的距离越长,移民人数越少。

人口迁移的机制

人口迁移和流动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一种反应。

尽管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的原因是经济方面,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金钱。

政治因素也能引起大规模移民。国际战争或国内战争也能引起迁移潮流。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

第三节:人种

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血型等)的人群,属于人的生物学方面的属性。

地理人种: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为地理人种。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印第安、印度、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第四节:民族

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民族的特征 (1)共同语言 (2)共同的地域 (3)共同的经济生活 (4)共同心理素质。 中国的主要民族分布:

我国民族的分布呈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主要特点。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但汉族人口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区甚广,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0%~60%,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民俗: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

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文娱活动、节庆、礼仪、禁忌等方面。我国古代称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习俗叫做俗。

民俗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直接反映并影响着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社会生活面貌,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的一些特征。 ※民俗特点:(1)内涵特征: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约束性;(2)外延特征:承传性、变异性。

搜索更多关于: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 总结 的文档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 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nn5t4xvmx1h1yk7proj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