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中诊发展简史
1、《阴阳脉死候》最早的诊断专书。 2、《五十二病方》展现出辨证论治的雏形。 3、《黄帝内经》论述了四诊与整体观,为中医诊断奠定了理论基础。 4、《难经》特别重视脉诊,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法,简化了诊脉的程序。 5、西汉名医淳于意创立“诊籍”。 6、《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辨证论治的创始人。创立辨证论治体系。 7、《中藏经》华佗,论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之法。
8、王叔和《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9、葛洪《肘后备急方》天花、麻风、黄疸
10、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 11、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2、刘完素重视辨识病机,李杲重视四诊参合,朱震亨主张从外知内,张从正重视症状的鉴别诊断。 13、李时珍《濒湖脉学》 《查病指南》施发 14、《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 《四诊抉微》林之瀚 《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 15、明清时期最完整的病历书写格式载于《寓意草》 16、明清时期最完整的病历格式由喻嘉言提出 17、我国第一部病案专著《伤寒十九论》 18、我国第一部论舌专著《金镜录》 二、中诊内容
1、诊法
是中医诊断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收集病情资料
症状:患者对痛苦或不适的自我感受,如头痛耳鸣胸闷腹胀。
体征:医生运用四诊手段获得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客观征象,如面色白,喉中哮鸣、大便腥臭、舌苔黄、脉浮数。 症状和体征统称“症状”或“症”,也叫做病状,病形,病候。 2、诊病
对疾病作出判断。
疾病: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衡,与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遭到破坏的异常状态。 病名:对该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总结与抽象。 3、辨证
证:对疾病过程中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做的病理性概括。是指机体对致病因素的反应状态和疾病当前本
质的结论。证的形成是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作用的结果。 证包括证名、证候、证型、证素等概念。
证名:将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病因、病势本质,概括成一个诊断名称。如痰热慵肺证,肝郁脾虚证,
卫分证。
证型: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或约定俗成的证。
证候:证的外候。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及体征。 证素:证的要素,包括病位和病性。
辨证: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做
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病历
古称诊籍,是对患者的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的详实记录 三、 中诊基本原理
认识事物时,应采取知己知彼,从外测内,观察事物表现的太过或不及,通过微小的改变看出反常的所在,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 1、 司外揣内
外,指因疾病而表现出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通过诊察外部的征象,便有可能测
知内在的变化情况。 2、 见微知著
微,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明显的整体的情况。机体的某些局部的微小的变化,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局部的变化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通过这些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是脉诊、舌诊、面诊、耳诊的基本原理。 3、 以常衡变
常,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常,异常的、病理的状态。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辨别、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4、 因发知受
“发”指人在疾病中出现的全身性反应,“受”指感受的邪气和机体的状态。中医学这种探求疾病的方法,称为“审证求因”,通过审查临床所表现的的证候推求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和本质。
四、 中诊基本原则
1、 整体审查
一方面,通过诊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时必须从整体进行多方面考虑,不能只看局部。另一方面,在对病情进行分析时,要注重整体性,综合判断。一定要从疾病的前因后果、发展演变上综合考虑。 2、 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是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考虑所收集的病情资料,有利于得出准确的诊断。
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四诊通过不同的角度了解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各有其独特的方法和意义,不能相互取代,要保证临床资料的全面、准确、详尽,必须强调诊法合参。 3、 病证结合 4、 动静统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