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次数 1 2 …… 轮上钩码个数(阻力) 轴上钩码个数(动力) 通过分析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我们发现:当(轴)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7、在研究定滑轮作用的实验中,使用的实验器材有铁架台、滑轮、弹簧测力计和钩码。实验时,先将滑轮固定在铁架台的顶端,再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提升重物(钩码)并记录所用力的大小和方向,最后使用定滑轮提升该重物并记录所用力的大小和方向。改变提升物体的重量多做几次,并将每次实验情况填入下表: 实验 次数 1 2 …… 直接提升重物 用力大小(N) 用力方向 使用定滑轮提升重物 用力大小(N) 用力方向 通过分析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我们发现:使用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但不省力。 8、在研究动滑轮作用的实验中,使用的实验器材有铁架台、滑轮、弹簧测力计和钩码。实验时,先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提升重物(钩码)并记录所用力的大小和方向,最后使用动滑轮提升该重物并记录所用力的大小和方向。改变提升物体的重量多做几次,并将每次实验情况填入下表: 实验 次数 1 直接提升重物 用力大小(N) 用力方向 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 用力大小(N) 用力方向 2 …… 通过分析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我们发现: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9、在研究滑轮组作用的实验中,使用的实验器材有铁架台、滑轮、弹簧测力计和钩码。实验时,先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提升重物(钩码)并记录所用力的大小和方向,最后使用滑轮组提升该重物并记录所用力的大小和方向。改变提升物体的重量多做几次,并将每次实验情况填入下表: 实验 次数 1 2 …… 直接提升重物 用力大小(N) 用力方向 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 用力大小(N) 用力方向 通过分析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我们发现:使用滑轮组既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10、在研究斜面作用的试验中,使用的实验器材有一块木板、规格相同起支垫作用的小木块若干、小车、钩码和弹簧测力计。实验时,先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提升重物(钩码)并记录所用力的大小,再使用斜面提升该重物并记录所用力的大小。改变斜面坡度的大小多做几次,并将每次实验情况填入下表:
每次实验情况记录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N) 实验次数 1 2 …… 斜面坡度大小度数 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通过分析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我们发现:使用斜面一定省力,且斜面坡度越小
越省力。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1、在研究横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试验中,使用的实验器材有厚度和长度相同,宽度以最窄一张为标准成倍增加的卡纸一套、规格相同的木墩两块和垫圈若干。实验时,先根据卡纸的长度固定两块木墩作为柱子,再将最窄的卡纸横搭在两个柱子上面,最后一个一个地往纸梁两墩中间的位置添加垫圈直至纸梁坠为止,数数纸梁所能承载垫圈的个数。改变纸梁的宽度(按从窄到宽的顺序最好)数数改变后纸梁所能承载垫圈的个数,并将每次实验情况填入下表:
试验次数 1 2 …… 纸梁的宽度:厘米 承载垫圈最多的个数 通过分析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我们发现:纸梁越宽,承载垫圈的个数就越多。这个实验说明:增加横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在研究横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试验中,使用的实验器材有宽度和长度相同,厚度以最薄一张为标准成倍增加的卡纸一套、规格相同的木墩两块和垫圈若干。实验时,先根据卡纸的长度固定两块木墩作为柱子,再将最薄的卡纸横搭在两个柱子上面,最后一个一个地往纸梁两墩中间的位置添加垫圈直至纸梁坠为止,数数纸梁所能承载垫圈的个数。改变纸梁的厚度(按从薄到厚的顺序最好)数数改变后纸梁所能承载垫圈的个数,并将每次实验情况填入下表:
试验次数 1 2 …… 纸梁的厚度:毫米 承载垫圈最多的个数 通过分析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我们发现:纸梁越厚,承载垫圈的个数就越多。这个实验说明: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3、在研究横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试验中,使用的实验器材有宽度、厚度和长度相同的卡纸若干张、规格相同的木墩两块和垫圈若干。实验时,先根据卡纸的长度固定两块木墩作为柱子,再将其中的一张卡纸横搭在两个柱子上面,最后一个一个地往纸梁两墩中间的位置添加垫圈直至纸梁坠为止,数数纸梁所能承载垫圈的个数。改变其他纸梁的形状(注意在改变形状的时候不要改变它的长度),数数改变形状后纸梁所能承载垫圈的个数,并将每次实验情况填入下表: 试验 次数 1 2  ̄ 3 …… □ …… 形状 横梁改变前 承载垫圈最多的个数 形状 U L 横梁改变后 承载垫圈最多的个数 通过分析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我们发现:纸梁形状改变后承载垫圈的个数总比改变前多。这个实验说明: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相关推荐: