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传统文化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3:24:3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奉观音菩萨,意:慈悲) 如来佛 地藏王 弥勒佛 佛诞节(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成道节(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粥)

30.道教(本土宗教)

创立及其历史发展:①道教产生于东汉晚期,沛国丰人张陵学道于鹤鸣山,依据《太平经》创立了道教。(注:《太平经》是至今最早的道教典籍),因入道均须交纳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此派教徒尊张陵卫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在东汉时期道教还有另外一个教派“太平道”,由张角创立,后发展为“黄巾军”被镇压②晋朝:葛洪的《抱朴子》把道教由“鬼”道上升为“仙”道,《抱朴子》中有炼丹之内容,故形成了道中两派:丹鼎派和符箓派。③南北朝:a北魏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创立了“北天师道”(吸收了儒家思想、佛教思想,把道教从民间原始宗教上升为官方正统宗教)b南朝:陆修静健全导管按级晋升制,并且整理道教的典籍,创《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注: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梁武帝时陶弘景(史称“山中宰相”),创立“茅山宗”,把道教向官方化发展,并且创立《真灵位业图》(把古代社会等级制引进道教),七个等级,每个等级有一位主神。④元朝,著名的是“全真教”,成吉思汗任命丘处机为天下出家人的总管,并在北京建白云观⑤明朝时有影响的是由“天师道”演变的“正一道”

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理论:①道教的经典集称《道藏》(万历年间,正一道编)②理论与核心“道”(《老子》为道学经典)③信奉老子(太上老君)

道教与中国文化:①思想伦理:a道教教义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老子》b对中国古代哲学、学术产生影响②文学艺术:a完整保存了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与人物b“道法自然”影响中国古代文学阴柔幽静风格c“独善其身”影响了许多文人墨客(负面:只管自己,不顾家庭与社会;正面:洁身自好)d产生了许多“游仙诗”(唐诗)神仙诗e道教音乐,唐玄宗《霓裳羽衣曲》③科学技术:a炼丹(化学)b医药学,孙思邈(药王)④社会民俗:道教三元;迎财神(正月初五);轧神仙(四月十四);送灶神(十二月二十四)

31.教育的特色

特色:①综合观,即大教育观②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③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

32.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①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学生的个性是存在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禀赋也不一样,所以教学方法也应因人而殊;在教学方法上,中国古代教育家特别重视启发诱导,去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②温故知新,学思并重。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故”是“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而“时习”集中体现了二者相互之间的联系,并含有转化的意思,“时习”能使其所学融会贯通,转化为技能并应用无穷;中国古代教育家多主张学思结合、学思并重,但应以学习为基础,强调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③循序渐进、由博返约。中国古代教育家普遍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一方面也不应流于急躁或冒进;中国古代教育家重视“博学”,同时又要求用“一

贯之道”去驾驭广博的知识,在博的基础上求约,根据一定的原则去归纳、简约或精要各种知识成果,得出简明扼要的结论。④长善救失、教学相长。学生对待学习有不同的心理状态,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教师只有了解这些心理状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各种毛病,教师必须掌握具体情况,因势利导,特别强调要看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积极因素,依靠优点克服缺点。教能助长学,反过来,学也能助长教,这就叫做“教学相长”⑤言传身教、尊师爱生。中国古代教育家强调以身作则、正己正人的“身教”的重要意义;“人师”的标准不仅只是传授知识,更要求为人师表,中国古代教育家还提倡学生尊敬教师,教师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3.十通(三通及其续作)

三通:《通典》(唐,杜佑)、《通志》(南宋,郑樵)、《文献通考》(宋末元初,马端临);续三通:《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通考》;另有:《清朝续文献通考》,实是典章制度的渊海

34.中国古代史学

答:光辉历程:①文字出现之前,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②最早的历史记载:卜辞(殷、周记在龟甲、兽骨之上,故称甲骨文)和金文(刻于铜器之上,故有铭文、钟鼎文之称),随后的是《尚书》、《诗经》③西周末年,周王室和各诸侯过都有了国史;春秋末年,孔子编撰《春秋》,继孔子之后,有代表性的《左传》、《国语》、《战国策》问世④秦汉时期的显著特点:私人行史,规模丰富的纪传体通史和继代史的出现,代表作:《史记》、《汉书》⑤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修史之风盛行⑥隋唐五代时期,出现了重要转折,开设国史馆行史⑦宋元时代,史学发达,堪称盛世⑧明代:方志撰述兴盛和稗史增多⑨清代:以考据为盛,乾嘉时期是其黄金时代

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①居于第二位(仅次于经)②典籍数量最多③“经史学”是学术史的代名词。 巨大成就:①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多样的表述形式之结合,是中国古代是史学的特点和优点之一②贯通古今的编年史: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日顺序记载史实的史书;最早的编年体:A《春秋》(孔子整理鲁国史得,起鲁隐公元年,即前722年,迄鲁哀公十四年,即前481年,共242年,共计一万八千字,以微言大义著称,注解:①《公羊传》,以政治观点为主②《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传春秋》,共计十万八千字,其史学、文学价值最高③《谷梁传》现影响较小;B司马光的《资治通鉴》)③列朝相承的纪传体:以帝王将相等活动为中心的记载史实的史书,由此开创了纪传体。其中《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前四史,二十四史又被称为正史。④典章制度的渊海:记载历朝历代或一朝典章制度的史书,主要为“十通”(参见28)⑤出现了第三种史书体裁:纪事本末与史评,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南宋袁枢讲《资治通鉴》进行整理,成239文本本末,后又有《左传纪事本末》、《明史记事本末》。国别体史书:记载历史上诸多小国或地区政权历史的史书,有《国语》、《战国策》、《十六国春秋》(北宋)、《十国春秋》(五代)等. 史评:刘知几的史评著作:《史通》 《史记》:司马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5.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学兼天人会通古今、以古为镜经世致用、求实直书书法不隐、德识为先才学并茂

36.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37.中国文化的两次融合

1. 佛教的传入 2. 西学东渐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传统文化 的文档
中国传统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o4yd0ngve83uyw9775w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