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题活动的背景下,自然角的内容选择如果能与主题活动进行有机的联系,那么势必使自然角与主题活动互为补充、互为渗透、互相促进,让幼儿在主题探究中获得的经验在观察自然角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反之自然角也成为主题活动开展的有力补充和延伸。如在《春天来了》主题活动中,可以结合春天是个播种的季节种植各类植物,观察植物的变化,摆放桃花、迎春花比较花瓣的不同,饲养小蝌蚪、蚕宝宝探究动物的生长过程。再如围绕着主题活动《花儿朵朵》设置“会变色的康乃馨”让幼儿观察比较白色康乃馨在红墨水中和清水中的变化,随着观察的深入再把康乃馨的枝条剖开分别浸入红、蓝墨水中进一步观察“在不同颜色墨水中康乃馨的变化”,设置有“空气、无空气等不同条件下三角梅的生长情况”。
二、指导的过程要体现幼儿的发展性
自然角的创设有了适宜的内容,重要的是要引导幼儿进行有目的观察,才能发挥自然角的教育作用。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在某种情况解决问题、创造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各自独立又交互发展。在引导幼儿进行自然角的观察指导时,教师要立足于幼儿的多元发展。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帮助幼儿有效地建构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
(一)发展观察能力
观察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自然角的观察活动一般是比较长期系统性的观察。因此要充分利用自然角的指导过程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观察、指导,提高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让幼儿观察自然角的种植物可以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整体的、局部的不同变化,可以让幼儿运用不同的感官对种植物进行观察,如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比一比等,也可以引导幼儿将每次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不同变化。这样就能使幼儿对自然角的种植物引起关注,从而认真地观察和探究,促进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 (二)发展语言能力
语言是幼儿用来表达的工具。幼儿通过语言表达对外界的认识、内心的情感。通过语言与人进行交流交往。教师通过幼儿的语言表达了解幼儿的想法,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互动。在指导幼儿对自然角的种植物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引导幼儿对自然角的种植物的生长变化进行交流和讨论,只有让幼儿把自然角的生长变化通过观察后进行交流,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才能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才不会使自然角成为摆设,才能使自然角真正成为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平台。如在观察各种豆类的生长过程的观察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什么豆长的快?”、“什么豆先发芽?”、“每种豆的芽有什么不一样?”、“豆子的芽象什么?”、“今天的豆芽跟昨天的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样能引导幼儿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描述,既培养幼儿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又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发展探究能力 探究是幼儿主动建构,获得经验的必要途径。在自然角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比其它手段来的更加的直观、具体、形象、生动。如果自然角的内容设置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探究兴趣就能为幼儿提供探究的可能性。在种植植物前我们通过问题的设置“猜猜看地瓜会朝哪个方向长?”、“用黑布盖住瓶口,种子还能发芽吗?”、“不浇水或是浇白开水种子能发芽吗?”、“猜猜看萝卜土种、沙种、水种、自然放置哪个长的快?”、“花瓣放在醋里和放在肥皂水里有什么不一样?”等一些问题让幼儿进行猜测,从而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为幼儿探究活动指明了方向,接下来幼儿根据自己对种植物的变化猜测进行追踪观察,并以记录的方式不断地进行探究,直至出现结果,幼儿的探究能力在过程中就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在对周围事物感兴趣时,就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就会产生想知道为什么的愿望。这时如果成人直接告诉幼儿答案,幼儿既不能满足也不能理解。只有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
寻找答案,幼儿才能真正获得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种植观察哪种植物吸水吸得多的过程中,幼儿发现如果单放一棵植物在水中进行试验,水就会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挥发,又不能知道植物每天能吸多少水,这该怎么办?于是幼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要用盖子盖起来,有的说用布遮起来等,最后幼儿达成了一致的意见“把水装在大针筒里,再连接到种植物上,这样既能保证水不会挥发,又能通过针筒的刻度清楚地看到植物每天的吸水量,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在自然角的种植过程中让幼儿动脑、动手,不断进行尝试就能逐步地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记录体现多样性和幼儿的参与性 自然角的记录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幼儿在种植的过程中更加细致地观察和更加认真地思考,能帮助幼儿将零散的观察进行有效地梳理,从而使观察更加系统化,幼儿在一次一次的记录中与种植物进行有效的互动和对比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从而最终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在自然角的记录中充分让幼儿参与记录,让幼儿以自己的方
式进行记录,发挥幼儿自主性,让幼儿的记录更加主动,更加客观,更加真实有实效。 (一)照片记录方式 照片记录主要是在种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利用照片的方式真实记录的一种方式。让幼儿将植物的生长变化真实进行再现,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小班幼儿。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对文字、绘画、图标等知识经验极其有限。因此小班幼儿参与记录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照片的形式来进行参与。在种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教师利用相机定期将种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不同变化,在引导幼儿观察的同时进行拍照,通过幼儿对观察无的描述结合教师的记录,让幼儿对整个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也是记录中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
(二)绘画的记录方式
绘画的记录方式主要是指幼儿将自己的观察利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这种记录方式适合中大班的幼儿。绘画的方式要以写生、写实的方式进行。教师通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幼儿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真实地画出来。例如幼儿在记录不同豆类的生长情况比较的记录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哪种豆类先发芽?”、“豆芽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又发了几片芽?”、“哪个芽的叶子先长出来?”、“长出几片小叶子了?”等,通过这样的有效提问,幼儿就能知道应该怎样记录,应该画什么,怎样画,从而在接下来的观察绘画记录中,幼儿就能自主地观察与记录了,记录也就变成幼儿的一种主动行为了。 (三)文字与数字相结合的记录方式
文字与数字相结合的一种记录方式主要是让幼儿通过一些简单的文字符号和数字进行记录,特别适合大班的幼儿。大班的幼儿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对简单的文字、数字具有一定的接触,幼儿希望能用更丰富的记录形式来体现自己对自然角的观察与认识,在大班的记录中教师可以结合“做中学”的科学教育理念,先让幼儿对要观察的事物即将发生的变化进行想象和预测猜想,如先让幼儿猜想洋葱、萝卜、大蒜种植在水里哪个的根长得更快些。幼儿就会带着问题去观察。再提供尺子、绳子等测量工具,让幼儿进行测量和比较。做好了一系列精心的准备,幼儿接下来的观察也就更加的主动了,幼儿会用工具进行测量,用数字进行记录它们的根的长度,用简单的文字记录谁的最长、谁的根最短,幼儿的记录形式更加丰富,记录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总之,教师在创设的自然角,应该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重与课程的整合;在有效发挥自然角作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引导幼儿自由自主的观察和探索,使自然角“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角的教育作用,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浅谈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的创设
灌口中心幼儿园 叶雅丽
毕业实习时,我来到农村,深深感到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那里有农村孩子所喜闻乐见的田野、山坡、小溪和草地。加之农村的孩子好运动,天性就喜欢在无边的田野里奔跑、嬉戏和探索。因此,本文试想探索如何针对农村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户外区域活动的问题,研究思考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的环境,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让农村的孩子摆脱活动室的限制,在他们熟悉的大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陶冶和教育,并通过自己的感官去体验、思考、认识周围的一切,从而轻松愉快的成长在大自然的蓝天白云下。
一、农村幼儿园的环境创设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农村的大自然为幼儿教育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这是城市幼儿园所望尘莫及的。然而,在实习中,本人深感农村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缺乏活动室以处的延伸
环境的构造是流动的、延伸的。但是众多老师在环境创设时,只注重活动室内眼光所能目测的视线范围内的布置。室内布置的亮丽、精美,室外的天地却一片空白。在一次游戏中,老师带上幼儿来到户外,本想让幼儿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可是幼儿不干了,他们说:“才不要呢,只有几棵小树种在那里,不好玩。”是啊,幼儿园没有好好的利用大自然得天独厚的资源,不仅让幼儿觉得心理空荡荡的,大自然中的开路事物也感觉冷冰冰的。而且久而久之,会让幼儿产生厌园的情绪。
2.缺乏农村环境的特色
大自然是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最好的老师,也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因为它能够充分展现出幼儿生活中最本真的一面。但是它所蕴藏着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资源却未能被真正的凸显出来。墙饰的布置未能体现农村特色,户外区域是一片空白,能看到的却只是模仿城市幼儿园照搬照抄的一些大型玩具等等。幼儿少了大自然的亲近,就像植物缺少了对阳光、水分和土壤的依赖一样。幼儿园便不再是花园和乐园了。正是教师们一味追求着城市幼儿园影子的同时,似乎忘了大自然才是属于农村幼儿园自已的特色,让他们觉得虽然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大自然帖得那么近,却很少有机会投身大自然的怀抱与大自然亲近。这使得农村幼儿园落后的脚步越拉越大,幼儿也没办法真正开怀,自信地在大自然的气息里探寻秘密。 3. 缺乏环境布置的趣味
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幼儿园环境是“儿童所接触的,能给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质。”可是教师们却常常觉得因为花了大气力精心布置的环境而舍不得更换,常常整个学期的操场、长廊、土坡、沙地等都是一成不变的。这让幼儿的眼里不再有新的刺激,新的亮点。例如一次科学实验“沉浮的秘密”时,老师让幼儿在活动室内动手操作,因为怕幼儿倒乱,便很少让他们介入亲自操作。刚开始幼儿还觉得挺有趣的,但一会儿便提不起兴致了。一位幼儿说:“老师,为什么不让我们在外面的水池里玩呢?那里比较好玩。“老师带幼儿走出活动室,少了围墙的局限,在水池中让幼儿一起操作,一起探索,这其中的乐趣也是不同的。
4. 缺乏家庭资源的利用
在农村幼儿园,幼儿基本都是自行上幼儿园的,离园时由老师护送路队因家,而家长都要忙农活,很少有机会与家长直接、正面的接触。在一次表演游戏,《农民秋收忙》时,我事先让幼儿告诉家长带一些蓑衣、箩筐、簸箕等农用工具,并在流动黑板上书面告知了,但是带工具来的寥寥无几。使得活动无法正常展开。
二、农村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的对策
卢梭《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神清气爽的自然环境是人所创造的同样的;它也创造了人,让人在围绕大自然的环境中心进行最直接的教育”。如何为农村幼儿创设户外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进行最直接的教育,以环境为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内驱力,使幼儿扩大知识面,增加对外界的了解与探索的欲望,从而获得全面素质的提高.本人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 投身嬉戏的怀抱,玩出别样的情绪
“水”和“沙”是农村幼儿最喜欢,也是最熟悉的玩意.它们就像吸引力那般包容着每一个幼儿欢乐的笑语和嬉戏的身影.用石卵子砌成一条”S”形的小水沟,用收集到的各种无毒的废旧物品如:竹块、笋壳.干燥的木块来制作成小船、小车、小动物等来进行比赛,看着潺潺流动的水推着小船、小车、小动物,孩子们新奇的目光也会不停地转动着.也可以准备小石块、木块、种子、鸡毛、树叶等让幼儿来做”沉浮”的实验,让他们在寻求愉快体验的同时也用心地探索、思考”沉浮’的关系。
“泥”和”草”的时代离我们逐渐遥远,在这个塑料、金属、各种科技合成物的时代,农村幼儿园的环境使得幼儿们拥有来自粗犷的大自然具有非常可塑性和功能性的玩具材料.让幼儿用沙滩堆成小桌、小屋.再用稻草编织的稻草人、小船,宛然是一幅农家的景色.玩泥区,幼儿还可以尽情地摆弄、挖洞、团圆、堆高、捏塑、拍打,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享受了无穷的乐趣.它使幼儿的每一点着力,每一份用心,每一瞬间的灵感都能很好的留存在它之上.幼儿们拍打出自己的印证,每一个动作在生发的创意间,都饱含着此时此刻欢乐、惊诧、懊悔和遗憾的记载。
2. 发泄过剩精力,享受敲打的乐趣
木头、树枝、竹子在农村里随处可见,若是让他们用特制的熟悉的锯子、锤子铁钉等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安全地制作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物品。男孩子都特别喜欢各种各样的小车,在老师的引导下,便可让他们进行亲自动手把木块用锯锯成两个小车轮和一个长方形的车身,再和老师一起把它们钉在一起。正因为农村幼儿的动手能力强,许多人也都知道这些工具叫什么,如何使用,所以在特定材料安全的情况下让幼儿动手操作,既发展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在动手操作中不断地思考、设计、理解了部分与整体,大小与长短的关系。这样幼儿既发泄了过剩的精力,又享受了敲打的乐趣。
3. 激发好奇心,探索自然的秘密 农村幼儿园的条件一般是室内小、室外大。狭小的空间开展小组和区域活动非常困难。往往幼儿也被束缚的烦躁、厌恶。整天把幼儿困在温室里只能坐井观天,使得他们对外面的时间了解少之又少。我们要领孩子走进自然中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感受自然界的神奇与美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幼儿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好奇、好问、好探索。我们要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物环境的优势,让幼儿亲临大自然,沉浸在大自然的神奇世界里,全身心的投入与接触,充分运用感官,看看、听听、闻闻、摸摸、记记,从而使幼儿对周围一切充满好奇,去感受、体验自然的生动、有趣与神奇。让幼儿脱下鞋袜,伸出手,闭上眼睛在草地上散步,累了就在草地上打滚、休息,或者在大树下捉迷藏,夏天阳光强烈,也可在大树下乘凉或活动。大自然中,碧绿的秧苗,绿树的嫩芽,洞穴中的蚂蚁,金黄色的油菜花都会成为他们的关注、调查、研究的东西。这种亲临现场的教育与学习会让孩子丰富和积累知识经验,从而获得发展。
4. 开辟自然园地,分享收获的快乐
许多人认为,农村幼儿的孩子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然角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农村的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并不深刻,往往对农村常见的动植物视而不见。农村幼儿园场地大,教师可以在山脚下挑选土地作为种植、和饲养园地,让幼儿在不同的季节种植、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