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 变 生 活 科技 推动 社会 发展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通过各种资料了解古代的伟大发明,感受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2.三次技术革命 了解三次技术革命的过程,知道科技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科技的今天和明天 通过搜集资料了解现在的尖端科学技术,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 锋利的双刃剑 1.科技的双刃 围绕克隆技术组织材料,展示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 2.趋利避害 通过辩论的方式,明确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让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 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
1.活动的设计要注意活动的连续性和上升性。这里所说的“连续性”是指同一单元内前后几个主题之间的先后逻辑顺序,或同一主题内几个活动之间的顺序。这种顺序有时可以变动,但在有的情况下就不宜变动。教师在对教科书进行再创造时应当注意这一点。所谓“上升性”是指同一主题在不同年级可能重复,但其主题深度却会随着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社会化程度的扩大而增加,教学中,教师不能低水平重复,而应“螺旋式上升”。
2.学习过程活动设计的生活事件要在真实的基础上,为达到教育目的重新进行加工构建。为了解真实生活事件,除注意观察校内的情况外,教师还应注意观察和了解在课外的生活情况。
3.活动的设计以普通生活事件为主,不单纯追求新颖和奇异。品德与社会课程主张从本班、本校学生生活中的普通事件来生成活动。活动设计应更多地选用普通儿童生活中遇到的普通事件。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自己不熟悉的活动不但不能把已有的经验融会贯通,而且时间长了学生还会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
4.直接生活事件与间接生活事件要相互渗透。直接生活事件是指学生在家庭、学校生活中发生的事件,间接生活事件是指在我国和世界的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5.活动设计的主题来自多方面,除了教科书提供的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校实际灵活确定活动的主题。主题可以来自于学生本身,也可以由教师提出建议让学生作出选择,还可以由师生共同商定,需要注意的是,活动的主题既有预定的,也有活动过程中生成和出现的。要考虑学生学习内容的均衡性和全面性,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活
41
动得到应有的、持续的发展。
6.在活动目标的实际设计中,教师容易把活动目标与内容标准的条目——对应。实际上,“内容标准”不是特定教学活动的菜单,而是实现课程总目标的具体要求。它规定了课程应努力让儿童获得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学习经验、知识技能等,同时为教师计划、组织和指导儿童活动评价教与学的有效性提供了明确的指南。虽然教师设计活动目标必须结合内容标准,但也要注意途径是多样化的,内涵是丰富的,不宜将活动目标与内容标准——对应,教师要有所创造,活动目标可分成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方面来具体表述。
【教学注意事项】
1.教学内容要由点带面。有关科技知识的内容范围很广,不可能面面俱到。本单元从学生家庭生活、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科技知识入手,要重点体现生活离不开科技,社会离不开科技;科技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科学技术正在迅猛发展。 2.要特别注重让学生通过对比进行感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道德判断、实现自我、主动教育。如:“科技双刃”中对克隆认识的同时,可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等方式查找到有关的资料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合理利用科技才能造福人类,改善生活。如果滥用,将会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
3.要注重过程性和方法性指导。在活动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如:“寻找身边的科技”可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科技产品,了解怎样改善生活,开展小发明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学科学、爱科学应当从小做起,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分课教学活动建议
1 身边的科技
【活动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2.培养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科技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活动说明】
主题一:身边的科技
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生存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在我们的周围都已成为科技的世界,可以说科技无处不在。人们创造了科技,科技又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我们与科技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将“身边的科技”作为我们首要研究的主题。
“身边的科技”由“我家买了洗衣机”和“寻找身边的科技”两部分内容组成。 “我家买了洗衣机”是按照“洗衣机的使用带来了家庭生活的变化,引发学生探究的欲
42
望,随机展开对洗衣机的研究”的思路编写的。选择洗衣机作为研究对象,是为师生提供一个范例,教学时可根据实际选取其他的科技产品。只要能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白科学道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意识,任何物品均可替代。
活动一:洗衣机给我家带来的变化
1.观看父母用洗衣机的过程,向父母咨询洗衣的方法。 2.统计父母洗衣的数量与所用的时间。
3.寻找传统的洗衣工具,通过使用体会洗衣的感受。 4.整理自己的感受。 活动二:“寻找身边的科技”
“寻找身边的科学”是上一主题的拓展延伸,由对一种科技产品的研究,拓展为对科技的全方位关注;领域涉及家庭、学校、工厂、农田;生活涉及衣食住行。通过调查研究整理信息,交流共享,使学生亲身感受科技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安排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是为了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明白科技发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大胆改进,就是创新,就是发明。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欲望,让学生掌握创新的方法。
活动三:科技故事会 1.搜集关于小发明的故事。 2.举行交流会。 活动四:我的发明
设计“我的发明”给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目的是让学生关注生活,改善生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积极动手的能力。
1.课前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种物品,寻找其不足,提出改进良策。
2.讨论升华:课上可通过交流,比一比,看哪位同学的发明最好,评选出班里的发明之星。
3.总结活动的收获,使学生体验发明的乐趣
【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1.教学时要多采取调查访问、搜集资料、辩论交流、探究体验等多种活动形式,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感受科学,感受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师生共同做好活动准备。对于本课来说,课前搜集资料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咨询等形式了解新的科技产品,并对它们所起的作用进行探究,分类整理好收集的科技产品,将收集的科技产品按衣、食、住、行进行整理,然后填好老师提供的表格。
3.注重活动的实效。小学生的思维非常的活跃,如果我们引导他们真正去研究生活中的一件物品,他们会发现很多不足,提出很多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是关键,只有在不断
43
的思考、探索、尝试中才会有所收获。我们要将“科学精神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分析科学家的故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等多种方式在教学中落实。
【活动案例】
第一课时 我家买了洗衣机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现代生活离不开科技,科技就在身边,科技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2.知道一些常用物品所包含的科学道理。 课前准备
1.观察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哪些科技产品。 2.课前做好采访。 活动过程
活动一: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过去的休息日,简直就是妈妈的劳动日,她从早到晚忙个不停。自从买了洗衣机,妈妈可省心多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产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们身边的科技。(揭示课题)
活动二:走进洗衣机的世界 1.话采访,谈感受
(1)说说自己洗衣服的感受:你们家有洗衣机吗?你用洗衣机洗过衣服吗?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者是妈妈使用洗衣机的感受。
(2)和同学交流采访妈妈洗衣服时的感受。
2.小组交流:以前,没有洗衣机的时候,人们用什么洗衣服?(通过对比,谈自己的感受。)
3.了解洗衣机
师:许多现代生活用品都是科技进步的产物,让我们对洗衣机作一些了解吧!课本上的几个同学调查了解了洗衣机的工作原理、历史、种类,你看了吗?再看看吧,别忘了注意一下这几位同学搜集资料的方法。(留给学生看书思考的时间)谁了解到了课本上几位同学没了解到的关于洗衣机的知识,拿出来跟大家共享,好吗?(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
A了解洗衣机的工作原理 B了解洗衣机的历史 C了解洗衣机的种类
4.拓展:你能说说你们家在拥有了其它科技产品后家里生活的变化吗?手机、电脑、电冰箱、汽车??
请孩子们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班级交流。
4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