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
到答题纸(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
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 西周时期,“天子千里,公侯百里,男五十里”,“公食贡,大夫食邑,土食田,庶人食力”。这反映了当时
A. 政治等级建立在土地占有的基础上 B. 重农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 C. 利益分配不公导致了贵族间的矛盾 D. 关注民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2.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够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 A. 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 B.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C. 健全完备的赋税政策 D. 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
3. 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指出,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世学者产生了一系列的误
解。误解之一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一人促成的;误解之二是,从此禁绝了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这反映出
A. 后世学者的相关解释都不符合历史事实 B. 学术研究对历史现象的解释缺乏客观性 C. 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 D. 对历史事物的不同解释会影响历史结论
4. 下表为选自唐代典籍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可以作为史料来实证唐代 典籍 《旧唐书·玄宗(741年)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车坊,经营车马出租业务的店栈) 纪》 《全唐文》卷入十应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 一 天宝九载(750年)十二月敕,郡县官僚共为货殖,竟交互放债侵人,互为征收割剥《唐会要》六十九 黎庶 大历十四年(779年)七月今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杨州置邸肆《唐会要》八十六 贸易者罢之
A. 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城市布局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C. 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 D. 对商业贸易活动的管理更加规范
5. 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 A. 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 B. 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 C. 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
记载内容 D. 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6. 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一变化 A.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B. 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C. 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
D. 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
7. 明代中叶的思想家李贽认为:“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这表明其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A. 离经叛道 B. 追求真理 C. 反对理学 D. 强调民本
8. 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对外部分借款的概况,由此可知当时 时间 1861.11 1862.6 1863.? 1863.?
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B. 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 C. 清军的近代化程度逐渐提高 D.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革命
9. 1869年12月18日,《上海新报》报道称:“华商富民若在上海兴办船厂,可买西人做成的各种机器。”该报道从一个侧面证明当时中国
承借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署布政道吴煦 苏松太道吴煦 江苏巡抚李鸿章 江苏巡抚李鸿章 货款人 上海外商 英商怡和洋行 上海外商 上海美商洋行 用途 雇船至安庆运淮军至上海 “常胜军”饷银 部分湘军军饷 上海会防局洋枪队军需等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